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妮,易淑明,陳 燁,劉麗波,朱有蔥,何麗亞
(益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湖南 益陽 413000)
當今,手機幾乎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低頭族”隨處可見,手機依賴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手機依賴又稱為“手機控”“手機問題性使用”“手機焦慮癥”“手機成癮”等,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tài)[1]。崔玉玲等[2]對山東濟寧地區(qū)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手機依賴檢出率達33.8%。陳文娟等[3]對江蘇省徐州市950名醫(yī)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36.62%的存在手機依賴現(xiàn)象。大學生對手機的過度使用和依賴不僅不利于其順利完成學業(yè),還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睡眠是人體必需的生理過程,研究表明,手機依賴與睡眠質量存在相關性,過度使用手機者常常存在失眠、睡眠不足等問題[4]。手機依賴者存在睡眠問題的比例顯著高于非手機依賴者[5]。大學生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身體機能的成熟期,睡眠不足或質量不高,會導致其精神狀態(tài)不佳和學習能力下降。體育運動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休閑方式,對于大學生群體,體育運動不僅能使其強身健體、放松身心,還能有效轉移其空閑時間的注意力。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制訂以運動為主的綜合干預方案,并探討其對大學生手機依賴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某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6級護理學專業(yè)二年級兩個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50人,對照班49人。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均為女生,年齡17~20歲。實驗班學生和對照班學生在性別、生源地、年齡等人口學特征分布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1測量工具(1)青少年手機依賴自評問卷:由陶舒曼等編制,其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7[6],具有較高的信、效度。該問卷共有 13個條目,每個條目包含5個選項,即“從不”“偶爾”“有時”“經(jīng)?!薄翱偸恰保謩e按“1~5分”評分,得分越高說明手機依賴程度越高,以總分≥28分判定為有手機依賴問題[6]。(2)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由 Buysse等編制,其 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4[7],具有較高的信、效度。該量表包括19個自評條目,共7個成分,每個成分按 0~3計分,累計各成分得分即為PSQI總分,以總分>7分判定有睡眠問題[7],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1.2.2干預方案 以班為單位對實驗班學生實施以運動為主的綜合干預方案,干預期為兩個月。對照班未實施干預。具體的干預措施包括:(1)知識宣教:以手機依賴對身心健康的危害為主題,在實驗班組織開展兩次專題講座和兩次主題班會,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將有關手機依賴危害的知識發(fā)布于班級宣傳欄和班級微信群等。(2)運動干預:以寢室為單位,成立運動小組,寢室長擔任組長。給每小組派發(fā)籃球、跳繩、羽毛球等運動器材,并讓其觀看健身操視頻。每天課余時間(一般為白天課程教學結束后),由各小組組長帶領組員進行60分鐘及以上的團體性體育運動,研究人員負責每天記錄各小組運動情況并及時提醒和督促。(3)人機分離:在教室設置手機袋,要求學生課前“對號入座”,自行將手機放入標注有學生名字的手機袋,由指定的班干部負責監(jiān)督。
1.2.3實驗過程 實施干預前,采用青少年手機依賴自評問卷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全體學生進行前測。實驗班實施干預方案兩個月后,再次采用青少年手機依賴自評問卷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對兩班進行后測。
采用Epidate3.0、SPSS 19.0等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統(tǒng)計描述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統(tǒng)計描述與χ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分別發(fā)放調查問卷及量表99份,回收99份,有效回收率100.0%。前測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手機依賴自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實驗班與對照班手機依賴檢出率分別為40.0%和39.8%,差異無顯著性(P>0.05);實驗班和對照班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實驗班與對照班有睡眠問題的檢出率分別為30.1%和30.6%,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 1)。
在實驗班實施干預方案兩個月后對兩班進行后測,發(fā)放問卷及量表99份,回收99份,有效回收率100.0%。后測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手機依賴自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手機依賴檢出率分別為21.6%和39.6%,差異有顯著性(P<0.05);實驗班和對照班PSQI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有睡眠問題的檢出率分別為11.8%和29.2%,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 2)。
表2 兩班后測結果比較(x±s)
通過比較兩班前后測結果發(fā)現(xiàn),以運動為主的綜合干預方案對緩解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狀有較明顯的效果。
3.1.1知識宣教 知識是行為的基礎,信念和態(tài)度是行為的動力[8],要改變行為,知識是必要條件。本研究通過舉辦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及微信群主題推送等多種學生喜聞樂見、圖文并茂的宣傳方式,科學地闡述手機依賴對個體身心健康的危害,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了解有關手機依賴危害的知識,逐漸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使用手機的習慣,增強其使用手機的自律意識和自我約束力。
3.1.2運動干預 體育運動是幫助個體擺脫成癮行為的重要手段,這在多項有關成癮癥的干預性研究中已有報道[9-11]。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無聊感和孤獨感是個體產(chǎn)生手機依賴的重要心理因素,無聊感越強,越容易產(chǎn)生手機依賴[12],孤獨感越強,也越容易產(chǎn)生手機依賴[2]。本研究中干預對象以寢室為單位,每天進行60分鐘及以上的團體性體育運動,一方面,能轉移學生課余時間的注意力,使其課余時間更充實,減少無聊感;另一方面,能使學生增加人際交往和溝通,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使學生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獲得更多的社交撫慰和快樂,減少孤獨感,從而降低對網(wǎng)絡社交的依賴程度。另有研究報道,當個體體驗到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時,容易產(chǎn)生手機依賴行為[13]。還有研究表明[14],體育運動能刺激大腦產(chǎn)生一種叫內啡肽的神經(jīng)遞質,這種物質能使人緩解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釋放心理壓力,保持心情愉悅,因此能降低個體因尋求情感滿足和壓力釋放而陷入手機依賴狀態(tài)的可能性。
3.1.3人機分離 教室設置手機袋并要求學生課前將手機放入手機袋,讓學生在上課時間實現(xiàn)人機分離。這種方式能在學生自控力不足時給予其外部約束,即使其在想玩手機時,伸手卻觸不到手機,久而久之能降低學生對手機的渴望和手機依賴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兩個月后,實驗班PSQI評分和有睡眠問題的檢出率低于對照班,且差異有顯著性,說明以運動為主的綜合干預方案對提高大學生睡眠質量有較好效果。一方面,適當?shù)捏w育運動能促進睡眠,提高睡眠質量[15];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手機依賴與睡眠質量呈正相關,即手機依賴程度越高,PSQI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16]。干預后實驗班學生手機依賴程度明顯下降,從而降低了手機依賴對睡眠質量的負性影響。
一方面,本研究的抽樣對象均為女生,因此樣本的代表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本研究干預時間不長,以運動為主的綜合干預方案的長期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以運動為主的綜合干預方案對緩解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狀及提高其睡眠質量有較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