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貞
摘 要:《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實施與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懈地努力,是我們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農(nóng)村小學品德社會課教學存在不少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落實,文章提出了一些現(xiàn)狀及應對教學策略,力求真正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鄉(xiāng)村小學;道德與法制;意義;存在問題;應對教學策略
一、道德與法制的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道德與法制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其課程的性質(zhì)是“促進學生道德形成和法制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薄⒄n中道德的教育內(nèi)容不是給學生知識,而是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讓學生懂得待人處事的基本觀念,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與道德愿望,并將它激發(fā)學生的踐行相結合,讓學生會辯證思維的方法,歷史地看,辯證地看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就是這樣一門能夠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zhì)。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重要課程,在我們鄉(xiāng)村小學卻不被重視,真正教品德課的可謂鳳飛麟角,大家?guī)缀醵际羌媛毥處?,是可有可無、可上可不上的副科,學生學習干勁提不上了,就來點品德教育,教師上課累了,上點品德課換換口味,有時品德課就上掛羊頭賣狗肉。就算是上,有的教師也上成了語文課中的看圖說話,只注意講解可謂的語言文字,介紹畫中的人物場景,不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事例加以引導,違背此課程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這一基本原則,也沒有在活動中與學生互動,建立起一種相互進入的通道,創(chuàng)造“互動”的狀態(tài)。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落后,教師學習交流機會少,很少做到寓教育與活動中。這些存在問題與此課的教學任務極不相符,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應對的基本教學策略
(一)開放式的教學策略
開放式教學要求教師不是根據(jù)教材來完成教案,而是用教材和創(chuàng)造性教學,學習場所不應當只限于教室,應當讓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和了解社會,如教《城鄉(xiāng)巨變》這一課時,我首先安排在課前先讓孩子采訪爺爺奶奶,了解家鄉(xiāng)以前的狀況。在上課時,我再播放有關家鄉(xiāng)現(xiàn)在狀況的視頻,通過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家鄉(xiāng)舊貌,緊接著拋出這么一個問題:你怎么發(fā)現(xiàn)的?家鄉(xiāng)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大的變化?一層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激情被點燃了。結果學生很快地說出自己的觀察與體會,從而讓學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即教學內(nèi)容應當豐富多彩。如我在教《零花錢怎樣花》一課時,就讓學生回憶自己過年時,大概有多少紅包,父母的錢又是如何花的,有了認識,學生談起來就豐富了,有的留少部分自己買好吃的,其余給父母;有的紅包不多,全部買好玩好吃的,一年才一次,慰勞自己;有的則全存入銀行,當自己的小金庫,五花八門。這樣老師就能針對實際,有效地引導學生的言行,體會父母賺錢的不易,懂得一定要合理消費。
(二)活動化的教學策略
活動化教學是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如《從小愛科學》一課中,我采取讓每一位學生動腦筋,找材料,收集科學實驗或自創(chuàng)小發(fā)明,同時說出這項實驗或小發(fā)明的理論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很高,都積極地去準備。上課時,有一位男生給大家做了一個實驗。他用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又用一張紙放在杯上,然后請一位同學把杯子倒過來看看會發(fā)生什么,學生都搶著上來,可上來的學生進行實驗又很緊張,底下的學生也緊張地看著,當這個學生成功地把杯子倒過來而水沒有灑,那張紙牢牢地粘在杯口時,全班一片歡呼。通過探討,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等待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
(三)對話式的教學策略
對話式教學是圍繞著教材提供的話題和學生一起進行和交流。如我再教《民主管理我們的班集體》時,通過平等對話幫助學生理解對人對事要公平、公正的意義,教育學生做一個正直的人。我抓住班干部選舉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明白自己是班集體中的一員,自己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也有責任和義務選好班干部,你選誰,并說出理由。同學們討論熱烈:有主張選學習成績好的,有選人緣好不得罪人的,有選跟自己好的,有選有召集力的,有選愛勞動的,并各自說出自己選擇的理由。具備單一優(yōu)勢的學生是不能讓全體同學折服的,最后大家選出了發(fā)展相對全面而且優(yōu)勢明顯的擔任班干部,同時,對這些同學存在的小毛病也加以指出,希望他們發(fā)揚優(yōu)點,改正不是,更加好地為班集體服務。
(四)開展實際,知行結合的教學策略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除了課內(nèi)教學,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zhì)的提高。在教導《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nèi)、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十分辛勤地勞動者,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我們服務,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fā)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diào)“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逼返屡c社會的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xiàn),促進兒童由“知”向行的實踐。
參考文獻
[1]劉芬.依托《道德與法治》,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J].人生十六七,2018(2).
[2]安秀萍.談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zhì)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J].甘肅教育,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