劉杰 李月月 王振屹
摘 要: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具有充分的政策依據。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可以從思想幫扶、文化幫扶、教育幫扶等方面展開。脫貧攻堅具有豐富的實踐育人功能,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有利于緩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有利于大學生和諧人格的構建。
關鍵詞:大學生;脫貧攻堅;政策依據;現實途徑;實踐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2 — 0057 — 03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正式發(fā)布,標志著我國致力于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打響。各級政府陸續(xù)出臺了脫貧攻堅的政策文件,號召全社會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大學生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投身其中成為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不僅是其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人翁意識的具體體現,同時也為其自身健康成長成才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本文結合西安航空學院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的具體實踐,對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的可行性、現實路徑和實踐育人功能進行探究。
一、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的可行性
從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出臺的脫貧攻堅政策考量,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具備充分的政策依據和可行性。
(一)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是國家扶貧開發(fā)戰(zhàn)略的題中之義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我國扶貧開發(fā)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稕Q定》明確要求,要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扶貧開發(fā)思路和辦法,不斷豐富和拓展中國特色扶貧開發(fā)道路,不斷開創(chuàng)扶貧開發(fā)事業(yè)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開發(fā)不是靠某一個方面的努力就能辦成的,而要靠全黨全社會群策群力、共同奮斗,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yè),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fā)的積極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大扶貧格局,社會各界要同向發(fā)力、同時發(fā)力、協(xié)同發(fā)力,增強扶貧開發(fā)的聚合性??梢?,無論是脫貧攻堅的戰(zhàn)略沖鋒號,還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fā)戰(zhàn)略思想,抑或黨的十九大報告,都明確提出要凝聚全黨全國人民的力量共同決勝脫貧攻堅戰(zhàn),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理應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主動投身脫貧攻堅這場偉大事業(yè)中去。
(二)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是教育扶貧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就是要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困難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困難群眾提升脫貧致富的能力和素質。高校依托其人才智力資源,在扶志扶智方面具有天然優(yōu)勢。作為高等教育大省,陜西省探索出了一條“雙百工程”教育扶貧的特色精準扶貧道路,頒布了《關于實施百所高校結對幫扶百縣助力全省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充分發(fā)揮高校的人才智力資源優(yōu)勢,助力脫貧攻堅。大學生受高等教育的知識傳授和思想熏陶,掌握了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實用技能,思想活躍、與時俱進,具備開拓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教育扶貧的生力軍。政府相關部門積極出臺政策引導號召大學生積極投身基層,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彰顯價值、歷練本領。《中共陜西省委高教工委 共青團陜西省委關于高校共青團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意見》指出,要指導全省各高校共青團堅持實心實意、創(chuàng)新方式、精準扶貧,教育引導青年教師和學生深入農村貧困和邊遠地區(qū),組織開展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等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形式,為精準脫貧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助力全省教育脫貧攻堅任務順利完成?!吨泄碴兾魇∥呓坦のP于組織開展2017年陜西高校大學生暑期脫貧攻堅專項活動的通知》指出,以“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組織大學生開展系列行動,為脫貧攻堅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中共陜西省委高教工委 共青團陜西省委關于開展陜西高?!叭f名學子扶千村”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扶貧攻堅專項活動的通知》指出,在全省高校招募學生實踐團隊,深入結對縣區(qū)的村鎮(zhèn),開展扶貧攻堅系列實踐活動。可見,鼓勵和號召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是教育扶貧的重要舉措。
(三)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是高校扶貧的重要布局
在全社會共筑大扶貧格局背景下,在陜西省“雙百工程”扶貧格局下,省內各高校積極承擔扶貧責任,認真開展幫扶工作。各高校紛紛制定出臺了配套的扶貧政策和措施,將扶貧工作提上學校日常工作日程,將扶貧工作常態(tài)化、制度化。作為高校的重要主體要素,大學生無疑是高校扶貧的重要力量,各高校在制定扶貧政策措施時幾乎都將大學生納入其中,作為學校扶貧戰(zhàn)略的重要布局。以西安航空學院為例,學校根據結對幫扶貧困縣的具體情況,結合學校自身的特色和優(yōu)勢,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并出臺了扶貧工作方案。方案明確指出,要通過開展大學生文藝下鄉(xiāng)活動宣傳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引導困難群眾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zhàn)勝貧困的決心和信心。組織校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力量赴鎮(zhèn)坪縣開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貧困地區(qū)開展以基礎教育支持、航空技術科普、航空精神宣講等為內容的志愿服務。這些政策和措施為大學生助力脫貧攻堅提供了學校層面的政策支持。
二、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的現實路徑
脫貧攻堅應因地制宜,根據貧困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扶貧對策和措施。在陜西省“雙百工程”教育扶貧政策的引導下,省內各高校積極承擔扶貧責任,根據幫扶地區(qū)的實際情況采取了一系列精準幫扶措施。以西安航空學院為例,學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根據結對幫扶地區(qū)的脫貧攻堅實際,充分發(fā)揮學校特色和優(yōu)勢,制定了一系列扶貧政策措施。學校將大學生納入扶貧布局,鼓勵大學生尤其是黨員、學生干部等學生骨干群體積極投身其中,開展了一系列脫貧攻堅實踐活動。
