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芳
分類討論是一種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也是一種解題策略。筆者以人教版數(shù)學八年級上冊《等腰三角形中的分類討論》教學片段為例,具體談談分類討論思想在教學中的應用。
師: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與另一邊的夾角為25°,求三角形各內(nèi)角的度數(shù)。
生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與另一邊的夾角為25°,說明一腰上的高與另一腰的夾角為25°,而這時又分為腰上的高在三角形的內(nèi)部和外部兩種情況。
生2:還有一種情況, 一腰上的高與另一邊的夾角為25°,另一邊在這里還有可能是底邊。
師:大家根據(jù)這兩位同學的建議,在草稿紙上畫圖思考。
(學生畫圖如下。)
師:遇到這種類型的題,首先要對另一邊進行理解。這里的“另一邊”說明了條件不確定,也就是說有可能是底,也有可能是腰。
師:請看下一題。在直角坐標系中,點A的坐標為(1,1),在坐標軸上找一點P,使得△OAP為等腰三角形。你可能找到幾個點?你能寫出它的坐標嗎?
(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巡查發(fā)現(xiàn)學生找點思路不是很清晰,只有少數(shù)學生對怎么分類找點很清楚。教師點名提問。)
師:P點你能找到幾個?
生1:有8個這樣的點。
師:請說明你是怎樣找出來的?
生1:以O點為圓心,OA長為半徑畫弧,這樣就與坐標軸有4個交點,這樣就找到了4個P點。
師:請說明你的依據(jù)。
生1:我把點O作為角的頂點,那么OA就是其中一腰,OP是另一腰,即OP=OA。
師:非常好,你的思路很清晰,請繼續(xù)。
生1:再以A點為圓心,AO長為半徑畫弧,與兩坐標軸交于兩點,這樣做是以點A為頂角的頂點,那么AP=AO;最后做線段OA的中垂線,交坐標軸于另外兩點,這是把P點作為頂角的頂點,那么PO=PA,P點應在OA的中垂線上,這樣就找出了8個點。
(教師帶頭鼓掌,教室里再次出現(xiàn)了熱烈的掌聲。)
師:請同學們再在圖上找一找,思考你沒有找完整的原因。
生2:我沒找完整,是因為分類不夠清楚,思維比較模糊,沒考慮以A為頂點、OA為腰的情況。
生3:我沒有考慮OA為底的情況。
最后,師生小結(jié)解分類討論問題的一般步驟。①分類的原因:條件或結(jié)論不確定。②分類的標準:對不確定的條件或結(jié)論進行合理分類;③逐類討論:對各類問題詳細討論,逐步解決。④檢查總結(jié):將各類情況總結(jié)歸納。
(作者單位: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guān)鎮(zhèn)中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