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陳貝,王新平,何雨生,劉小仁,胡明山,李承杰,曾冬蓮,劉其興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肢體手足顯微外科,湖南郴州423000)
手部虎口皮膚軟組織缺損常見于爆炸傷、擠壓傷、電燒傷,組織損傷常深達肌肉、神經、骨骼,對手部功能影響大,通常需采用皮瓣修復。2014年5月-2017年1月,我科共收治14例虎口外傷及攣縮患者,選用游離穿支皮瓣修復,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14例,男12例,女2例;年齡6~38 歲,平均25 歲。急診9例,其中電燒傷3例,擠壓傷3例,爆炸傷2例,電鋸傷1例;平診5例,其中電燒傷2例,電鋸傷1例,擠壓傷1例,虎口感染1例。單純虎口損傷9例,合并手掌皮膚缺損5例。
所有患者Ⅰ期修復創(chuàng)面,徹底清除壞死皮膚、肌肉,按照缺損面積,選擇合適皮瓣(均由同一組手術人員完成)。⑴大面積(合并有手掌或手背皮膚缺損)虎口缺損創(chuàng)面,選擇股前外側皮瓣修復。以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為軸線,以軸線中點為圓心設計皮瓣。分離股直肌與股外側肌間隙,解剖肌皮穿支或肌間隙皮支血管,游離出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修復虎口;⑵如虎口缺損創(chuàng)面不大(指缺損超過虎口兩側又未累及手掌或手背者),選擇臂外側穿支皮瓣修復。以三角肌止點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為軸線,根據皮膚缺損面積設計皮瓣。切開皮瓣前緣在深筋膜下向后掀起至外側肌間隔,顯露橈側副動脈,游離出穿支皮瓣,修復虎口;⑶較小面積(虎口區(qū)域以內)的虎口缺損創(chuàng)面也可以選用足底內側穿支皮瓣修復。以伸肌腱、展肌的內側緣為皮瓣上下界設計皮瓣,沿展肌與足舟骨間隙處進入,牽開展肌,于間隙處尋找穿支血管,游離出皮瓣,修復虎口。這三種不同類型的皮瓣均游離移植于虎口缺損區(qū),在手背“鼻煙窩”部位分離出受區(qū)的橈動脈掌淺支,與皮瓣供區(qū)的穿支動脈進行吻合,同時吻合兩根伴行靜脈,所有血管吻合均在高質量顯微鏡下完成。
14例中7例以股前外側皮瓣修復,4例以同側臂外側穿支皮瓣修復,3例以足底內側穿支皮瓣修復。其中1例急診股前外側皮瓣術后感染,經多次換藥后愈合。隨訪6個月~3年,14例虎口均無明顯攣縮,對掌功能良好,虎口攣縮程度改善有效率為100%。足底內側穿支皮瓣修復的虎口外形最佳,臂外側皮瓣外形良好,股前外側皮瓣次之。
典型病例:患者男,27 歲,因左手被電燒傷致虎口缺損1 d 入院,拇內收功能受限(虎口夾角60°)。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行左手虎口修復術,設計與虎口缺損面積同等大小的4.0 cm×9.0 cm同側臂外側游離穿支皮瓣修復左手虎口缺損創(chuàng)面。皮瓣成活良好,傷口Ⅰ期愈合。術后6個月隨訪,虎口夾角為90°,拇指對掌功能正常,內收功能輕度受限;隨訪3年,虎口夾角已達105°,虎口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圖1-6)。
圖1 術前創(chuàng)面
圖2 皮瓣設計
圖3 皮瓣切取
圖4 皮瓣修復
圖5 皮瓣修復術后
圖6 術后隨訪
虎口最主要的功能是有利于拇指的外展和對掌,方便握持。正常狀態(tài)下,拇指極度外展,魚際橫紋與拇指掌橫紋之間的距離為31.7~41.5 mm,最大角度為98°~112°[1]。
