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堯 王海榮
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著陸,實現(xiàn)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新華社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現(xiàn)場抓拍到的兩張照片,感動了國人。圖片中哭泣的人叫張熇(hè),她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zhí)行總監(jiān)。而站在張熇身后緊緊握住她手的老人則是“嫦娥”系列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院士。這一瞬間呈現(xiàn)了兩代“嫦娥人”實現(xiàn)夢想的激動,國人也在這個溫暖的畫面中深感民族自豪。
1月25日,記者來到航天科技五院“月球樓”,專訪了這位感動中國的“嫦娥人”。
張熇對記者說,親身參與研制“嫦娥四號”是值得自豪的,做了一件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克服了很多困難,這也是中國探月歷程中很重要的事件?!爱敃r(嫦娥四號)非常順利地著陸在月球背面。整個隊伍比較激動。葉總他從后面那排走過來,拍了拍我肩膀,說:‘辛苦了,不容易。應該說還是比較激動。這三四年大家一起戰(zhàn)斗,還是挺不容易的,有點百感交集,所以掉眼淚了?!?/p>
同時,張熇也向我們介紹了“嫦娥四號”的研發(fā)過程和月球背面著陸的難點和意義。
據(jù)張熇介紹說:“月球背面比正面年齡更古老,研究背面的月壤對月亮的起源演化有非常大的科學意義?!贝送?,月背著陸也有利于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因為地球有電離層,會導致低頻太空譜段在地球很難收到,而月球擋住了來自地球的電子輻射,月球背面是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的理想場所。
聽到記者又緊接著問道月背著陸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張熇介紹說,比如,通信問題。在月球背面看不見地球,需要使用中繼技術。另外,月球背面受到流星隕石撞擊比正面多得多,地形崎嶇,降落風險高,著陸器可能翻倒、撞壞,這都使得背面著陸挑戰(zhàn)更大。
“嫦娥四號”是一個成千上萬人參與的項目,大家一起辛勤努力三四年時間。張熇介紹,一個型號大概需要3年的研制時間。流程有系統(tǒng)和單機的設計、研制、收回、總裝、測試?!氨热缫粋€著陸器有200多個設備,玉兔有100多個設備需要測試,每次遇到問題大家都在一起討論和分析,改后再改再試。”
張熇說,航天器有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一旦發(fā)射,基本不可修復?!败浖谲壙赡苓€有些措施辦法,而硬件不像汽車還能召回,像飛機有定期維修,航天器發(fā)上去,看不見摸不著。如果有任何疏忽,大家?guī)啄甑男量嗑桶踪M?!?/p>
所以,航天人有一種質量文化,一定把質量做得特別好,所有風險都要識別到,能夠控制的都要控制。這項工作就要求航天人強調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和對事業(yè)奉獻的精神。
80后小伙兒李飛是“嫦娥四號”著陸器總體主任設計師,知識面特別全,在團隊中被叫作“李百科”。他向記者介紹了“嫦娥四號”在動力下降策略上與外國實踐的不同?!懊绹吞K聯(lián)采用的是盲降的方式,而‘嫦娥四號因為是在地形條件更復雜的月球背面降落,所以選擇了自主避障的技術?!?/p>
巡視器“玉兔二號”的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溫博的手機殼用的都是一張月球的畫面,她的手機里保存了空間研究院門口拍攝的照片,是在她職業(yè)生涯的不同階段拍攝的。2007年,溫博從哈工大畢業(yè)后就來到五院,“每天挺辛苦,從2007、2008年開始起步,到嫦娥三號、四號……一眨眼10多年就過去了?!?/p>
“當玉兔月球車行駛到月面后,我負責遙操作,月面環(huán)境復雜,每走一步都要看一看,相機對月面成像,數(shù)據(jù)通過中繼星發(fā)到地面,經(jīng)過處理規(guī)劃路徑,它就沿著路徑行駛?!睖夭┙榻B說,根據(jù)“玉兔一號”的經(jīng)驗,為克服機械故障,團隊在移動設計和驅動方面做了很大改進。
溫博還告訴記者,像“玉兔一號”(微博賬號“月球車玉兔”)一樣,“玉兔二號”(微博賬號“月球車玉兔二號”)也有一個微博賬號,歡迎大家關注。
想象中,科學家大多是滿頭銀發(fā)。但記者在月球樓里看到的大多數(shù)都是年輕的面龐,就像中國走向太空的事業(yè)一樣,年輕又充滿朝氣。
張熇說,航天人跟絕大多數(shù)科技工作者并沒有太大區(qū)別?!澳贻p人很多,大部分碩士或以上學歷,學歷較高。平時,大家工作很辛苦,加班加點是常事?!辈贿^,她覺得航天人是要講一點情懷,講一點奉獻精神的,因為這項工作對國家的發(fā)展,乃至對全人類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由于記者采訪時間有限,只能看到張熇和她同事們工作場景的很小一部分。而正是因為這些航天人的辛勤工作,才有了“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的輝煌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