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俠
[摘要] 新形勢下,許多家長和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雖然持肯定態(tài)度,但卻無法做到全力以赴地支持孩子閱讀,當課外閱讀與省考發(fā)生時間沖突時,他們首選的是備考,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任務,一般不會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利的閱讀條件。所以,學生課外閱讀量少的現狀并未完全得到改善,閱讀意識淡薄,缺乏閱讀興趣,沒有閱讀方法。本文從課外閱讀的意義、課外閱讀的現狀和原因、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習慣以及如何讓學生樂讀、愿讀、會讀、有書讀幾方面對中學生進行指導,以提高中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關鍵詞]激趣;營造良好氛圍;索定目標;養(yǎng)成習慣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知識更新越來越快,我們要想跟上時代步伐就要終身學習。課外閱讀對于開闊學生視野,豐富語言積累,發(fā)展思維都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寫作能力最為有效的方法。魯迅先生說:“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雖然語文新教材已解決課文篇目少、內容陳舊的問題,但課本中的篇目必定有限,可見語文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要使學生保持良好的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離不開語文教師的不斷激勵和正確引導。所以,課外閱讀亟待重視并要從根本解決,而不是只喊口號,要靠我們教師落到實處。
一、率先垂范——引導學生閱讀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自身首先要加強閱讀,以提高指導的效果。如果語文教師都不愛閱讀,沒有閱讀習慣,閱讀面狹窄,解讀文本的能力差,又如何能高屋建瓴地指導學生閱讀,如何去和學生交流閱讀成果和體會,如何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呢?教師要廣泛地閱讀,才能在平時教學中滲透豐富的人格修養(yǎng),廣博的知識,現在的學生特別愛模仿教師,特別是他們所敬重和崇拜的教師。愛讀書的教師才會帶出愛讀書的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要求學生讀的書自己一定要先讀,先關注名家作品、經典名著。與此同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目的地利用各種方式向學生介紹中外成名作家的寫作之路和故事,一些中外偉人與書的故事,本校、本班學生與書的感人事例,在學生心中樹立起成功閱讀的榜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我需求,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行為起到導向作用。教師要與學生經常交流閱讀感受,極大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適時在學生成長路上給予引導。
二、激趣——讓學生愿意閱讀
李鎮(zhèn)西老師曾說過:語文學習就是讀、寫、背、抄。其中“讀”是學好語文的首要任務,讀什么呢?當代的初中生對經典文學、唐詩宋詞、優(yōu)美的小散文很少感興趣,尤其在網絡暢通的時代,家長不能在家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孩子很少有愿意讀冗長無味的大部頭書籍。因此語文教師要進行適時引導,常言道“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作為學生閱讀的第一引導人,我們要善于把課內課外結合起來,在課內挑選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精讀、細品,充分挖掘課文的思想內涵,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延伸到對作者其他作品上。例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通過文章中史鐵生對母親的懷念,慚愧當初自己對母親的不理解,聯系現在的我們平時怎樣對待自己的母親,從而感受史鐵生在文章中蘊育的深層情感,以及史鐵生在母親去世后如何頑強地面對生活,奮筆疾書完成一部部的作品。學生被課文內容深深打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借機延伸,史鐵生是一位特殊的作家,如想對作者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讀他的《我的地壇》《命若琴弦》《病隙碎筆》等文章,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對史鐵生的作品有更多的興趣,課外就會帶著興趣去閱讀他的作品。
三、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有書讀
讓學生愛上閱讀,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我在班級建立圖書角,號召學生把書拿到班級資源共享,建立圖書借閱制度。我知道班級中學生的家庭條件不一,這樣資源共享既節(jié)省開支,又達到讀到書的目的。要想讓學生讀書,就要保障他們充足的時間,課上課下時間緊張,利用好每天早午晚的零散時間,人人一本書,定時定量完成閱讀任務,好詞佳句可做抄錄。學生們的閱讀,很多時間是在家里完成的,營造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向家長們宣講讀書的益處,轉變家長的傳統(tǒng)觀念,取得家長的配合,與家長達成一致,同時向家長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幫助家長制定讀書計劃,并號召家長參與其中,與孩子共讀書。語文教師課后作業(yè)要精留,少布置機械性抄寫作業(yè),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閱讀,只有廣泛閱讀,積累素養(yǎng),拓寬眼界,有較深文化底蘊,才能贏戰(zhàn)中考。
四、教閱讀方法——讓學生會閱讀
課外閱讀是為了更好地服務語文學習,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通常教師鼓勵學生讀經典名著,但是單純采用課內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我們給予指導。首先,經典名著采取精讀的閱讀方法是不可能的,教師要強調略讀的重要性,可以速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意義,正如有位教育者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在精讀中明規(guī)律,在略讀中練本領。得法于精讀,得力于略讀?!痹谄綍r閱讀中要注重訓練學生略讀、瀏覽、速讀、掃讀等閱讀方法,但是并不意味著不精讀,讓學生自己掌握快慢,鼓勵學生在實踐閱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其次,對經典名著的閱讀可以從細微處入手,讓學生通過閱讀經典名著積淀文化素養(yǎng),使學生不光能讀得明白,還要讀得深入,說不定在閱讀的整個過程中還會遇見花開,發(fā)現別人沒有發(fā)現的精妙之處……第三,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對文中精彩的片斷,人物、環(huán)境、心理描寫等做好圈點勾畫,摘抄記錄,寫讀書心得,以便日后寫作之需。這樣才能做到讀后有感悟、有收獲、有思考,達到閱讀的目的。第四,指導學生閱讀時端正態(tài)度,切忌為完成任務而讀。有的學生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走馬觀花瀏覽,不求甚解,不求收獲,沒有做到讀思結合。正像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師要鼓勵學生邊讀邊思,邊讀邊問邊記,形成自己的感悟見解。
五、適時推薦書目和時文——讓學生索定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這為語文教師解決了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什么書目的問題。除書中必選課外讀物之外,教師還可以適時根據時代發(fā)展,學生年齡結構特點,推薦一些具有正能量的書籍。由于青少年還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不穩(wěn)定的時期,如果選擇了一本不適合的書進行閱讀就如同一個人選錯了路,思想價值觀就會偏頗。新課標推薦的中外經典名著、古詩詞等無疑是正確的選擇,同時還可以讀一些《美文》《青年文摘》《讀者》《優(yōu)秀散文》等富有時代氣息的書刊。每學期除課標中必讀兩篇名著外,還可閱讀兩本好書,然后進行班內書籍互相交換閱讀,定時向學生推薦美文。
六、制定計劃、定期交流———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
要想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幫助學生制定切合實際的課外閱讀計劃。如閱讀書籍數量、閱讀時間、次數等,同時教師要制定檢查計劃,促進課外閱讀習慣養(yǎng)成。如檢查是否有圈點勾畫、讀書筆記、心得等,每周拿出一節(jié)課作為閱讀交流課,展示閱讀成果,交流分享閱讀樂趣,以促進和引導學生閱讀,從而擴大閱讀范圍,帶動那些不主動閱讀的同學。這樣既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閱讀情況和效果,又激發(fā)了全體學生的閱讀興趣。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唯有讀書能讓我們活得更加精彩。讀書能使我們明智、聰慧、睿智,讀書是一種習慣,需要長期堅持。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堅持去做,一定能聽到花開的聲音。
參考文獻:
[1]葉國炎. 淺談名著閱讀指導有效性[J].語文教學之友,2011,(07).
[2]巢宗祺,雷實,陸志平.初中語文新課標[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