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鑫
(河南省項城市中醫(yī)院骨二科,河南 項城 4662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以下肢出現(xiàn)放射性疼痛為主要特征的癥候群,多因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滲出壓迫等因素引起,給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帶來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多用保守及手術治療,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而臨床準確定位分型、辨病診斷等將直接影響保守治療效果[2-3]。本研究用綜合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14例,均為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7例。對照組男37例,女20例;年齡22~67歲,平均(46.38±11.24)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4.64±1.21)年。觀察組男38例,女19例;年齡23~68歲,平均(47.01±11.32)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4.68±1.2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參照《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4]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中醫(yī)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相關診斷標準,主癥為下肢冷痛、腰部活動受限、腰椎生理曲度改變,次癥為肢體發(fā)涼、舌質淡等。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CT及MRI檢查確診單側椎間盤突出神經(jīng)根受壓,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精神異常不具認知能力,伴有嚴重骨質疏松,合并嚴重腰椎椎管狹窄。
兩組均行牽引治療。用泰醫(yī)牌 YHZX-2電腦牽引機進行治療,首次牽引為患者體質量的25%~30%,根據(jù)患者耐受程度,每次增加3kg,直至達到患者體質量的45%,1次20min,1周3次,4周為一療程。給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藥用黃芪60g,夜交藤30g,杜仲、川牛膝各20g,赤芍、附子、桂枝、秦艽、麻黃、獨活、桑寄生、當歸、川芎各15g,細辛6g,甘草6g。兼濕熱者加連翹、土茯苓、山慈菇各15g,寒濕重加木瓜、薏苡仁、腫節(jié)風各15g,氣滯血瘀加雞血藤、延胡索各15g。水煎,日1劑,日2次。用布藥袋包裹藥渣,放入200mL食用醋中進行加熱,指導患者將毛巾置于腰骶部位,并將浸泡好的藥渣包放于毛巾上進行外敷,每日2次。4周為一療程。
觀察組加用理筋正骨手法治療。取俯臥位,將腰部暴露在外,將雙手掌緊貼于腰部壓痛處進行2~3min旋轉按摩,用手沿著兩側豎脊肌自上而下按摩,取床側腎俞、關元俞、大腸俞、環(huán)跳、承扶、承山、足三里、委中等穴位實施點穴法進行按壓,每個穴位按壓1~2min,雙手提拿腰部諸肌,自上而下、先輕后重、先健側后患側,提拿方向保持與肌腹垂直,如此反復提拿2~3min;一手大拇指指壓腰椎棘突部位,以此作為支點,另一手抱托大腿及膝部反復拔伸,并向后方扳拉大腿,3~4次后固定腰部,另一手環(huán)抱雙腿做后伸、旋轉等動作。一手固定推髖,另一手將對側肩外上方緩慢扳起,以腰部后伸至極限為宜,進行2~3次;一手固定于肩部,一手推髂部向前,使兩手反方向用力斜板2~3次;雙手握住雙踝,進行牽拉震抖,反復3~4次;于腰背部及臀部自上而下進行輕扣、輕柔、輕按3~4min。隔日1次,7次為一療程。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腰痛程度及功能障礙。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及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價治療前及治療2個療程后腰痛程度及功能障礙,VAS分值0~10分,評分越高表示腰痛越嚴重;ODI中包含生活自理、疼痛強度、坐、步行、提物等9個項目,每項分值0~5分,功能障礙越嚴重則評分越高。
顯效: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在70°以上。有效:癥狀明顯改善,活動輕度受限。無效:癥狀未有改善,反有加重趨勢。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VAS及ODI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及ODI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及ODI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VAS OD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7 6.52±1.24 3.51±0.64 30.21±2.14 14.64±2.15觀察組 57 6.84±1.16 2.03±0.52 30.15±2.10 10.57±1.83 t 1.423 13.550 0.151 10.883 P 0.158 0.000 0.880 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yī)“痹證”“腰腿痛”等范疇。風寒邪侵襲腰脊,而致氣機不暢,血瘀阻滯,或因慢性勞損,跌撲閃挫而致氣滯血瘀,筋脈不暢,不通則痛[6]。血瘀阻滯經(jīng)絡為標,肝脾腎虛為本。治療以祛風除濕,滋補肝腎,活血祛瘀為基本原則[7]。
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位在椎管、椎間盤及神經(jīng)根等,故治療采用中藥內服外敷、理筋正骨手法、牽引等方法治療,體現(xiàn)了辨證施治的原則[8]。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獨活寄生湯中麻黃解表散寒,細辛、附子溫補腎陽,黃芪補氣固表,川芎、當歸活血養(yǎng)血,桂枝溫通經(jīng)脈,桑寄生、牛膝、杜仲祛風散寒、補肝腎,秦艽祛風除濕、舒筋活血,赤芍活血祛瘀、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除濕、活血祛瘀、滋補肝腎之效[9]。藥渣在食用醋浸泡后外敷可起到活血化瘀、緩急止痛之效。理筋正骨手法可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是消炎止痛、緩解肌痙攣的有效方法。各種手法聯(lián)合可促進毛細血管內血液微循環(huán),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促進腰椎部血液經(jīng)脈暢通,緩解痛疼。此外,還可調節(jié)自主神經(jīng)功能,促進病變部位的血液微循環(huán),改善病變部位疼痛程度。
綜上所述,中藥內服外敷聯(lián)合理筋正骨手法可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改善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