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梳理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中的音樂美學內涵與后世的發(fā)展,并結合音樂實踐進行了闡述。全文共分為三章,分別從思想內容來源、后世理論發(fā)展、音樂實踐影響,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來源與思想內容。“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孔子對于詩歌《關雎》有感而發(fā)的藝術評價,體現(xiàn)了孔子的中和音樂美學思想。
第二章主要探討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一美學思想在后來的發(fā)展,并對相關理論進行了梳理。后人對于孔子提出的這一思想提出了多種不同的理解,并應用于政治、倫理、美學等各個方面。
第三章主要結合了音樂實踐來闡述該思想在音樂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應用,并簡要闡明了該思想對于現(xiàn)今社會的影響。
關鍵詞:儒家;音樂美學;孔子;音樂實踐
第一章 思想源起與內容釋義
本章主要闡述了孔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思想內容與理論來源。筆者認為,在闡述這一內容時有必要對其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和理論基礎進行梳理。正如徐復觀先生所說:“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的音樂理論,說明了我國古代音樂的發(fā)達,事實上,古人很重視音樂的作用,古代的教育就以音樂為中心?!?但是古代所謂的“樂”,于今天所說的“音樂”概念不盡相同,它包括聲歌、樂器演奏、舞蹈三個部分。除去來自于民間的部分,古代的“樂”主要是由圣人明君所創(chuàng)制的。
第一節(jié) 思想來源與字面之意
古代的詩歌皆有樂與之相合,故而《關雎》也應指詞與樂之合?!皹范灰?,哀而不傷”出自于《論語?八佾》,是孔子對于詩歌《關雎》有感而發(fā)的藝術評價?!墩f文?水部》中對于“淫”的訓釋為:淫……從水,侌聲,一日久雨為淫,“久雨”是其本義,意為降雨過多,因此“淫”有過度、失當之意。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笨鬃釉谛蕾p《關雎》之后,對此詩表示贊許,說《關雎》這首詩,對快樂和悲傷的描寫都很有分寸,既把歡樂與哀怨的情感寫出來了,又符合禮法的規(guī)范??鞓穮s不是沒有節(jié)制,悲哀也不至于過于悲傷。 朱熹在《詩集傳序》中作了如下解釋:“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也;傷者,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边@不僅是對“詩”而言,也是對“樂”而言,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中對于藝術要具備“中和之美”的主張。中庸之道和中和原則是孔子論“樂”的內核,體現(xiàn)著“仁”的精神。
徐復觀先生認為:“孔子對于音樂的重視,遠出于后世尊崇他的人們的想象之上,這一方面是來自他對古代樂教的傳承,一方面是來自他對于樂的藝術精神的新發(fā)現(xiàn)。”
第二節(jié) 產(chǎn)生背景與理論基礎
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與其所處的歷史時代分割不開,孔子生活于春秋時期,是社會變革動蕩的時期,封建勢力逐漸壯大,奴隸制走向崩潰的邊緣。奴隸主對于平民的壓迫更為暴虐與殘酷;貴族肆意摧殘平民的行為比比皆是。諸侯國為爭奪霸權的相互廝殺使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孔子目睹了社會的動蕩與民生的凋敝,明白單憑周禮已經(jīng)無法恢復社會的秩序,進而創(chuàng)立儒家學說,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美學思想,在此美學思想體系中,音樂美學思想也被賦予了“仁”這一精神意蘊??鬃右环矫嬷鲝埵┮匀收矸磳Ρ┱?,另一方面,他提倡“禮樂”,運用“中庸之道”來調和社會的矛盾??鬃拥囊魳访缹W思想蘊含在他的哲學思想之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闡釋了孔子主張“和”的音樂審美態(tài)度。
在孔子之前,伶州鳩曾提出“樂從和,和從平”,認為音樂須“道之以中德”;晏嬰曾提出音樂的“哀樂”相反相濟,“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樂,他在觀賞周樂時對其音樂曾作出了“勤而不怨”、“憂而不困”“怨而不言”“哀而不愁”等評語,可見,伶州鳩、晏嬰和季札等人已經(jīng)開始從音樂的社會作用這一角度去看待音樂,為后來孔子的音樂審美思想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鬃犹岢龅摹皹范灰?,哀而不傷”正是對季札等人的審美觀念的吸收與發(fā)展。
第三節(jié) 適度而止的中和思想
如《中國美學史》中所說,孔子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原則,“意識到了藝術所表現(xiàn)的情感應該是一種有節(jié)制、社會性的情感,而不應該是無節(jié)制、動物性的情感?!?孔子音樂美學中“中和”的觀點就圍繞適度得以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與之相反,“淫”和“傷”即表示感情中的過度與“非中和”??鬃釉谝魳访缹W思想中所談的“中和”,一方面對前人音樂美學思想做出總結,另一方面與他在哲學思想上提出的“和而不同”,倫理學思想上主張的“中和且平”等思想相一致。
