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財
詩詞歌賦不僅僅是對語言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在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詩詞歌賦的鑒賞過程中,能夠學到很多有關于歷史、地理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在詩詞歌賦的人鑒賞過程中不斷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古詩詞鑒賞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占據很重的地位,通過對古詩詞細嚼慢咽的品讀,我們才能讓了解古人的思想,并學習他們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的前進。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階段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各方面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
1.師生重視度不高 古詩詞鑒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不難發(fā)現很多學生不太重視古詩詞鑒賞的學習,認為古詩詞鑒賞在高考卷子中所占的比例不大,沒有必要花大量時間去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不僅僅是學生,有些教師也帶著這樣的想法。大部分學生是為了考試,為了分數被迫去鑒賞古詩詞,而不是帶著欣賞美的態(tài)度去鑒賞。被動學習的態(tài)度帶入到學習中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很有壓力,久而久之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感。學習需要學生帶著興趣投入進去的,帶著厭倦感去學習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既不利于學習質量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高中階段對于學生來說時間是很寶貴的,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和分析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有時候會出現花費很多時間也沒有掌握古詩詞賞析的技巧,會造成學生對于古詩詞鑒賞方面重視程度越發(fā)降低。
2.教師過于注重形式 很大一部分教師認為花費過多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到古詩詞鑒賞中是浪費時間,在教學時,僅僅是一味的照本宣科的為學生講解課文中的重點和關鍵點,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分數在教學,而不是為了提高學生古詩詞賞析能力在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只能應付考試,沒有辦法真正的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以及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在收獲知識的過程中將自己培養(yǎng)成具有一定語文素養(yǎng)的新時代人才。過于注重形式會導致學生沒有辦法真正的感受到古詩詞文化的內涵。
3.教師教學觀念傳統(tǒng) 教師由于傳統(tǒng)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會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整堂課都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整堂課向學生灌輸知識點,而忽略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以教師為教學中心的教學模式不符合新時代的發(fā)展觀念,無法真正的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當今社會發(fā)展的越來越快,它所要求的不僅僅是分數,更注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學生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體系中,會逐漸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能更好的將自己投入到語文課堂的學習中,更有甚者,會產生厭學情緒。
高考試題中從朝代特征上分析,近年來試卷中出現頻率最多的兩個朝代就數唐代和宋代,唐詩宋詞本就是中華民族詩歌文化最為活躍的兩個朝代,朝代中優(yōu)秀的作品和名人數不勝數,是我們國家詩歌藝術發(fā)展的巔峰時期,從作者上來講,在試卷中出現的作者也是課堂中經常出現的那些名人,杜甫、李白、白居易等等,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這些名人的了解,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寫作背景、人生經歷等等,只有加深了對作者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對文章進行賞析,才能懂得作者創(chuàng)作的情感。從選材特征上看,近年來頻繁出現在試卷上的體裁多數寫景抒情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多向學生介紹寫景抒情文的寫作特點和手法,讓學生能夠在分析中更加得心應手。
1.學會構思 從近年來高考試卷的分析來看,大部分古詩詞鑒賞中寫景抒情文居多,即景抒情詩可以包括借景思鄉(xiāng)、借景懷人、借景明志等等,通過景物的描寫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構思作者所描述的景象特點,從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絕句》一詩中,遲日江山麗,春風花更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當學生看到這篇古詩時,第一印象就是美麗的春景,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的喜悅之情,以樂景襯樂情。
2.引導學生想象 想象力在古詩詞鑒賞中是不可缺少的,古詩詞中呈現給我們讀者的都不是現實中我們所能看到的,古詩詞鑒賞就要求我們學生對作者描述的景象進行合理的想象,通過想象進一步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站在作者創(chuàng)作的角度去賞析這篇文章。例如杜甫的望岳一文中,通過作者所呈現在紙上的幾句詩歌想象當時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從而聯想作者看見泰山的喜悅之情和驚嘆仰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