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金融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PPP,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從含義中可以看出,“‘公私合作伙伴模式’,現(xiàn)在翻譯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1]。它是政府和企業(yè)對于共同的社會公共服務領域,聯(lián)合起來共同分配利益與承擔風險的一種合作形式,事實上是政府整合社會資源,提高社會融資并且提供公共服務水平的一種融資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可以提高政府公共產品供給效率,而且還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然而這種模式也存在弊端,對于公共領域產品,前期投入較大,投資的周期業(yè)相對較長,資金回籠較慢,除了政府很少有私人部門會投資于這個領域,民間資本不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并且現(xiàn)有的PPP項目資本退出較為有限。PPP項目投資期限比較長,以及相關的法律政策不完善,使得資金退出難以實現(xiàn)。為此PPP資產證券化應運而生,這有利于盤活社會資金,提升資金的流動性,能夠有效的解決PPP項目發(fā)展中的弊端。
(一)政府政策的支持
我國證監(jiān)會于2006年發(fā)布了《關于證券公司開展資產證券化業(yè)務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本法律關于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的規(guī)定,對資產支持專項計劃作了嚴格明確的劃分[2]。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中國證監(jiān)會于2016年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推進傳統(tǒng)基礎設施部門政府資產證券化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的通知,并提出PPP資產證券化保障PPP項目發(fā)展的重要機制,該政策為PPP進行資產證券化提供了空間。2018年6月深交所發(fā)布《深圳證券交易所基礎設施類資產支持證券掛牌條件確認指南》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基礎設施類資產支持證券信息披露指南》兩項文件,本文明確規(guī)定四項基礎資產指南,更加可能促進基礎現(xiàn)金流的回收。
(二)PPP資產證券化的現(xiàn)實狀況
我國PPP項目是政府與社會共同出資的一種融資投資模式,在項目合作中公司通過政府付費、使用者付費以及缺口補助等形式獲得一定的現(xiàn)金流,從而保證穩(wěn)定的現(xiàn)金流,這正好與證券化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并且政府付費一般算是公共支出,有很大的財力支持,提高PPP項目資金的穩(wěn)定性,這會進一步使得項目的收益權成為更優(yōu)質的金融基礎資產。除此之外,PPP資產證券也是金融機構和PPP項目的共同需求的需要。一方面,由于我國進一步進行金融市場化改革,金融機構面臨著很大的壓力,這就對更多的金融產品提出了要求,來進一步滿足自己的需求提升市場競爭力,正是由于PPP項目投資規(guī)模大,相關金融機構可以從中找尋資金,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PPP項目作為一個新生的投融資的模式,對資金的需求量很大,然而自身沒有相應的資金,融資能力有限,民間資本參與度不高這進一步對PPP資產證券化提出了要求。PPP資產證券化可以解決PPP項目的資金需求,可以將存量資產、權益轉變?yōu)榱魍ú⑶铱梢赞D讓的的證券,這使得金融機構與PPP項目需求天然的結合,更加有利于促進雙方的發(fā)展。
目前PPP資產證券化模式按照基礎資產類型劃分為收益權資產、債權資產與股權資產。根據(jù)項目類型PPP資產證券化項目分為市政供暖,城市燃氣供應,污水處理,環(huán)保,經濟適用住房,交通軌道。按照合同主體劃分,主要包括PPP項目的主體、融資提供方、投資方、以及合作方。由于PPP項目按照項目類型劃分主要是一些基礎設施,涉及到民生建設,會很少將所有權歸屬于企業(yè),所以PPP資產證券化模式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按照基礎資產類型劃分,第二類是按照合同劃分。
PPP資產證券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參加的主體主要包括PPP項目投資者、承銷商、信用評級機構、信用增級機構、托管人、SPV、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在PPP項目建成后,一個相對持續(xù)穩(wěn)定的現(xiàn)金流將會獲得,然后一些不動產或營業(yè)收入將被用來作為基本資產,轉移給SPV,經過信用增級機構增級以及內部增級進行一定的信用增級,最終設計成證券化產品。在PPP項目的運營階段,項目公司可根據(jù)PPP項目的業(yè)務性質發(fā)行適當?shù)馁Y產證券化產品。
(一)資產證券化產品流動性較差。在美國,資產證券化產品是大多數(shù)人所認可的金融產品品種,與本國的國債規(guī)模大體相當。但是在我國,資產證券化產品本身起步較晚,而且還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一度停滯不前;我國投資者需要長期培養(yǎng),現(xiàn)如今很多投資者停留在“主體信用”為王的債券投資層面,而對“現(xiàn)金流”為王的資產證券化產品投資認識不足;此外,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產品專業(yè)性很強,對投資者的要求很高。這一系列導致了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流動性低于債券和股票。
(二)期限不匹配。PPP項目與其自身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不匹配。一般而言,PPP項目建設期間較長,大約在十年到三十年之間,然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投資時長大約在七年以下,進而會造成一項完整的PPP項目往往需要多項資產證券化產品。在資產證券化產品完成之后,一項PPP項目還未完成,會導致過高的再次融資的成本,增加項目的經營風險。
(三)PPP資產證券化難以實現(xiàn)完全的破產隔離?,F(xiàn)在,我國PPP資產證券化的模式主要是以收益權資產證券化,具體的是以收費收益權作為基礎資產[3]。但是在這個過程中PPP項目公司很難將特許經營權轉讓給特殊目的載體,而且特殊目的載體沒有得到相應的法律承認,獲取一定的法律地位,這會進一步導致收益權無法“真實出售”,其實質還是“抵押債券”,這會進一步影響到破產隔離和資產出表的能力。
(一)進一步培育成熟的市場體系,提高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流動性。建立健全交易所體系,降低中小銀行投資交易所的準入門檻,鼓勵社?;?,養(yǎng)老金,以及保險的大額資金長期投資PPP資產證券化,進一步提高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流動性;積極發(fā)展REITs,主要是將大額度資金拆分為小份額的資金,通過贖回設計,在市場中向投資者募集成本低,期限長的資金,從而將無流動性的PPP項目轉化為流動性較高的的公募基金產品。
(二)分段管理PPP資產證券化,促使PPP項目與資產證券化的匹配。一方面,使用相關的金融工程技術,是的PPP項目的需求、供給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相對接。另一方面,實行分階段的資產證券化,由于PPP項目與資產證券化產品不匹配,我們只能分階段資產證券化產品,例如,對于穩(wěn)定的PPP項目,我們可以發(fā)五年期的ABS產品,監(jiān)管部門可以對這些產品結構、基礎資產無變化的產品提供一個綠色通道,從而降低PPP項目的資金壓力。
(三)完善“破產隔離”的頂層設計。PPP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獨立的核心,是真是出售即“轉讓合同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出售”。如果法院綜合各種因素判斷基礎資產是否真實出售,這就會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也會進一步加重資產證券化的成本。法院偏重于形式判斷基礎資產是否真實出售,這會保護債券人權益。如果我們采取雙重標準選擇原始權益人,這可降低雙方融資風險。借鑒英國采取的行政接管人制度,該制度是在在原始權益人破產的情況下,債券持有人直接指定項目的行政接管人接管債務人的資產,以便實現(xiàn)真正的破產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