孔子對音樂中的中庸之美大加贊揚,他強調了情感表達的適度有利于心靈的涵養(yǎng)與身體的健康,因此中和原則是孔子基于人性的立場而做出的理性的選擇。他推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雅樂,對“新聲”鄭衛(wèi)之音進行了批評和指責,提出“鄭聲淫”、“放鄭聲”??鬃优懦忄嵚曋惖拿耖g音樂,導致音樂開始脫離百姓,自身的發(fā)展也受到限制。從本質上看,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這也是該美學思想的局限所在。
第二章 后世發(fā)展與理論梳理
每一種思想,在流傳的過程中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發(fā)展變化,“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儒家中國美學思想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時代,有人支持,也同樣會有人持有異議。后人對于孔子提出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一思想提出了多種不同的理解,并應用于政治、倫理、美學等各個方面,在美學方面尤其值得關注。
第一節(jié)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與情感的快適度
后人對于孔子提出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提出了多種不同的理解,可以從政治、倫理、美學三方面進行總結,特別是在美學方面,這一思想總結了美與藝術的一般規(guī)律。童慶炳在《尋找藝術情感的快適度》中提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一理論背后實則包含心理學的依據(jù)?!皹贰迸c“哀”均屬于情感經(jīng)驗的范疇之內,并且具有不同的級別?!耙笔恰皹贰钡臉O度,“傷”是“哀”的極度,情感的表達在這若干級別的差異中存在“快適度”這一問題。積極的情感如果過于強烈,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有可能轉化為不愉快的情感;相反消極的情感如果能保持一定的“度”也可以是愉快的情感。在這里,情感的強度對情感的快適度有著巨大的影響。
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而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正是這樣一種自由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一方面使人的情感水平高于平時,進入藝術的世界,另一方面又不會因為情感的過于強烈而被迫走出藝術的世界。藝術作品在理性與感性的交織中顯現(xiàn)出迷人的色彩。
第二節(jié) 相關理論梳理
三國時期,嵇康提出了“聲無哀樂論”?!胺蚴夥疆愃?,歌哭不同;使錯而用之,或聞哭而歌,或聽歌而感。然而哀樂之情均也。今用均之情,而發(fā)萬舒之聲,斯非音樂之無常哉?”由此證明音樂的形式和哀樂之情無關。顯然,嵇康只看到了音樂的形式而否定音樂的內容,是片面的?!叭绻讶说乃枷敫星榻^對從音樂形象中排除出去,把音樂和自然的音響完全等同起來,否認音樂是一種社會藝術形態(tài),這在理論上就錯誤了。”
到了宋代理學統(tǒng)治時期,它的音樂美學思想在儒家的傳統(tǒng)之上又吸收了道家思想。周敦頤作為其中的代表人物提出“淡而不傷,和而不淫”的音樂審美準則。其主張的“淡和”說其目的在于用淡和之樂去消除人們內心的欲求以維護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别ㄈ徽撛姡蔡岢觥爸岭U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跡,至近而意遠,至放而不迂,至難而狀易”。宋人魏泰說“詩者述事以寄情,事貴詳,情貴隱,及乎感會于心,則情見于詞,此所以入人深也。如將盛氣直述,更無余味,則感人也淺,烏能使其不如手舞足蹈?!边@些思想都深得了孔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精辟意旨。詩人所提倡的情感快適度在音樂美學中同樣適用,從古至今,眾多大詩人、音樂家們在泉涌的文采、樂思中,找到恰如其分的情感快適度,進而創(chuàng)作出感人至深的偉大作品。
童慶炳認為,藝術家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方法,就是將藝術世界的“樂”“哀”與生活世界的“淫”“傷”相分離,不想相互混淆。法國思想家狄德羅也曾說:“只有當劇烈的痛苦過去,感受的極端靈敏程度有所下降,災禍已經(jīng)遠離,只有到這個時候當事人才能回想他失去的幸福,也只有到這個時候他才能控制自己,才能做出好文章。”
第三章 音樂實踐與社會影響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思想對于音樂創(chuàng)作實踐具有指導性的意義,這一音樂美學思想不僅對中國音樂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許多偉大的西方音樂作品中同樣蘊含著這一思想。
第一節(jié) 對于古琴音樂的影響
以古琴藝術為主的中國文人音樂深受“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一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并且隨著該思想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著。文人音樂由早期的“中和”式走向了清微淡遠的“淡和”式。明末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況》將“淡和說”進一步發(fā)展,認為“淡”比“和”更為重要:“唯其淡也,而和亦至矣”。規(guī)定音樂須“元足以悅耳”,成為“至淡之音”?!稄V陵散》、《流水》等一些文人音樂的早期作品中尚有相對強烈的情感與較為突出的情節(jié),在之后的古琴作品中就很難見到了。大多數(shù)琴曲的主題為寄托隱逸之思,如《離騷》表現(xiàn)了郁郁不得志的苦悶;《招隱》表現(xiàn)了高尚的情操;《平沙落雁》表現(xiàn)了對自然的向往等。
