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編前語
“磨課”是指教師個人或?qū)W科集體對既定的同一節(jié)課的設計、實施,進行多次(人)研究、實踐,以求得本節(jié)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的過程。
教師個體或?qū)W科集體,經(jīng)過反復研究、實踐,提高業(yè)務水平,以致形成獨特教學風格,才是磨課的應有之義。磨課之所以變成表演課,與目前教研系統(tǒng)的評課模式化有關(guān)。評課組專家大多使用量化來打分,通常是個“萬能表”;不管什么科目、什么課程,不管講的是概念還是習題、理論還是實踐,更不分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是城市、鄉(xiāng)鎮(zhèn)學校,都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制式的要求。這就違背了磨課的本來初衷。
現(xiàn)實中,不少地方的磨課,已經(jīng)異化成為應付檢查或評比的招式與彩排。如果簡單區(qū)分磨課,一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內(nèi)功”;二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外顯”本領(lǐng)。兩者動機不同,結(jié)果一定迥異,明眼人一看便會涇渭分明。
匪夷所思的是,這種“表演”式的磨課亦稱公開課,往往受到多數(shù)小學生的歡迎。其中緣由,耐人深思。
有些磨課已成“表演”
磨課的過程,通常是這樣的:選定磨課課題——進行備課分析,編制教學預案,在備課組說課,集體討論修改,專家指導公開課,同行對比研討;二次修改方案——組織觀摩、議課;三改教學預案——二次執(zhí)教,錄像回放;四改教學方案等。如此反復,直到滿意為止。最終形成終結(jié)教案,撰寫磨課體會,磨課教案結(jié)集共享。有人借此訓導年輕教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問題出在專家指導這個環(huán)節(jié)上。
2018年底,一位一線教師參加磨課后,這樣記錄了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
前段時間,教研室來校教學檢查,學校事先安排好幾位老師準備上課。其中一位剛?cè)肼毜哪贻p教師很是緊張,提前近一周就開始準備。該老師借班試上了3次,并請年級組的老師聽課給出改正意見。最后,教研室和學校領(lǐng)導聽課后給出很高的評價。校長還在校職工大會上表揚這位年輕教師課上得很好。我們不可否認這位老師對待工作的認真精神,而且,對年輕教師而言,多磨課是件好事,這對他們的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如果磨課一個星期,上出來的課還能算一節(jié)優(yōu)質(zhì)課的話,確實不敢茍同。
有專家指出:現(xiàn)在,學校每學期都會迎接很多次教學檢查。教學檢查本就應該多聽教師們的常態(tài)課,這樣才能真正反映出一個教師的真實教學水平和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有的老師,在上課前就已經(jīng)安排好:哪幾個學生提問,哪幾個學生回答,哪幾個學生糾錯,甚至連提的問題和答案都提前告訴了學生。這種表演式的課堂,已經(jīng)成為磨課的基本目的。堪稱“假的課堂”,對學生的教育無疑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連老師課堂上都造假,還怎么去教育學生?
問題是:一些專家對教師課堂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不切實際。有的教研員認為,課堂就應該熱熱鬧鬧;還有的認為,一節(jié)課老師講課不應超過15分鐘,否則,就不算一節(jié)好課……教無定法是最基本的常識,學科各有不同特點,教師各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每節(jié)課內(nèi)容的側(cè)重點也有所不同,不同班級的學生也有很大的差別,怎么能一概而論呢?
