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波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yī)學院,廣東 深圳 518033)
椎動脈型頸椎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常見病因為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導致的椎動脈遭受刺激或壓迫,進而以致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主要引起頭痛以及眩暈等癥狀,故又稱為上行性頸椎病,因其中大多是由椎節(jié)不穩(wěn)定造成,易經(jīng)非手術療法治愈或者好轉(zhuǎn)[1]。本研究用整骨調(diào)衡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2例,均為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38~62歲,平均(45.29±6.12)歲;病程2~12年,平均(6.23±1.28)年。對照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39~63歲,平均(45.78±6.23)歲;病程2.5~12年,平均(6.56±1.58)年。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寰樞關節(jié)錯位源性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存在發(fā)作性眩暈的癥狀。
排除標準:①排除其他類型的頸椎?。虎跓o其他缺血性腦病。
兩組均采取一般的常規(guī)治療措施。
觀察組用整骨調(diào)衡手法[2]。①松筋:首先用拇指或者掌根部按揉脊柱病變節(jié)段周圍的軟組織2min,接著拇指彈撥以上部位的壓痛點,即“筋結”處3min,力度從輕到重,達到患者感受到酸脹為止。②拔伸:患者仰臥位,醫(yī)者站立于其頭端,一只手的拇食指頂住病變脊柱的椎板,另一手托下頜,向上將頸部托起并與水平大約成15°的夾角,向頭端拔伸,持續(xù)一會,放松一會,反復操作幾遍。③整骨:患者姿勢保持不變,一只手的拇指頂住第2頸椎關節(jié)突,另一手掌部托住下頜,進行拔伸,然后旋轉(zhuǎn)頸椎至極限,隨后用有控制的但是幅度稍增大的扳動,按摩棘突的拇指用力向?qū)韧瓢醇纯伞?/p>
對照組用傳統(tǒng)推拿治療手法[3]?;颊咦⑽唬t(yī)者位于其后,拇指與中指按摩風池穴1min,風池穴到頸根部從上到下用拿法按摩5 min。用頸項部拔伸法,著力點為雙側乳突部以及下頜部,推開頸椎,牽引的同時使頭頸部左右旋轉(zhuǎn)、前屈以及后伸。治療每天1次,連續(xù)進行12次。
臨床癥狀的評價利用相關研究進行評定,記錄眩暈程度,縮短眩暈持續(xù)的時間,提高日常生活、工作的能力,分值越高表示癥狀緩解效果越好。TCD檢測:治療前后均進行左右椎動脈(LVA、RVA)以及基底動脈(BA)的血流速度(V)的測定。記錄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頸部肌肉酸痛、暈厥以及關節(jié)脫位等情況。利用TBed測定治療前后的后肌鏈角度肌張力的數(shù)值。
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功能量表與癥狀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功能量表與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功能量表與癥狀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1 10.49±2.70 25.02±3.71 17.631 0.00對照組 31 10.25±3.02 20.88±3.99 11.831 0.00 t 0.331 4.612 P 0.74 0.00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情況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情況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 時間 LVA RVA BA觀察組 31 治療前 27.80±4.72 28.10±4.80 33.89±6.89治療后 37.82±4.55△ 38.80±4.72△ 46.70±7.10△對照組 31 治療前 28.07±4.73 27.99±4.71 34.45±7.07治療后 34.67±4.29 34.60±4.25 41.56±7.01
兩組治療前后后肌鏈角度肌張力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后肌鏈角度肌張力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后肌鏈角度肌張力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第1次治療 治療結束后觀察組 31 1.44±0.07 1.43±0.06 1.27±0.05△對照組 31 1.46±0.08 1.47±0.07 1.31±0.04
兩組治療結束后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發(fā)生嚴重的不良反應,觀察組與對照組各發(fā)生1例頸部肌肉酸痛,治療結束后均自行消失。兩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4]。①動力性因素:椎節(jié)失穩(wěn)后,鉤椎關節(jié)出現(xiàn)松動,波及兩側的橫突孔,出現(xiàn)側向移位,刺激或者壓迫椎動脈。②機械性因素:鉤椎關節(jié)的創(chuàng)傷性反應、鉤突的骨質(zhì)增生以及髓核脫出等持續(xù)性致壓物導致。③血管因素:復雜且易變性較大,對于動力以及機械原因?qū)е碌念i椎病,可以通過松筋推拿按摩的方法得到緩解或治療。
整骨調(diào)衡手法結合了中、西醫(yī)治療理念,結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病機理,采用松筋、拔伸、整骨等方法而形成的一套推拿方法[5]。 “整骨調(diào)衡”手法能夠重建生物學上的力學平衡,可以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相關的肌肉群,通過拔伸的手法拉寬椎間隙,緩解椎動脈的迂曲狀態(tài),改善椎動脈的供血,通過整骨法緩解寰樞關節(jié)錯位導致的關節(jié)紊亂,減少相關關節(jié)對于椎動脈的壓迫,達到頸椎的內(nèi)外源性平衡,從而治療寰樞關節(jié)源性的頸椎病[6]。
綜上所述,整骨調(diào)衡手法治療寰樞關節(jié)錯位源性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更好,能顯著改善椎動脈的血流狀態(tài),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