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民事訴訟法適用進行研究,應該對證明責任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論述,進而對證明責任問題形成全新的認識,促進民事訴訟法適用研究工作的深化發(fā)展,為司法實踐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本文將民事訴訟法適用中證明責任作為研究對象,對證明責任分配進行了系統(tǒng)解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民事訴訟法;法律適用;證明責任
在民事訴訟法適用中存在明顯的證明責任問題,但是證明責任存在特殊性,如果將民事訴訟法適用中的證明責任與實體法體系中涉及到的證明責任進行對比分析時,就能看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性,因此要對民事訴訟法適用中證明責任進行更為系統(tǒng)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民事訴訟法適用中證明責任的特點
在針對民事訴訟法適用中證明責任進行全面系統(tǒng)研究的基礎上,應該把握其存在的特殊性進行系統(tǒng)的解析,進而形成更為深入的認識,為民事訴訟法的合理應用提供相應的支持。其一,在民事訴訟法法律體系中,證明責任在性質層面上能夠歸屬到公法的范疇中,可以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為訴訟法上證明責任的承擔提供有效的支持。其二,在民事訴訟法體系中,證明責任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主要是基于民事訴訟法中要件事實提出的,因此要結合訴訟提起的要件對證明責任情況進行系統(tǒng)的論述,凸顯其在司法實踐中的合理應用價值,保障司法實踐的科學性。其三,在民事訴訟法適用中證明責任不一定是針對爭議事實而言的,這與實體法證明責任存在明顯的差異,需要在司法實踐中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即如果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一方提出了不利于對方的事實,對方在司法訴訟中做出了承認,則該事實就成為不需要證明的事實,因此也需要對證明責任問題進行研究。其四,民事訴訟法中證明責任的適用一般與“兩主體”結構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如需要對當事人主體和法院主體進行明確,表現(xiàn)出證明責任使用方面的特殊性。此外,民事訴訟法適用中證明責任的特點也能夠從其他的方面得到適當?shù)某尸F(xiàn),在研究中需要結合不同的情況進行具體的研究,為司法實踐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民事訴訟法要件中事實證明責任的分配
為了能夠證明責任應用到司法實踐中,要結合民訴法的基本情況對證明責任分配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形成對證明責任的更深刻認識,保障民訴法要件事實的證明責任能夠得到合理的分配,凸顯研究價值。
(一)依據(jù)法律和司法解釋對證明責任承擔加以確定
我國民訴法相關規(guī)定中,明確對證明責任問題進行了論述,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如在法律文件中,提出如果申請宣告失蹤或者申請宣告死亡,在民訴法中,就明文規(guī)定了申請人在提出相關申請的過程中必須同時提交當?shù)毓矙C關或者其他機關關于這方面的書面證明,并且要求對申請主張不能以仲裁裁決的方式進行處理等。針對這些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內容,必須按照法律規(guī)定對證明責任進行判斷,確保可以為證明責任的承擔和分配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jù)。
(二)按照羅森貝克相關原則進行分配
針對民訴法中涉及到的證明責任分配問題,存在一些法律法規(guī)沒有規(guī)定的方面,因此需要尋找合適的程序法特點對分配原則進行確定。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羅森貝克針對這一問題提出的分配原則能夠適用于民訴法構成要件事實證明責任的分配。在整合研究羅森貝克思想觀點的基礎上,能夠看出分配證明責任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不僅能夠在實體法方面得到應用,還能對程序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因此在結合民訴法構成要件事實證明責任的對分配和承擔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羅森貝克分配思想,按照請求的前提條件對證明責任的承擔分配進行確定,凸顯證明責任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從民訴法實務工作角度進行分析,很多程序法實施中涉及到的證明責任歸屬問題都能夠按照羅森貝克原則進行處理。即如果當事人提出申請回避,針對這一申請,需要對回避的構成要件事實承擔與之相對應的證明責任;如果當事人提出先予以執(zhí)行的申請,則司法實踐中相關部門就要對先予執(zhí)行方面構成要件事實所需要承擔的證明責任進行分配。
(三)民訴法適用中證明責任分配需要注意的問題
為了在司法實踐中彰顯分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促進司法實踐工作的全面優(yōu)化開展,進一步加快法治化建設進程,在研究中還要對證明責任分配涉及到的問題進行研究,在細化解讀注意問題的基礎上,增強證明責任分配的合理性。首先,要綜合考察原則規(guī)定以及例外規(guī)定對民訴法適用中證明責任分配的具體情況,并且對分配的意義加以分析,為更好的開展證明責任分配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其次,在針對民訴法中消極事實證明責任的分配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對消極事實的特點進行分析,并把握消極事實的特征對證明責任的承擔加以調整,盡量判定由主張積極實施的對方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最后,基于異議行為所形成的證明責任分配問題,需要根據(jù)異議出現(xiàn)的具體理由進行判定,即要綜合考察異議的內容與對方當事人主張的關系,判定其是否表現(xiàn)出對對方當事人主張的否定,進而對證明責任進行合理的分配,提高分配效果,增強司法實踐的科學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民事訴訟法適用中證明責任進行研究,能夠對證明責任與實體法中證明責任的差異形成更為明確的認識,進而支持司法實踐工作地開展,促進民事訴訟法適用性的進一步增強,為研究工作的深入推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潘昕.民事訴訟舉證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研究[D].內蒙古大學, 2016.
[2]殷瀟瀟.論抗辯主張的舉證責任——由民訴法解釋第108條的適用引出[J].特區(qū)法壇,2016(11):22-27.
[3]汪千力.《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視角下的證明責任裁判[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6,36(2):26-30.
作者簡介:
汪占魁(1984~ ),男,漢族,浙江杭州人,研究方向:民商法、民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