拇指功能占手功能的一半,拇指部位受傷后易使虎口受到牽連,影響手部功能。機器碾軋傷、擠壓傷、爆炸傷、燒傷、感染等常導致虎口區(qū)軟組織缺失或攣縮[2],使虎口間的距離變小,角度亦變小,拇指外展及對掌功能受限或喪失。因此對虎口處創(chuàng)面,提倡積極修復,否則拇指功能喪失較多。
急診虎口損傷一般為創(chuàng)面缺損,目前國內外未見分類分度報道,暫分類如下:⑴皮膚缺損:常見于割傷或燒傷;⑵肌肉缺損:常見擠軋傷,內收肌壞死;⑶皮膚肌肉均缺損或伴有骨損傷。分度:⑴輕度:單純皮膚缺損,可以植皮修復,或單純部分肌肉損傷,對功能影響不大;⑵中度:皮膚肌肉均有損傷,但是拇收肌功能部分殘留,修復后喪失部分功能;⑶重度:皮膚、肌肉、骨組織均損傷,面積較廣,修復后功能影響較大[3]。平診患者,虎口一般出現(xiàn)攣縮,目前攣縮有分類標準:⑴皮膚攣縮:常見原因為燒傷導致的瘢痕攣縮,或外傷導致的皮膚缺損,醫(yī)生強行拉攏縫合[4];⑵肌肉攣縮:感染、手部骨筋膜室綜合征、拇內收肌部分缺損等導致拇內收肌攣縮[5];⑶肌肉攣縮并關節(jié)僵硬:嚴重的爆炸傷、碾軋傷等導致皮膚、肌肉、骨組織損傷,不僅有皮膚和肌肉的攣縮,骨關節(jié)損傷也出現(xiàn)僵硬[6]。嚴重程度分度:⑴輕度:外展拇指,魚際橫紋與拇指掌橫紋之間的距離小于健側的1/3;⑵中度:外展拇指,魚際橫紋與拇指掌橫紋之間的距離大于健側的1/3,小于1/2;⑶重度:外展拇指,魚際橫紋與拇指掌橫紋之間的距離大于健側的1/2[7-9]。本組急診缺損及皮膚攣縮患者,均為中重度損傷,傷情嚴重。
輕度:一般是皮膚缺損或攣縮,給予植皮或“Z”字改形或是“五瓣”成形術,療效好。中度:常伴有肌肉缺損或攣縮,植皮或皮瓣手術,由于肌肉有攣縮,修復效果稍差。重度:多種組織缺損或出現(xiàn)攣縮,一般需要皮瓣修復,由于肌肉及骨關節(jié)同時出現(xiàn)問題,療效較差[9]。中度以上的虎口攣縮修復方法很多,常用的局部島狀皮瓣有:示指背側皮瓣、骨間背側皮瓣、頭靜脈皮瓣[10-12]。遠處皮瓣有腹部帶蒂及游離皮瓣[13,14]。目前顯微外科的發(fā)展,游離皮瓣技術已經普及,在中度以上的攣縮中,游離皮瓣的療效明顯好于帶蒂皮瓣,它可以精準治療,缺多少補多少,缺什么補什么,做到“隨心所欲”。尤其對于肌肉缺損者,虎口缺損深度大,帶肌肉的游離復合組織瓣,肌肉填塞虎口軟組織缺損,外觀效果良好[15-17]。本組病例選用了股前外側皮瓣、臂外側皮瓣、足底內側皮瓣修復,這三個皮瓣各有優(yōu)點,其選擇的標準為:⑴皮膚缺損較小者,可以選擇臂外側穿支皮瓣,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進行,手術方便,對供區(qū)損傷小,另外可以攜帶部分三頭肌,修補肌肉缺損,修復后外觀滿意。⑵對于缺損較大者,一般選擇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供區(qū)可直接縫合,另外也可以攜帶股直肌或股外側肌,修復缺損。⑶足底內側皮瓣:此皮瓣的質地跟虎口接近,修復后外觀最好,還可攜帶神經,恢復感覺,缺點就是對供區(qū)損傷較大,足底需要植皮,對行走有一定影響。本組病例大多選擇了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主要是這些患者病情較重,缺損較大,利用其修復創(chuàng)面對供區(qū)的損傷也相對較輕,在考慮患者恢復身體健康的同時,力求降低對人體外觀的損傷和破壞,即選擇皮瓣修復創(chuàng)面時,既要考慮受區(qū)的功能與美學要求,還應重視對供區(qū)功能與外形的影響[15]。因此目前較少選用足底內側穿支皮瓣,較小面積的缺損一般選用臂外側穿支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