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的司法心理——循吏情結。雖然中華法系在近代已然消解,但這種情結作為法律文化的重要特征,已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文化結構的深層,依然影響著司法實踐中的各方主體,甚至于整個社會。循吏情結一方面有著促進社會和諧,保證司法公正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存在種種問題。本文以此展開,對這一傳統(tǒng)司法領域中的獨特心理結構進行利弊兩方面分析,以求得出傳統(tǒng)司法理念對當代的啟示。
關鍵詞:循吏情結;法治;人情
近些年,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案件,它所做出的裁判結果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究其原因,在于這些裁判結果雖符合邏輯法理,但不符合民眾心中樸素的正義觀。而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關鍵其實是長期植根于民眾內心的循吏情結,從古至今,它傳承情理至上的思想,但法治社會則要求的是法律至上,這樣的矛盾終究會對當代中國社會法律發(fā)展產(chǎn)生的不良后果。如何平衡兩者關系才能更加有效地服務于法治社會的建設。
循吏情結的核心是循吏,而循吏的本質不在“吏”,而在于“循”,即所謂的“循,順也,上順公法,下順人情”①。這就要求其得滿足“奉法循理”的準則同時,保證著對法律的敬畏。在社會規(guī)律的遵循下,才能實現(xiàn)其施教政緩、導民便民的行為合乎法、合于理。至于循吏情結的內涵從根本來說是一種對循吏而生的情感,它存在于民眾心中,這種情感對外表現(xiàn)為對循吏的崇拜和渴望,因為對于民眾來講,循吏是公正和正義的化身,所以情結最終表現(xiàn)為民眾對公正正義的向往和期許。循吏情結作為一種情感,其核心在于一個“情”字,這份情不僅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民眾間的紐帶。在司法領域上,這種情使得民眾和官吏在事物評判中成為了價值判斷的唯一標準,也是中國傳統(tǒng)司法中強調人治,強調德主刑輔,強調情法兩盡的一種反映。
一、循吏情結的優(yōu)與劣
事物的產(chǎn)生必然是要適應某個社會而存在的。循吏情結的誕生自然也是整個國家的最初的統(tǒng)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最初產(chǎn)生的循吏情結充當著優(yōu)秀的統(tǒng)治工具,不僅能夠緩解階級的矛盾從而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和穩(wěn)定社會的秩序。
當然,循吏情結在司法領域上所帶來的積極作用莫過于要求司法官維持著國法和人情的平衡。循吏在對案件審判的態(tài)度上是力求做到情法兩相和的結果。執(zhí)法原情是指示著循吏在審判過程中滲透著一種求實的精神,并非抽象地講案情,而是針對實際案例進行實實在在的分析,做到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tǒng)一。正是基于人情的社會性是法所以立的基礎,所以法合人情則興,法逆人情則竭。循吏通過審判時情入于法展現(xiàn)其內心的情結,使法與情相結合,不僅為民眾所接受,同時又沖淡了法的僵硬與冷酷。情法兩盡能使親情義務和法律義務相統(tǒng)一。他們舍法取情,以調整法與情之間的矛盾,避免以法傷情,進而增強宗法社會民眾間的親和力,發(fā)揮寓教于刑的法律效果。循吏情結的存在也使得循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冤假錯案的發(fā)生,維護著司法公正,另一方面滿足民眾的正當訴求,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在審判的過程中不能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個人情緒任意妄為,也不能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干擾,而是認真執(zhí)行法律的規(guī)定,這樣的積極作用不僅表現(xiàn)在維護了法律的威嚴和整飭吏治,還關系著民心向逆、國家安危和社會穩(wěn)定的大事。
正如事物有兩面性,循吏情結浸染了千百年,也逐漸慢慢浮現(xiàn)它存在的問題。
循吏情結往往容易造成情理的過度適用。由于民眾不懂法,所以對某一案件只能依靠自己的人情觀念來判斷,而民眾認為官懂法,就使得他們更加關心循吏的審判結果,而并不是審判過程。這樣迫使循吏在每次審判中承受著巨大的民意壓力,這種壓力更多來自于道德,并非法律。即使審判結果合乎法律,只要不符合民眾意愿或情理,民眾便很容易會對循吏產(chǎn)生不信任和負面評價。民不信官直接導致循吏在往后的司法實踐中很難平衡民眾之間的關系和調解民眾的矛盾。因此,循吏通常為了保證一方的社會和諧,在判決大量運用人情,極少考慮法律,讓大多數(shù)的判決結果多傾向于人情。這樣的情理傾向意識有進一步弱化法律的作用,難以產(chǎn)生和發(fā)展出法律至上的意識,同時為法律和其在制度上的進化和革新帶來阻礙。
二、循吏情結的現(xiàn)代啟示
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并不是兩個分割的概念,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盡管中國傳統(tǒng)司法中的循吏情結注重的是循吏本身,具有傳統(tǒng)古代特有的“人治”司法思想,這與現(xiàn)代所提倡的“法治”思想截然不同,但循吏情結所展現(xiàn)的公平正義和現(xiàn)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所要求的是相契合的。這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好的啟示。
第一,注重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循吏情結注重的是被大眾廣泛所接受的人情。因此要求司法官吏無論是在審判過程中還是得出審判結果,都要符合法律,符合人情。首先,司法審判是公平的,這是法律所要求的最基本底線,在滿足法律的底線時,這種公平又要被社會所接受。既要保證法律效果的實現(xiàn),又要注重社會效果的作用。如果司法實踐中不注重社會效果,那么公平的結果很容易與人民群眾的預期相差過大,勢必會損害法律和司法官在民眾心中的公信力和威嚴性,影響法治建設的進程。所以審理案件中除依法審判這最基本的要求外,還要適當考慮道德因素,注重對公序良俗的認可與保護,做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結合。
第二,提高司法人員的道德水準。在審理每一起案件的過程中要求審判人員做到公平、公正,努力維護好人民的合法權益。把循吏情結中包括人民對公正的要求和期望落實到每一次的司法實踐中。循吏情結所展現(xiàn)的核心價值契合現(xiàn)代法治理念要求每一個司法人員所具有的核心價值觀,提高司法人員對公平、廉潔、為民的道德思想是中國社會法治制度建設的關鍵。
注釋:
①班固《漢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五十九《循吏傳》.
參考文獻:
[1]陳景輝.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之反省[J].法學研究,2009,4:3-17.
[2]陶莎.淺析中國古代司法的“情法”兼顧[J].法制與經(jīng)濟,2013(11): 53-54.
[3]林存光.儒家的仁愛政治觀與循吏文化[J].孔子研究學報,2008,5: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