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彪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實行,語文學科也越來越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基礎,也是學習母語的關鍵,良好的語感基礎關系到學生的閱讀水平及學習水平。對小學生來說,此階段正是學習母語、提高語感的關鍵時期。因此,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言文字感受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小學生;語感訓練;有效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占重要地位,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語感是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對于剛剛接觸母語的小學生來說,教師要利用語感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切實感知語言的奇妙,可從社會生活、實踐訓練、讀寫結合等方面著手,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為其以后的閱讀訓練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積累生活,領悟語感
語言文字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自己的表達逐漸形成的,它源于生活,也表達著人們的生活訴求。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接觸的閱讀文字也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表達,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增強學生與作者的心靈溝通,切實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使學生在自身領悟的過程中將語言文字形象化。
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教師可先為學生播放一些山水的視頻,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描述一些自己看到的山水景色,從而幫助學生建構起與課文的聯(lián)系。課文中有一段描寫山的特點的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其中“奇”這個詞是作者對“桂林的山”的整體感受,怎樣才能讓學生對這個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等詞在腦中加以聯(lián)想。由于這些具象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或接觸到的,從而使山的“奇”真實地呈現(xiàn)于學生腦中。這正是從生活出發(f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具象常識,實現(xiàn)與文章作者的對話。
二、審美朗讀,生成語感
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基礎,語文教學目標要求,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獲,而這里說的“讀”是指聲情并茂的朗讀。在語文課堂上,很多學生都可以流利地讀完課文,但卻不能做到對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完全把握,不能品味文章的遣詞用句特點,這就是因為沒有做到聲腔并茂地朗讀課文,使其難以品味文本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在朗讀中指導學生加入情感,領會作者的心緒流動。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寫到父親救出兒子后喜悅時,有這樣的一段對話:“爸爸,真的是你嗎?”“是我,是爸爸!我的兒子!”先是兒子不確定的詢問,然后是爸爸懇切的回答,語言中包含著關心的問詢,包含著求生的渴望。在這兩句話中,父親與兒子的情感在變化。因此,教師在指導小學生朗讀的過程中,要加入父親與兒子的情感變化,教師可以先為學生進行朗讀示范,然后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逐步引導學生注意父親和兒子的語調變化,從而使學生在不斷的閱讀中,體會文章的情感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自我控制及感受語調的變化。當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時,可以深刻品味文本的意境,感悟語言中的哲理和情緒,在自我的感受中逐漸生成語感。并且,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多,掌握語感就越來越容易??梢哉f,語感的培養(yǎng)是逐步積累并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閱讀機會,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三、博聞強識,積淀語感
閱讀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基礎知識的過程,還是拓展學生視野的過程,教師先引導學生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中,再進行語感的積淀就事半功倍了。小學生興趣廣泛,但語言的表達和應用基礎都還比較薄弱,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博聞強識則成為了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重要方向。語言知識的學習并不是孤立的、一時的,而是貫通的、終身的。如果教師在小學時期就從提高學識方面幫助學生積淀語感,不僅會為學生的其他科目學習及中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還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為學生做好知識的拓展,根據(jù)小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學生進行知識的升華,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的語感積淀變得越來越容易。
根據(jù)小學生語言基礎薄弱的特點,教師可結合教材課文為學生進行知識拓展。例如:在《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中,有一段描述了孩子們對過春節(jié)的準備。小學生往往對這段的內容最為感興趣,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愉悅的情感來朗讀本段內容。當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有了一定的體會后,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為學生展示各地區(qū)不同的新年習俗,讓學生對新年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將不同地區(qū)的新年習俗加以整合,做成教學資料發(fā)放給學生,讓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這時,學生便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語感的積淀。
四、讀寫訓練,把握語感
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第一步,而寫作則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即讀和寫是分不開的。如果說“讀”是知識的積累,那么“寫”則是知識的運用,學生只有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在語言方面的閃光點及不足之處。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語感的訓練,就要做好讀和寫的綜合,在讀寫的練習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讀寫結合要求教師首先做好“讀”的訓練,當學生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時,就會逐漸實現(xiàn)對文章情感的把握,從而達
到融會貫通。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多次閱讀機會;其次,有效利用讀寫結合,就是讓學生在朗讀后將自己的感悟應用于寫作中,在表達上也能做到聲情并茂。因此,教師在做好“讀”的方面的教學后,就要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以此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山雨》一文時,教師可先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幾遍課文,排除文中的生僻字,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探討“不同的語句應用什么樣的語調讀”,當學生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后,指導學生將文中描寫山雨的優(yōu)美語句摘抄下來,如:“像一曲無字的歌謠”“跟著一陣陣濕潤的山風,跟著一縷縷輕盈的云霧”等,讓學生朗讀、背誦,并著重摘抄對句子中用到修辭手法的句子,然后根據(jù)文章寫出自己的感悟,或運用文中的句型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自然景象。這樣,學生就能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使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中,增強對語言的領受與感知能力。
五、實踐活動,鍛煉語感
就語言口語來說,沒有長期的實踐應用,很難有較大的提高。小學生活潑好動,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上通過閱讀等措施來錘煉學生的閱讀語感,很大程度上會增加學生的枯燥感,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且難以體現(xiàn)教學的實際效果。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教師可適當為學生安排提高語感能力的實踐活動,寓教于樂,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運用文章中的語言,強化自己的語感。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設也要以教材為依據(jù),根據(jù)教材內容進行拓展。
例如:在學習《去年的樹》這篇文章時,學生感悟到了友情的珍貴,也感悟到了環(huán)保的重要性。學完這一文章后,教師可組織一個“環(huán)保小隊”的專題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校園中或自己生活中不愛護樹木的行為。當看到有不愛護樹木的行為時,學生會聯(lián)想到樹木的好朋友——小鳥是會傷心的,于是會對破壞樹木者進行教育。對于該實踐活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定期的演講與交流,向老師和其他學生展示自己的階段成果,例如:“自己是怎樣教育不愛護樹木的人的”“自己是怎樣發(fā)現(xiàn)不愛護樹木行為的”“自己怎樣想到小鳥是會傷心的”等,以此讓學生通過表達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感培養(yǎng)是小學生學習母語并進行語言應用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在講授中,要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與生活實際,從培養(yǎng)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拓展學生語文視野、靈活運用文章語言幾個方面著手,為學生構建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趙士磊.走入文章 細心品讀——語文語感培養(yǎng)策略探析[J].漢字文化,2018(17):64-65
[2]莊慧香.重視朗讀訓練 提升語文素養(yǎng)——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朗讀效應[J].基礎教育論壇,2018(22):28-29
[3]黃劍麗.讀寫結合 高效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7(35):106-107
[4]葉五洲.立足課堂教學 強化語感訓練[J].課程教育研究,2018(18):79-80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7]GHB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