(一)思想幫扶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是人思想觀念的現代化。扶貧先扶志,要通過宣傳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以及新思想、新理念幫助群眾樹立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激發(fā)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增強群眾攻堅克難擺脫貧困的決心和信心。西安航空學院大學生積極響應“扶志”號召,多次前往貧困地區(qū)向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傳播新思想、新理念。學校抽調大學生骨干組建青年宣講團,深入貧困地區(qū)開展脫貧攻堅專題宣講。學校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書會,讀書會深入鎮(zhèn)村和中小學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活動。通過開展思想幫扶活動,讓群眾更加深切感受到了國家扶貧的力度和決心,少數群眾“等靠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觀,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所增強,干群團結更加緊密,為脫貧攻堅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文化幫扶
脫貧攻堅應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不僅要解決困難群眾短期內脫貧致富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群眾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因此,要注重“以文化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將時代元素融入其中培育新時代優(yōu)秀文化,為脫貧攻堅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西安航空學院圍繞文化幫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學校多次組織大學生前往貧困地區(qū)舉辦新民風主題文藝演出。深入貧困村舉辦新民風主題書畫展,圍繞脫貧攻堅創(chuàng)作并展出作品200余副。深入貧困地區(qū)中小學開展“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向下一代傳遞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開展一系列文化幫扶活動,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脫貧攻堅元素融入其中,為脫貧攻堅營造“誠孝儉勤和”的文化環(huán)境,以增強脫貧攻堅的持久生命力。
(三)教育幫扶
西安航空學院積極開展教育幫扶工作,與貧困地區(qū)多所中小學結成教育幫扶對子,打造了“兒童科技園地”“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等多個教育幫扶基地,充分利用寒暑假等節(jié)假日,組織大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幫扶活動。2016年至今,連續(xù)三年暑假組織“遠航支教隊”“航模隊”“機器人協(xié)會”“紅十字協(xié)會”“書畫社”等學生組織和社團前往貧困地區(qū)中小學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勞動節(jié)、國慶節(jié)等節(jié)假日前往貧困地區(qū)中小學開展“航空筑夢”系列活動,援建學生社團和興趣小組,為當地中小學捐贈實驗儀器、科技作品和圖書文具等。通過開展一系列教育幫扶活動,開闊了青少年的科學視野,激發(fā)和培養(yǎng)了他們探索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促進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為當地義務教育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的實踐育人功能
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實踐,一方面為脫貧攻堅注入了新鮮血液,另一方面也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生的自身成長。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具有豐富的實踐育人功能,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有利于緩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有利于大學生和諧人格的構建。
(一)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的公民意識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公民。大學生應自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中去,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個人認同感,強化公民意識,做合格公民。從公民誕生的邏輯起點考察,“公民需要經歷發(fā)現‘我和認同‘我們這兩個重大覺悟和生命歷程。發(fā)現‘我是在個體獲得公民資格后,逐漸形成公民意識,確認社會政治身份的理性自覺過程。認同“我們”的倫理覺悟是一場公民倫理身份認同的精神洗禮”〔1〕。公民意識和公民身份需要在“公民生活”的實踐體驗中才能得以形成。脫貧攻堅實踐在本質上具有“公民生活”的屬性,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實踐,有利于在“公民生活”的實踐體驗中提升對國家的認同感,以及對自身作為國家一員的“公民身份”的認同感,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梢哉f,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的社會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公民教育的功能。
(二)有利于緩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
實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屬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客觀實際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觀見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客觀的社會實際活動,實質是思想改造活動”〔2〕。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實踐中接受群眾再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思想改造活動。因此,可以將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的社會實踐活動看作是一種實踐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兩大主要矛盾:一是社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要求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不能滿足這種要求之間的矛盾;二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的要求與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滿足這種要求之間的矛盾。化解這兩大矛盾必須從教育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改革。脫貧攻堅的豐富內涵和廣闊平臺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內容和方法,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平臺,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
(三)有利于大學生和諧人格的構建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于全體公民和諧人格的構建。和諧人格表現為“個體內部心理各因素健康積極、完整平衡,并能組織好個體與他人、社會及自然等外在關系的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構建和諧人格應通過感性、理性及非理性的協(xié)調發(fā)展,通過‘知、情、意、行的循環(huán)往復及‘真、善、美的一體化來實現”〔3〕。大學生正處在主體性不斷增強的時期,感性、理性與非理性此消彼長,人格形成并逐步趨于穩(wěn)定。因此,應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引導大學生在“知、情、意、行”的循環(huán)往復中“求真、向善、尚美”,達到“知行合一”。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是大學生將主觀意識觀念地和實踐地作用于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將“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個人認知和情感升華到意志層面,進而通過脫貧攻堅實踐表現出來,實現“知行合一”。同時,通過脫貧攻堅實踐,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真、善、美”的辨識能力,激發(fā)大學生“求真、向善、尚美”的價值追求,實現感性、理性和非理性的協(xié)調發(fā)展,構建健康和諧的內在人格。
〔參 考 文 獻〕
〔1〕劉磊.發(fā)現“我”與認同“我們”——公民誕生視角下的公民教育〔J〕.教育研究,2016,(05).
〔2〕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7.
〔3〕時長江,羅許成,陳仁濤.和諧人格的構建維度〔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05).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