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香
【摘 要】本文以課堂教學中的營造課堂氣氛作為始發(fā)點,積累了幾個行之有效的營造課堂氣氛的教學方法,從課初、課中、課末三方面探討了課堂教學中如何營造課堂氣氛。以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得良好的發(fā)展為歸宿,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 創(chuàng)設情境;氛圍營造;發(fā)展能力
課堂氣氛,直接關系到課堂效果和教學效率。那么,怎樣才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呢?筆者不揣淺陋,謹作如下拋磚之引。
一、精心敲響開臺鑼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堂課,好比是一臺戲。所不同的是學生既是觀眾也是演員,而老師主要是導演。想要氣氛濃,大幕一拉開,導演就要把開始鑼鼓敲響亮。演員才能真正進入角色。學生最忌諱的是:上課鈴一響,教師走上臺,跟著接木著臉命令學生把書本拿出來,翻到第幾課!為什么忌諱呢?從開始上課到進入角色,學生的心里有個準備過程,感情有個醞釀的過程。只有這個“準備”和“醞釀”過程充分、扎實、到位,學生心里才亢奮,情緒才飽滿。如果疲疲沓沓,冷冷淡淡的,怎樣可能會全身心投入呢?那么,怎樣才能使這開臺鑼鼓敲得響亮呢?
1.切合時令的臨場發(fā)揮。
作為教師,一般都會在課前備好課,以便在第二天的課堂上順利的教學。但有的時候,事情的突變,那就需要我們教師進行切合時令的即興應變。這是學《初冬》時,本來,先前撰寫的教案是準備利用插圖導入新課的,但第二天早上下起了大霧,我上課時,大霧還沒消散,不禁心潮起伏,情不自禁的引起了《初冬》中的句子:“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霧……”學生經(jīng)我一番牽引,直將一雙雙癡羨的眼睛望著我,我忽有所悟,何不就勢讓學生們跟著一起吟?同學們一聽,前所未有的樂乎起來,紛紛打開了書本,就這樣直接進入了角色。
2.開啟智慧的思維發(fā)散。
有些課文不可能切合時令,也不可能將背景介紹得激情蕩漾,這種時候就調(diào)節(jié)一下,換換胃口,我常用的方法是“思維發(fā)散”。這種思維發(fā)散只要處理得好,不但可以開啟智慧,同樣能夠釀造氣氛。
3.濃縮內(nèi)容的故事講述。
這種方法主要針對小說課文而言的。其目的,就在于通過這個濃縮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的好奇心;留下懸念,啟動他們的求知欲、主動性。如上《凡卡》這類的課文等就是如此。
二、精彩演好堂中戲
一臺戲的好壞,不僅取決于臺前戲,更重要的是過程,即所謂的龍頭虎身。一節(jié)課最精彩的應莫過于過程。既然開臺鑼敲響了,那么,“導演”就應該很好的指導“演員們”精彩演好”“堂中戲”。那么,怎樣演好一場精彩的堂中戲呢?
1.演示試驗式
對于小學生來講,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由于玩心重,往往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開始不集中,不進入課堂角色中,如果此時不注意學生的情緒,整節(jié)課可能會陷入沉悶或者亂糟糟的學習氛圍中。如果此時在課中用設疑式的演示法來貫穿,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而且也能為整堂課營造起良好的課堂氛圍。
2.比喻啟發(fā)式
學生最切忌的是枯燥無味的“照本宣科”的課堂了。教師要用具體形象的、學生熟知的食物作比喻,不時透入課堂中,激起學生聯(lián)想,啟發(fā)思維進行對照,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生動活潑,妙趣橫生的學習,營造起一種“自己學”的學習氛圍。
3.語言動作式
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為教師講透徹周詳,對學生的指導越具體,學生就會學得越好。其實不然,教學質量的決定性因素不在于教師講得透。相反,這樣的教學方法反而影響了教學效果,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如果適當?shù)刈寣W生自學自演,不反可以調(diào)動起活躍的學習氣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了解。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一些小說,寓言故事的教學上。
三、認真譜寫回旋曲
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一堂課的結尾也同樣要認真對待,要把它弄成豹尾才算達成完美的效果。
作為一堂課的一部分,結尾的課堂氣氛同樣也應該一以貫之。不能平平淡淡,泥牛入海?!叭摺币獦淞?0分鐘每分鐘都是黃金段的觀念。只有這樣,這個尾,才可能會收成豹尾。不然,則有可能是蛇尾。
怎樣收成豹尾而不至于“三而竭”呢?這主要是結合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進程來有機進行。這里需要的是“認真”二字。具體是這樣四個方面。
1.警句沉思。
例如在學習一些經(jīng)典名篇時,就可選課文里的名文警句,組織同學們思考,并不拘長短地寫下自己的體會。這樣做,雖然沒有表面上的熱鬧,但卻調(diào)動了同學們的思維細胞。其內(nèi)心深處,大腦皮層卻是活躍的,這或許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吧。
2.相互討論。
生物學告訴我們:一種活動代替另一種活動,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在一堂課的末尾,總是要學生沉思,再好的警句有時也會難得沉思下去,滲透進去。
3.質疑答難。
這是對前面教學活動的一種換個角度后的補充。有時候,教學的內(nèi)容難免也有疏漏的時候,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難免會有不深不透的時候。這個時候,比較好的辦法就是質疑答難,既可活躍課堂氣氛,有可重新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可查漏補缺,鞏固新知。
語文教學工作是很深的藝術,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著《大教學論》的副標題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普遍藝術”。教學方法的運用不是一種機械運動,而是熔教師的思想、情感、審美、知識、能力與智力為一爐的富有個性特征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拔乙晕曳ㄉ现v臺”,在尊重課堂教學氛圍特征的基礎上求異、求新、求變、求巧,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藝術更臻完美。讓我們像寧鴻彬老師那樣: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吧!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素質教育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
[3]陸志平著《語文課程新探》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