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坤
【摘 要】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內在、相對穩(wěn)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體質量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以及勞動技能素質。本文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下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化學;教學;綜合素質;價值觀;實踐能力
化學是中學生必修學科之一,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合理地設計化學教案,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應用技能,重視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形成學以致用的學科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yǎng),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提高科學智慧。
一、合理利用生活素材,培養(yǎng)學生形成學以致用的學科價值觀
化學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蘊含著化學知識,很多化學理論、化學規(guī)律都是生活現象的總結,結合生活中的素材進行化學教學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選擇素材時,教師也要正確地面對生活中的假丑惡現象,因為假丑惡現象總是伴隨著真善美現象存在的?,F代學生信息來源本來就廣泛,老師想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無菌的成長環(huán)境是不可能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對這些現象進行深度剖析、正確引導。例如,在學習酸和堿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硫酸在工業(yè)上的用途脫水劑、氧化劑等,硫酸由于其廣泛用途已成為工業(yè)生產中最重要的酸。同時,也可以根據硫酸在工業(yè)生產中的不同用途進行講解,硫酸是經歷了什么樣的化學反應才發(fā)揮這些用途的。當然,生活中一些不好的現象如用硫酸給人毀容等,老師也應幫學生分析,告訴學生哪些行為不可取,從而讓學生對酸的使用有一個理性層面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向學生傳達科學智慧,還能幫助他們消除學習中的困惑,對知識形成一個正面的認知。
二、正視實驗成敗,引導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yǎng)
化學學習離不開實驗?;瘜W實驗也是初中生最感興趣的,它對初中生的吸引力不亞于魔術,因此,老師必須借鑒實驗這一教學工具,為學生多提供動手實驗的機會,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驗中理解化學知識及化學原理。例如,在學習氧氣時,課本上就安排了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通過學生自己制取出來的氧氣探究氧氣的性質。在實驗之前,首先,老師要向學生普及催化劑的相關知識,什么是催化劑,它們在實驗中發(fā)揮什么作用,在過氧化氫制氧的實驗中就需要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其次,要詳細講解實驗中要用到的化學儀器、這些化學儀器的用途、使用方法、實驗步驟以及注意事項。收集氧氣后,讓學生將帶火星的木條伸進瓶中,如果木條復燃那么就是氧氣,若木條沒有復燃則實驗失敗。在實驗過程中影響實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實驗失敗時常發(fā)生,老師要幫助學生尋找原因,并針對實驗中存在的問題一一解決,再繼續(xù)進行實驗,直到實驗成功為止。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化學知識,傳達科學思想,也能讓他們避免出現實驗就一定要成功的思想。
三、敢于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高科學智慧
自主學習是正面教學的重要手段,自主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突破口,學生只有擁有了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才能談得上科學智慧的形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習慣于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制取氧氣的實驗中,老師可以讓學生用過氧化氫、氯酸鉀、高錳酸鉀分別制取氧氣,比較不同方法的反應原理,每一種方法分別發(fā)生什么化合反應,再讓他們采用排空氣法和排水法兩種方法收集產生的氣體,比較哪一種方法收集的氣體更純凈,讓他們思考為什么在固定試管時試管口要略低于試管底部,實驗結束時應該先停止加熱還是先將導管移開,為什么?這些問題有些可在實驗之前讓學生思考,避免實驗時出現差錯,有些可以在實驗過程中探索。當然,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老師要多加引導和指導,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及時指點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養(yǎng)成科學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四、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化學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可以用化學解釋。而學習化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應用,即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生活化的化學教學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即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真實感受化學反應,掌握化學知識,理解化學原理,從而達到真正應用于生活中。例如“鐵釘生銹”是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一種現象,但鐵釘為什么會生銹呢?在什么情況下更容易生銹?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做實驗予以解決,首先分析生銹所需要的條件,然后總結化學原理,通過對原理的認識解決這個問題。在學生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學生的引導者,及時為學生解決遇到的難題,幫助學生完成實驗,使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認識,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實踐操作能力。
總之,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抵制假丑惡、提高真善美,它是教育與價值取向的結合,通過正面的教學傳達學生對化學知識、科學智慧的正確認識,實現化學教學對學生的導向作用,體現教育的價值。通過正面的方式傳達科學的智慧,也要剖析化學所涉及的假丑惡,引領學生的思維朝著理性的方向發(fā)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參考文獻】
[1]李清林.中學化學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07(23)
[2]宋小平,桂誠.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