磨課之所以變成表演課,與目前教研系統(tǒng)的評課模式化有關(guān)。評課組專家大多使用量化來打分,通常是個“萬能表”;不管什么科目、什么課程,不管講的是概念還是習題、理論還是實驗,更不分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是城市、縣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學校,都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制式的要求。
不得背離教學本質(zhì)
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特級教師曾寶俊,對于公開課的模式化表示了擔憂:即使是名師的公開課,也很難達成孩童學習的目標。而這種名師課堂模式,正被全國所有教師學習,效法。曾寶俊以兩位全國最著名小語名師的課堂為例,闡述名師過度解讀文本給學生帶來的認知困惑。
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他曾上過一個堂著名的示范課——《一夜的工作》?!兑灰沟墓ぷ鳌愤@篇課文是詩人何其芳描寫自己親眼見到的周恩來總理工作至天明的情景,文章很樸素,勾畫了總理生活的清苦和工作的辛勞。這么一篇平實的文章,王老師濃墨重彩演繹出了“華美豐贍”的課堂。在課堂上,始終縈繞著授課者噴薄的激情,一大段一大段流暢精致的過渡語,直抵靈魂的音樂、畫面、語言交織的情感渲染。授課者猶如設下了一張“激情”織就的“天羅地網(wǎng)”。在這張“網(wǎng)”里,學生很少能冷靜地思考,激動和感動始終支配著他們的情緒。學生泣不成聲,話語凝噎;教師熱淚盈眶,心潮澎湃。毫無疑問,這是一堂凝聚了授課者高超教學藝術(shù)的好課,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主陣地,是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的。這堂課的第一主角卻既不是文章中的周恩來總理,也不是學生,而是授課者。
《圓明園的毀滅》是全國名師竇桂梅“主題教學”課改理念下的一節(jié)名課。這篇課文不長,文字凝練,描述了圓明園的珍奇絕倫與轟然被毀而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損失。然而授課者的這個課堂卻讓人甚覺沉重。原因一是由于文章的主旨、背景,學生不能理解,原因二卻因為授課者大量拓展課外資料,使課堂顯得擁擠、繁雜。僅拓展的文字材料羅列起來就有:
哀圓明園被毀的小詩兩首(學生誦讀兩次);
圓明園內(nèi)的20多處景觀全名(齊讀一次);
維克多·雨果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致巴特萊上尉的長信(貫穿全堂,時時回讀);
英法聯(lián)軍劫掠圓明園的兩大段文字描寫(各指學生讀一次);
李大釗的悲憤絕句(學生讀多次);
圓明園被毀前后的原因、背景、事件(指讀、輪讀)……
這些拓展,顯示教師備課大氣豐厚,充分彰顯了“主題教學”的先進理念。但對于五年級的小學生,拓展如此多,授課者要花80分鐘完成——學生能消化嗎?拓展過量,課文感悟就成了蜻蜓點水,探究品讀也是匆匆走馬。這樣的拓展,非但沒有起到反哺文本、務實課堂之功效,反而顯得喧賓奪主。學生學起來,會感到不勝其苦。
曾寶俊表示:這兩位名師的課堂,是目前全國小語教師的標桿,很多老師都模仿著上課。但孩子們在這樣的課堂上究竟能夠獲得什么?
這種磨課為何受喜歡?
浙江省杭州市星洲小學語文教師陳賢的經(jīng)歷,折射出磨課的復雜與艱難。2018年4月,她上了一節(jié)區(qū)級公開課《西湖的故事》。在解讀文本的時候,陳賢的教案先后改了8次。第一次上課,她覺得文章簡單,只要抓住對比,孩子自然就能明白。結(jié)果,一節(jié)課上下來,孩子的理解很膚淺。聽課的老師說,課堂內(nèi)容太單薄。她意識到自己把本來就短的文章處理得更簡單了。于是,她下力氣準備了大量資料。第二次上課,陳賢發(fā)現(xiàn),內(nèi)容多得自己都記不住。重新整理思路后,發(fā)現(xiàn)環(huán)節(jié)太碎了,小條目太多,所以自己才會記不清。
經(jīng)過多次磨課,最終站上講臺,陳賢感覺這就是一座舞臺。課堂的40分鐘就是要充分展現(xiàn)自我。她穿上精心挑選的衣服,更自信了。她走進課堂,和孩子們一起在西湖民間傳說中徜徉。孩子們也都穿上cosplay服裝,整個教室的氛圍一下子就被點燃了。“西湖是一首詩,是一幅畫,讓人如癡如醉,千百年來,西湖留下了一個個動人的傳說!”她和孩子們相互配合,一起在西湖民間傳說中學習。孩子們表現(xiàn)得非常積極,三個劇組的表演都很出彩。孩子們穿上表演服裝,攜帶道具,語言、動作、銜接都很自然流暢,孩子們還制作了精美的明信片,介紹西湖景點、西湖美食、西湖傳統(tǒng)工藝,她們把這明信片送給了身邊的同學、聽課的老師。
一堂課,陳賢給學生們講了很多遍,真可謂“千磨百煉”,而同學們感覺到課堂不難,做了手工,玩了游戲,一堂課很開心。聽課的專家也給予了好評。她自己用心良苦,學生們也紛紛投以贊許的目光。但是,有專家指出:學生在課中學到什么?難道就是把演練多少次的小節(jié)目成功地獻給聽課的領(lǐng)導和老師嗎?
