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明,鄧清華,林俊,朱俊,陳衛(wèi)仙,趙天祥
(1.浙江建德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311604;2.浙江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放療科)
肺癌腦轉(zhuǎn)移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且十分嚴重的病情,是腫瘤進入晚期的表現(xiàn),也是肺癌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1]。肺癌患者出現(xiàn)腦轉(zhuǎn)移的主要特征和征兆為無原因的頭疼、嘔吐、視覺障礙、精神異常、幻嗅、單側(cè)肢體感覺異?;驘o力、耳鳴、耳聾等[2]。隨著醫(yī)學技術(shù)的不斷進展,使得肺癌腦轉(zhuǎn)移治療手段不斷完善。但由于肺癌腦轉(zhuǎn)移患者的生存周期較短,血腦屏障的存在,使得化療藥物濃度不能在腦部腫瘤局部達到有效治療濃度,導致治療效果受到影響[3]。為了尋找更有效地治療肺癌腦轉(zhuǎn)移的方式,對91例肺癌腦轉(zhuǎn)移給予靶向治療聯(lián)合化療,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取建德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肺癌腦轉(zhuǎn)移患者91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劃分為觀察組(n=46)和對照組(n=45)。觀察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范圍41~76歲,年齡(59.2±6.1)歲;疾病類型:大細胞癌5例、腺癌28例、腺鱗癌7例、鱗癌6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范圍43~77歲,年齡(59.9±5.8)歲;疾病類型:腺鱗癌5例、大細胞癌6例、腺癌26例、鱗癌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經(jīng)病理活檢、CT、MRI、X線片檢查后確診為肺癌患者;(2)體力狀況評分為0~3分,卡氏評分≥70分;(4)所有患者預計生存期≥4個月;(5)未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6)無腦轉(zhuǎn)移化療、靶向治療史;(7)患者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對化療以及靶向治療藥物不耐受患者;(2)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患者;(3)精神異常、不能配合治療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化療方案,所選藥物主要以鉑類藥物為主。根據(jù)患者的體表面積,確定藥物的使用劑量。其中鱗癌患者靜脈滴注紫杉醇(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單藥劑量為135~200 mg/m2,靜脈滴注第 1 天;順鉑[Hospira Australia Pty Ltd(澳大利亞)生產(chǎn)],按體表面積1次20 mg/m2,第1~3天。腺癌患者給予培美曲塞(南京先聲東元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500 mg/m2,靜脈滴注第1天;順鉑[Hospira Australia Pty Ltd(澳大利亞)生產(chǎn)],按體表面積1次20 mg/m2,第1~3天。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用靶向治療。靶向治療的藥物為鹽酸埃克替尼(貝達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口服劑量為每次125 mg(1片),每天3次。治療3個周期,每個周期為3~4周。
1.4 觀察指標 療效評價:治療結(jié)束后對患者行頭部增強CT檢查,以及MRI、X線片檢查,評價標準參考實體瘤療效判定標準[4]。分為CR:腫瘤基本上完全消除,且在4周之內(nèi)沒有復發(fā);PR:中的體積縮小程度≥50%,并且在4周之內(nèi)沒有復發(fā);SD:腫瘤體積縮小的程度<50%,或者增大的體積≤25%、PD:腫瘤體積增大>25%,或者有新的病灶出現(xiàn)。DCR=CR+PR+SD。并發(fā)癥情況。觀察記錄患者治療后出現(xiàn)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肝功能損傷、惡心嘔吐、皮疹脫屑等不良反應人數(shù)。隨訪時間為2年,觀察患者的生存情況。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分析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控制率為91.3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控制率77.78%(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腦轉(zhuǎn)移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分析 治療之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肝功能損傷、惡心嘔吐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其中消化道反應和骨髓抑制兩項,兩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情況分析[例(%)]
2.3 兩組患者生存率分析 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1年生存率為89.13%,2年生存率為67.39%,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1年生存率77.78%和2年生存率55.56%(P<0.05),見表3。Kaplan-Meier生存曲線見圖1。
表3 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例(%)]
圖1 兩組患者Kaplan-Meier生存率曲線
目前治療肺癌腦轉(zhuǎn)移主要的手段為手術(shù)、化療、放療以及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其中化療又屬于較為常用的治療方式[5-6]。由于血腦屏障的原因,使得治療藥物濃度難以在腦部治療過程中達到有效濃度,導致治療效果不盡人意[7]。且此種治療方式副作用大,雖然可以延長患者的壽命,但是大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而靶向治療屬于近年研究比較多的一種治療腫瘤的手段。其可以針對患者明確的致癌位點進行藥物設(shè)計,讓藥物可以和本位點結(jié)合,致使癌細胞凋亡。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控制率為91.3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控制率77.78%,兩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靶向治療聯(lián)合化療效果更佳。相關(guān)研究表明,腦轉(zhuǎn)移瘤狀況和表皮因子受體表達異常有直接的關(guān)系,而靶向治療不僅可以進入血腦屏障,還可以使得血腦屏障的通透性變強,促進藥物吸收,加速癌細胞的凋亡[8]。本次靶向治療的藥物選用的是凱美納,其屬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較小的分子量可以在患者血腦屏障遭到破環(huán)之后,通過血腦屏障使得腦脊液里的藥物濃度得到一定程度增加。鹽酸埃克替尼的磷酸化阻滯其傳導,起到阻斷癌細胞增長的效果[9]。
在不良反應方面,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肝功能損傷、惡心嘔吐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分析原因為靶向治療的針對性比較強,可以準確地和靶位點結(jié)合,只是癌細胞死亡。并且不會對周圍器官以及細胞產(chǎn)生影響。雖然有較多的皮疹脫屑現(xiàn)象,但是多為輕度,在患者可忍受范圍之內(nèi)。而化療的毒副作用較強,治療期間會對周圍的細胞和組織造成毒副作用,引起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雖然對癥治療可以改善不良反應的結(jié)果,但是會對患者造成極大傷害。因此,靶向治療因其不良反應較輕以及發(fā)生率較低的特點,使得治療的安全性更高。
在生存方面,觀察組患者1年生存率為89.13%,2年生存率為67.39%,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1年生存率77.78%和2年生存率55.56%,兩組之間生存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靶向治療聯(lián)合化療可以更好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