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東
【摘要】小學的科學課程是基于實驗的科目,科學概念、原則主要是通過實驗得出和證明的。相反,實驗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科學規(guī)律、原理的理解。當前推行教育改革,小學科學實驗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更要求我們樹立創(chuàng)造性的實驗教學觀念。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分析了當前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改革的五大嘗試。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 教學改革 教學觀念
一、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1.兩個認識偏差
一是現在小學科學教師的認識偏差。教師對學生的基礎和小學實驗都缺乏了解,認為實驗過于簡單,尤其認為基本操作過于簡單,因而產生輕視態(tài)度,舍不得花時間。
二是學生對認識偏差。學生一般都喜歡做實驗,但僅僅覺得做實驗新鮮、好玩。學生好奇于科學實驗物質變化和反應現象,并沒有將實驗當作驗證結論,鞏固知識、探索問題、提高技能和發(fā)展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因而實驗時一哄而上,效果幾乎為零。
2.三個落后
一是教學體制落后。一方面,小學的科學實驗與理論課程相輔相成,學生缺乏大量的知識和技能整合,以及各種實驗技術和方法的實際的運用。另一方面,將實驗常用的基本操作分散到各實驗中去,造成學生只注意實驗的結果而疏忽操作技能,而學生的實驗基本情況操作上有待規(guī)范,有待熟練。
二是實驗內容落后。其中很多都是為了驗證課堂上講授的理論,這些理論是全面的,設計較少,這使得新技術和科學發(fā)展成果難以在實驗教學中得到體現,不利于學生的積極發(fā)展。
三是教學方法的落后。學生們在實驗前知道結果,實驗時照方抓藥,不能訓練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二、實驗教學的五大策略
1.夯實實驗基礎——變“用眼看”為“用心思”
小學科學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將學生僅僅好奇于各種物質和各種現象變化引導為用心思考。指導應始終圍繞實驗原理,實驗現象,實驗設備實驗操作。
例如,氧氣的實驗室制造方法,實驗程序是: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2)將藥物放在試管底部,用單孔橡膠塞住管子。(3)將管子固定在鐵架上。(4)點亮酒精燈并加熱試管(反應開始)。(5)收集。(6)收集后,將導管移出水中。(7)熄滅酒精燈。(反應結束)(8)試驗,堅持用火星放入瓶中,如果重新燃燒,證明瓶子是氧氣。這一步可以概括為“七個字”:檢、裝、固、加、收、移、熄、驗。
這幾個方面引導:(1)實驗裝置有哪些?(2)發(fā)生了什么變化?(3)為什么停止實驗時,為什么在熄滅酒精燈之前從水中取出導管?(4)為什么用高錳酸鉀制造氧氣前,在試管內放一小團棉花?等等。
2.增加創(chuàng)造體驗——變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
傳統的老師做,學生看的演示實驗,由于條件的限制,特別是現在的大班級造成很多學生很難看清楚,若在教師指導下將演示的過程轉變成學生自己獨立地運用實驗去探討知識或獲取知識,
這樣可讓學生真正的參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在課堂上動腦的機會,還加強了實驗的基本操作訓練。
例如,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二氧化硫的水溶性、苯酚的性質實驗等,采用這一方法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激活創(chuàng)造思維——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
如果按照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教師把實驗的原理步驟及現象周密地安排好,學生只能依葫蘆畫瓢地被動實驗,但教師有一定的靈活性。靈活的實驗,積極創(chuàng)造場景,鼓勵學生拓展思路,開展多種方法。多角度地觀察思考、探索,它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最基本的動手簡單操作的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流暢性,靈活性和原創(chuàng)性。
例如,“醛的性貢”實驗中,對乙醛與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波作用,在氫氧化銅的制備步驟中采取漓加試劑與體積相反的兩種方案,要求學生實驗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4.拓展創(chuàng)造空間——變封閉的實驗管理為開放的實驗管理
在教學過程中以多種形式展開實驗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有些實驗的儀器、藥品
學生容易安全操作的實驗可以安排為“家庭小實驗”。例如,生產“冰袋”,發(fā)酵時添加水或加熱二氧化碳,白紙上清楚地解釋了淀粉遇到碘酒變成藍的變化等實驗。對“趣味科學實驗”可以利用課下開放實驗室和科技節(jié)進行。
5.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注重學生的探究能力地培養(yǎng)
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即學生在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我要學”的愿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教師要科學的設計探究方案,創(chuàng)設不同形式的問題情境的模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拓展思路,掌握與中心點密切相關的知識。對于“靜電感應”的教學,經過示范實驗和圖中所示現象的理論分析,我們可以繼續(xù)為變異實驗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
6.加強教育手段——變傳統講練實驗為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的實驗
與傳統的實驗教學相比將現代化教育技術應用到實驗教學中有非常獨特的效果。現代媒體將語言、文字,圖片、整合標本,音樂和幻燈片等信息,營造特殊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探索和獲取知識的主動性。
現代教育技術打破了直觀教具的靜態(tài),創(chuàng)以動感畫面,跨越時空,演示事物的變化過程,能生動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發(fā)展過程,利用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幫助學生迅速進入情境,以境激情,引發(fā)共鳴,便于學生觀察、探索、尋找規(guī)律和特征。如在教學“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部分內容時,出現了平年和閏年的簡單介紹和判斷。平年的二月比閏年的二月少一天,那平年少出的一天是從哪里來的呢?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疑惑不解,教師輕點鼠標,在愉悅的音樂聲中,多媒體畫面播出了一幅地球繞太陽周而復始旋轉的動態(tài)畫面,隨著地球旋轉所處的不同位置,多媒體畫面呈現出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每旋轉一周,四季變化循環(huán)一次,同學們通過觀察、探討、大膽猜測出不同結論:有人說一年是365天,有人說是366天,有人說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實際時間是一年到底誰為正確?正當同學們探討達到白熾化程度,教師從多媒體屏幕上點擊出公正的“裁判員”,在諧和的背景中,“裁判員”公正地告訴了同學們: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實際時間是365日5時48分。同學們恍然大悟原來問題的癥結在此。瞧,多媒體利用它獨特的優(yōu)勢,不但將抽象的天文知識滲進了學生的心田,而且還跨越了時間和空間,激發(fā)了學生探求宇宙的興趣。
7.將抽象的實驗變?yōu)橹庇^形象的實驗
如在教學《有趣的食物鏈》一課,在引導學生了解“誰吃誰”的復雜的“食物網”,讓學生戴上草、米、蝗蟲、老鼠、青蛙、蛇、鷹等生物頭飾,讓“吃”站在最低的臺階前面,吃掉其他生物,根據后面幾步的力量,它代表三四步,用“生物”絲帶和食物的關系,一個“活的”“食物網”出現在我們眼前。老師讓學生們研究食物網,發(fā)現食物鏈是從植物到兇猛的動物。老師拉了一條緞帶,其他食物鏈也會受到影響。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認識到,由糧食關系組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是不可能被破壞的。這種“直觀的實驗設計”遠遠超過教師將生物畫面放在黑板上并畫出箭頭來分析強得多。
總之,科學實驗作為科學教材的一個重要部分,首先,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重視實驗,克服認識偏差,其次,教師應在實驗方法上多指導,培養(yǎng)更多的實驗能力,實驗機會上多提供。這樣充分發(fā)揮實驗的作用,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