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博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對我國《道德與法治》課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針對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幾條可行性建議,希望能夠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幫助。
初中生剛從小學步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正處于叛逆期,對學習極易產生厭學情緒,對教師也多有不滿情緒,從而影響自身的學習進程和效率,有的甚至會形成一種錯誤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很多學生對教師產生敬畏之心,甚至不敢直視教師,感到恐懼。此時,教師需要放下領導的架子,與學生平等相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明確學生所需,在生活和學習上多鼓勵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對于內向和自卑心理嚴重的學生。對于學生的進步需要鼓勵,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需要耐心地講解,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教育,讓學生感到教師是在真正地關懷自己,使學生對教師的情感由心而生,學習的熱情因此也會高漲。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靈活應用,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到教師教學的艱辛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要性,進而尊敬教師。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情感教育不僅能夠改善學生和《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關系,還能幫助學生改善與其他科目教師的關系,從而營造一種和睦的師生關系。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在中考的比重不是很大,時常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誤解,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并不重要,所以在學習上不會下功夫。另外,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較為枯燥的理論性課程,也會讓許多學生對其失去興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情感教學的重要作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比如,將現(xiàn)實情感生活融入到教學中,將學生帶進真實的生活場景,便能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中也是十分有用的。可以說,情感教學不僅是師生關系的紐帶,更是學生與學習、生活的情感紐帶,它可以讓學生更加熱愛學習,熱愛生活。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人為本”,強調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但是《道德與法治》教學本來就比較枯燥乏味,各種概念、規(guī)律既抽象又難以理解。一些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只要求學生對概念進行死記硬背,沒有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和想方設法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課本中的重難點只是讓學生勾畫出來,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背誦,應付各種考試。這樣的教學,脫離了素質教育的本質。在日常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通過講述歷史故事、觀看電視紀錄片和教學影視片等方式讓學生了解《道德與法治》理論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從情感上體會《道德與法治》的嚴肅性和重要性,讓學生從心靈上真正感悟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重大意義。如上八年級上冊第四課中的“誠實守信”這一課時,教師可將漢代季布的故事引入課堂,給學生帶來新奇感,讓學生通過故事的學習談談自己的體會,引出“誠信”話題。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我們要學會借景生情,以理激情,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以便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初中生在一個新環(huán)境中學習,并且逐漸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維判斷力,有的便顯得十分有個性,甚至會出現(xiàn)一些不良的嗜好和習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責任除了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外,還需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這門學科講究的就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要立足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把一些基本觀點、基本原理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組織教學,從而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落實到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重在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只有教學形式豐富多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體。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形式,不單單只停留在案例分析、故事講解上,更要強調實踐,也就是情境回歸,情感升華,使學生參與到情境中,實踐于課堂外,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從而形成正確的三觀。教材上或多或少會存在著不足之處,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形式的變化或者是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內容進行適當?shù)脑鰟h,對舊材料、案例進行更換,對于教材的順序,可根據(jù)自己的邏輯思維進行調整,使教材內容變成教師引領學生思考的工具,真正使教師從教教材變?yōu)橛媒滩慕?,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