曾寶俊表示,事實上,小學生們之所以喜歡公開課,緣于在磨課中的另外一種情況:某個班級平時死氣沉沉,可是突然某次公開課上顯得特別活躍;班級中某幾個學生平時不吭聲,可是在某次公開課上,忽然有上佳表現(xiàn)。這是因為學生也會受到氣氛影響,振作精神,偶爾興奮一次。
曾寶俊揭秘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小學生喜歡公開課,是因為在非公開課中,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惡劣”?,F(xiàn)在,很多小學生一聽說要上公開課就眼睛放光——他們喜歡上公開課。曾寶俊曾經(jīng)詢問小學生為什么喜歡公開課?答案原來是:他們本班執(zhí)教的老師平時太兇了!一般情況下,在研究課、公開課、評優(yōu)課的場合,執(zhí)教老師因為有人圍觀,大多和顏悅色,不批評學生,更不訓斥學生。這就是孩子們喜歡公開課的原因。孩子們喜歡有人來班級聽課,是因為外來者保護了他們的人格尊嚴。
曾寶俊感嘆:這種有人旁聽和無人旁聽帶來的差異,讓孩子們看到執(zhí)教老師截然不同的面孔,讓孩子們看穿了老師的底細,師德的外皮被剝得一干二凈。磨課時還有一個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就是,老師們要換班上課。當孩子們看到隔壁班級的老師在自己班上課時和顏悅色,而本班老師始終板著臉,他們又會怎么想?
資深媒體人、教育研究專家施進軍在一次專題研討會上認為:磨課是形式,可以促進青年教師成長,但是,為了表演而磨課,就是病態(tài)……
磨課關(guān)鍵在于反思與內(nèi)省
公開課能否不經(jīng)過反復磨課的環(huán)節(jié),直接給學生開講?來自湖南的一線教師曉靜有過一次直接開講公開課的經(jīng)歷。她選擇了第四課兒童詩《秋天》。既然是詩歌,就應該用詩一般的語言來教學,于是,她決定把自己讀詩的方法教給學生。
上課后,導入、課題、美讀、整體感知,都與預設的一樣,流利地進行下來。但到了精讀的時候,卻卡了殼。曉靜對學生們說: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是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想象畫面,一邊做記號,于是有了這樣的感受。請哪位同學猜一猜我的想法?
一時間,滿教室的學生鴉雀無聲,都在那兒發(fā)愣,課堂冷場了。曉靜只好自己講了起來。她鼓勵學生用老師的方式去研讀課文。在巡視時,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都在書上記下了自己的讀書心得,可是在匯報的時候,還是一片冷冷清清。就這樣,一節(jié)課沒能按照教學設計進行完,學生無語,曉靜也納悶。
走出教室,這堂課的過程在曉靜的腦海里不斷回放:精心設計的教案為什么沒有順利地進行完呢?是對文本挖掘太深?還是學生對環(huán)境過多關(guān)注,分散了精力?
她逐漸意識到,失敗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自己在備課時忽略了對學生原有的學習狀況的正確分析,所設的教學起點與實際的學習起點不吻合。教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chǔ)相脫節(jié),從而形成課堂上的冷場。應該與學生同步,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二是不能正確把握“講”與“不講”的尺度。在新課改下,教學已經(jīng)不是傳統(tǒng)的“老師教,學生學”的過程了,而是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一味地“講”,那還是以前的灌輸模式,會剝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交流、體驗,就會背離新課改的精神。讓學生自己去揣摩,難度太大,缺少“由扶到放”的過程。
再一次打開教案,曉靜心里一陣輕松。公開課雖然上得不滿意,但是,自己卻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獲。
鏈接:磨課概念與解讀
自從國家推行新課程改革以來,各地學校持續(xù)開展教育、教學的“比、學、趕、幫、超”現(xiàn)象。磨課、公開課、賽課活動每學期都要舉行幾次;校際間觀摩課、示范課也定期展開。學校各學科教研組、各年級備課組幾乎周周定期活動,傳達上級通知,介紹聽課新知體會,統(tǒng)一進度,交流經(jīng)驗。有經(jīng)驗教師對年輕教師以及老教師對新教師的傳、幫、帶,共同研討教法和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內(nèi)容,編制周課教案、學案等,力爭每課的任務明確、知識點詳盡、師生互動到位。每節(jié)課幾乎集中了所有組內(nèi)成員的智慧與學識,將每節(jié)課都打造成精品課。規(guī)模較大、范圍較廣、影響深遠、級別較高的磨課、公開課就是學校教研活動中的奧賽,通常教師把平時積累的教學經(jīng)驗集中并以公開課的形式反復推敲,多次試講;一個“磨”字,道出了其中艱辛反反復復修改與斟酌,耗費了教師大量時間及精力。
誠然,這種磨課的“磨”就如俠客十年磨一劍、修煉得道一樣,反映了一節(jié)成功好課的艱辛和不易。當然,教師同行之間對磨課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大多人認為磨課有利于教育教學的全面發(fā)展,有助于增強教師教學能力。教育總是從問題抓起,教育教學的問題,應該在實踐中加以改進,而不是停留在無盡的吹毛求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