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
《爸爸、媽媽撫育我》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題二的內(nèi)容。不少教師把品德與社會課上成滿堂說教的政治課,上成灌輸?shù)赖轮R、社會知識的常識課,甚至上成語文課、音樂課、手工制作課等,從而失去品德課自身特色與課程價值;教學方法不外乎看圖講述,照本科,或者“滿堂灌”變“滿堂問”,這樣的課堂完全忽視了兒童的生活價值,忽視了兒童道德感悟和情感體驗,脫離兒童的生活,完全背離了課程強調(diào)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升華,強調(diào)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提煉、總結的課程理念?;诖?,我在設計本課時,結合學生的實際,利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從學生的真切感受出發(fā),從而讓學生最大程度的理解父母的辛苦和父母的愛。整節(jié)課的活動以學生的“體會”、“感悟”為主線,讓“愛”流淌迂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
學生的生活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礎,讓品德培養(yǎng)回歸生活是這門新課程的變革關鍵。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有特殊的價值。沒有脫離生活的純道德存在,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只能在生活中實現(xiàn),“在生活中學會生活”。品德教學活動必須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世界,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構建生活化品德課堂,讓品德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心血,感受父母的愛。愛又是平凡、簡單而溫馨的。所以本節(jié)課的設計我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引導學生感受父母的愛,并引導學生愛父母。課堂開始,由輕松快樂的歌曲《我的好媽媽》引入活動主題,學生帶著對“撫育”的初步理解,開始了本節(jié)課的活動。課堂中間,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調(diào)查父母的一天;我來算一算;讀作文,感受愛;看視頻,理解愛……這些活動都來自學生的生活,是學生真實的實踐體驗活動,同學們在實踐中用心去體會父母為自己成長所付出辛勤勞動,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從而萌發(fā)對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最后,課堂在《爸爸去哪兒》的歌曲中結束,同時播放孩子在父母的撫育下快樂成長的照片,給學生帶來愉快而溫馨的感受。整個活動的設計、活動材料的選取,都讓學生感受到了愛的美好,體會到了愛的溫暖,這樣的教學輕松、快樂,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愛的深刻含義。活動中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課堂的容量更大,教學更為直觀、真實,課件所展示的畫面與場景也來源于生活實際,這樣更好地引起了學生的共鳴。
《新課標》強調(diào)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升華,強調(diào)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提煉、總結。本節(jié)課的活動設計就圍繞一條主線“愛”展開,體現(xiàn)了較強的層次性。本節(jié)課主要有三個大環(huán)節(jié):“聽歌曲,談?chuàng)嵊薄ⅰ鞍职謰寢寪畚摇薄拔覑郯职謰寢尅?,其中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爸爸媽媽愛我”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四個活動:“調(diào)查父母的一天”“我來算一算”“讀作文,感受愛”“看視頻,理解愛”,這四個活動由淺入深,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悟,逐步體會到父母在養(yǎng)育我們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辛苦,學生的感受越來越深刻。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愛父母,在心愿卡上寫自己想為父母做的事就自然流暢,水到渠成了。這樣的活動設計,層層深入,不斷將教育深化,主題升華,從而使學生的感受不斷加深。
活動是品德與社會教與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xiàn)的。課程的學習是知與行統(tǒng)一的過程,強調(diào)學生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要提高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要精心設計活動內(nèi)容,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開展適宜的活動,提高活動的質(zhì)量。
本節(jié)課的設計實現(xiàn)了從“說教”到“感悟”的轉(zhuǎn)變,活動貫穿全過程。如:課前調(diào)查—“爸爸媽媽的一天”,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忙碌;我來算一算—父母為我們做了多少頓飯、洗了多少次衣服、接送我們多少次,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付出;“讀作文,感受愛”活動中,學生被爸爸媽媽無私的愛感動;“看視頻,理解愛”活動中,通過學生討論交流,明白了關心是愛,批評也是愛;書寫花瓣卡,引導學生把對父母的愛付諸于行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個活動的目標都非常明確,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成長。
在教學內(nèi)容的組織上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脫離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難于找到切入生活的問題,以教材為中心,進行看圖講述,照本宣科;二是脫離教材,一味地向課外延伸,盲目地找其他材料,搞“貼標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不是從教材中去提煉、升華出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不從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去捕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材是課堂活動的基礎,但不是課堂活動的全部,新課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節(jié)課,我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了大膽拓展和延伸,在教材的使用上既依據(jù)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如:引導學生在課前調(diào)查的基礎上,算一算父母為我們做了多少頓飯、洗了多少次衣服、接送我們多少次,引導學生分享父母撫育自己成長的小故事,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父母教育孩子的相關視頻,采訪部分家長的視頻……這些貼近學生生活、富有時代感的材料,不僅豐富了活動內(nèi)容,而且為學生認知和情感的達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