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立華
(聊城市傳染病醫(yī)院腫瘤科 山東 聊城 252000)
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主要是將靜脈導管從患者的外周靜脈穿刺,以確保藥物能夠直達鎖骨下靜脈或上腔靜脈的置管方式,多被用于須長時間靜脈輸液、病程較長的患者中[1]。本文主要就我院實施品管圈前后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情況進行研究,并報道如下。
數字隨機法的方式抽取實施品管圈前(2017年2月25日—8月25日)我院收治的腫瘤化療患者39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齡為23~71歲,平均(51.62±1.52)歲。另抽取實施品管圈后(2018年2月25日—8月25日)我院接收并行腫瘤化療的患者54例作為研究組,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齡為22~72歲,平均(51.98±2.47)歲。對比兩組各臨床資料(P>0.05)。
對照組施予常規(guī)干預,包括:心理干預、病情監(jiān)測、飲食干預、用藥指導等;研究組則開展品管圈活動,具體措施如下:
1.2.1 構建品管圈小組 我院于2018年2月25號成立品管圈小組,小組共由8名醫(yī)護人員組成,其中,2名臨床醫(yī)師,1名副主任護師、3名主管護師、2名護師。
1.2.2 確定品管圈的主題 充分運用“頭腦風暴法”討論當前我院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過程中的問題,并將品管圈的主題確定為“提高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率”。
1.2.3 現狀調查 2017年2月25日—8月25日期間,我院首次收治的39例腫瘤化療患者中PICC置管者僅18例,占46.15%;根據此次調查結果,從護理人員原因、患者原因、主管醫(yī)生原因、其它原因等四個方面查找原因,并繪制魚骨圖如下。
圖1 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率低的魚骨頭分析
1.2.4 解決方案
(1)強化對患者的健康教育:由責任護理人員對滿足PICC置管條件的腫瘤化療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屬化療藥物極易刺激靜脈血管,進而引發(fā)嚴重的并發(fā)癥,增加患者患者的痛苦以及家庭的經濟負擔。
(2)轉變主管醫(yī)生對PICC置管的錯誤認識:圈長應主動與主管醫(yī)生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并向主管醫(yī)生講解國內外靜脈治療技術的發(fā)展動態(tài),分享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后的積極意義,以獲得主管醫(yī)生的理解和支持。
(3)提升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圈長應定期召開圈員進行專業(yè)的技能培訓,培訓期間,除了要詳細講解PICC的相關理論知識和維護措施以外,還應進一步規(guī)范維護的流程、應注意的事項、并發(fā)癥處理方案等。
(4)加大宣傳的力度:品管圈小組可通過張貼海報、發(fā)放健康宣傳手冊、制作卡通圖片等方式加大對PICC置管的宣傳力度,進而提升患者及其家屬、主管醫(yī)生等對PICC置管的認識程度。
對比兩組PICC的置管情況。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23.0版統(tǒng)計軟件行雙側檢驗,且P<0.05有統(tǒng)計意義。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進行統(tǒng)計描述。
對照組PICC置管者18例,置管率46.15%;研究組PICC置管40例,置管率為74.07%;研究組PICC置管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化療是臨床治療惡性腫瘤最為重要的一種手段,但化療藥物對患者的血管有較強的刺激性,極易引發(fā)嚴重的靜脈炎癥;且化療藥物在輸注過程中若發(fā)生外滲,還會引發(fā)皮下組織的壞死,最終威脅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PICC置管能夠有效減少靜脈穿刺的次數,而且還能夠減少靜脈炎、皮下組織壞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進而提升患者生存的質量。但受患者對PICC置管的認識程度、護理人員操作技能、主管醫(yī)生支持程度等,使得PICC的置管率較低。
品管圈主要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補性質的工作人員自我組建的團隊,并按照一定程序、統(tǒng)計方法等來解決工作中的現狀、問題,并以此提升工作的效率、服務的質量等。本次研究中,在腫瘤化療患者中應用品管圈活動,其結果顯示,研究組PICC置管率74.0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6.15%(P<0.05)。
綜上所述,在腫瘤化療患者中實施品管圈,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患者PICC的置管率,而且還能夠改善醫(yī)患關系,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