然而,孔子希望通過古琴藝術達到“禁淫邪”、“正人心”的主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逐漸違背了其主張的初衷。傳統(tǒng)琴論反對媚耳之音,提倡以“古音”為尺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琴藝術的發(fā)展,使古琴藝術脫離群眾,成為了迎合少數(shù)士大夫求雅的音樂種類。
第二節(jié) 西方音樂作品中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在藝術實踐中,藝術家不僅要克制自己的情感,找到情感的快適度并在此狀態(tài)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許多偉大的作品所表達的感情更是克制而深沉的。
莫扎特是西方音樂史上的傳奇人物,誕生于十八世紀的奧地利,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代表人物。莫扎特善于把藝術與生活相結合,其作品既有古典樂派的嚴謹與對稱之美,又有其鮮明的個人特點。
《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是莫扎特三十六首小提琴奏鳴曲中唯一一首小調作品,是莫扎特為其病逝的母親所作,弦樂的音色如細雨,如哭訴,在悲傷的旋律中隱約透露出一絲清淡的明亮。這首作品源自最深沉的感情,但在書寫悲劇之時不像貝多芬一般長驅直入,狠狠地撞開悲劇之門,而是極其克制,將自己內心的痛苦小心地隱藏起來,讓聽眾在反復聆聽中體會著點點憂思。
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往往能給予人們不同尋常的精神力量,不同于巴赫的莊嚴與貝多芬的鏗鏘,莫扎特的音樂顯得更為“克制”,蘊含著“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樂思。作曲家這一生窮困潦倒,道路坎坷,但他的音樂卻大都廣闊而明媚,他將心底的憂愁化作音樂中優(yōu)美的慨嘆,化作弦樂、鋼琴平靜的訴說。即使是高亢、激烈的段落仍然帶著莫扎特式的優(yōu)雅,這也成為了莫扎特音樂中不可復制的獨特魅力。
結語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作為儒家的詩學思想,對政治、倫理、美學均作出了評價,這一思想在政治方面或許是保守的,但其音樂美學思想中的“中和”對后世的文藝創(chuàng)作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另外,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審美角度來看,它也規(guī)定了藝術情感的快適度,符合藝術欣賞的實際感受,具有巨大的價值。
偉大的音樂作品往往可以鼓舞人心,激發(fā)人們向上,或者帶給人們巨大的感動與震撼,古今中外,“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音樂作品在音樂史上留下點點星輝,成為人類社會的瑰寶。而在當今社會中,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傷感音樂泛濫,作者沉浸在哀傷的情緒中不能自已,客觀上帶給了聽眾消極的影響。與此同時,“音樂家在對自己所演奏、演唱的音樂作品進行藝術處理時,也要注意過猶不及,需做到強而不燥、弱而不虛,快而不亂等,才會產(chǎn)生“聲情并茂”、“形神兼?zhèn)洹钡乃囆g效果?!?/p>
本文簡要地分析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一儒家中和美學思想,在原本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新的理解,對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實踐也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思考。當今的音樂創(chuàng)作者也應當具備基本的社會責任感,把握音樂創(chuàng)作哀樂之度,創(chuàng)作出深刻、真切而非浮夸、堆砌的作品。
參考文獻:
[1]《中國美學史》李澤厚、劉綱紀
[2]《“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與孔子“中和”美學精神》趙玉敏
[3]《“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淺談孔子音樂美學思想中的中庸之道》龔文嘉
[4]《“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析》侯軍
[5]《尋找藝術情感的快適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新解》童慶炳
[6]《孔子和古琴》王秀明
[7]《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
[8]《說文解字今注》蘇寶榮
[9]《西方美學史》朱光潛
[10]《美學與意境》宗白華
注釋:
①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
②《尋找藝術情感的快適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新解》童慶炳
③《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
④《中國美學史》李澤厚、劉綱紀
⑤《尋找藝術情感的快適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新解》童慶炳
⑥ 《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
⑦《尋找藝術情感的快適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新解》童慶炳
⑧《“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析》侯軍
作者簡介:
葉璟(1994.11.18),女,漢族,北京,研究生,學校:中國傳媒大學,研究方向:傳媒音樂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