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坡 牛聚豪 侯國輝
摘 要:
教育科研是學校特色建設的靈魂,將特色主題進行立項研究,用教育科研的方法,逐步形成研究氛圍,研究和推進學校特色建設工作,為學校的特色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學校特色建設促進教育科研的研究,學校的核心是課程,課程的載體是課堂,創(chuàng)建特色課堂模式,引領課堂改革,全面提高了課堂效率,推動學校特色內涵發(fā)展,學校特色建設必須融入課堂。
關鍵詞:教育科研;研究氛圍;方法
一、 教育科研定位,引領學校特色發(fā)展
反思學校特色課堂模式建設之路我們發(fā)現:改革者,大多是最先發(fā)現沉疴的人,改革者大多是善于以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發(fā)現問題的人,致力于教育科研的研究者,是學校特色建設的脊梁。早在新課程改革之初,作為教學一線研究者就發(fā)現了農村教育的一些怪現象:我們的教師過度的占有課堂,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容器,造成課堂教學的普遍低效;凡是與考試有關的事情,得到“過度”的關注,與考試無關的事情,都得不到“及時”的關注。這種片面追求升學率功利的教育,導致了教育觀念、教育評價、教學方法等的嚴重“錯位”。事到如今,再回頭看教育中的“過度”與
“不及”時現象依然存在。為了改變這種教育的“錯位”,順應學生個體生命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提出了體現“有效”和“適度”教育思想課堂模式——《三三一有效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育的本真狀態(tài)依然是每個教育研究者不懈追求的終極目標。
反思學校特色課堂模式建設之路我們發(fā)現:我們的特色課堂模式自誕生以來,就作為科研課題被認真探究過,教育科研一直貫穿始終,成為我們特色建設的靈魂。在特色課堂模式研究過程中,我們共申請了六項市級課題和一項省級課題,這些課題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們的特色課堂模式開展系統(tǒng)研究,并在實際研究中不斷修正、完善、充實、更新。我們的研究過程從最初的市級課題《三三一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到如今的《教育科研促進學校特色的研究》,我們的特色課堂模式的研究走過了三個階段(2012年8月—2015年5月,《三三一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階段;2015年5月—2017年12月,通過對一系列課題研究,從課堂評價和課堂展示途徑等不同角度開展研究,并結合研究實際不斷修正、完善、充實課堂模式的操作規(guī)程,全面提升特色課堂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初步開展課題成果的轉化與推廣;2017年12月至今,充實特色課堂模式的內涵和開展深度解讀,提出三三一課堂模式的“有效、適度、規(guī)范”三個原則,進一步開展推廣普及階段。)
二、 學校特色建設,促進了校本教研
學校特色建設離不開教育科研,它為我校的校本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為校本研究提供了明確的研究方向,通過對我校的特色課堂建設的解讀,我們把我校的特色課堂的理論體系概括為三個學習模塊,三種展示形式和一個核心理念。結合近段對特色課堂的深度解讀和內涵的充實,我們提出了特色建設的三個原則:一是適度,即抑制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過度指導的行為,提升課堂自主活動參與不足的情形。調整錯位的師生角色,發(fā)展學生自主參與的特色課堂模式。二是有效,即提高教師的指導的有效性和引領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有效性和時效性,提高師生的互動的效率,提高評價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三是規(guī)范,即構建教師和學生的評價體系,規(guī)范教師與學生的評價方式。制定學校和班級文化建設方案和評價模式,規(guī)范學校班級文化建設。構建班級班組建設方案,規(guī)范班級三個動車組的建設。
我們認為“適度”的關鍵不是為了尋找一個標準的“度”去放之四海,而是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施以不同的“度”,這才叫“適度”。即“適度”關鍵在“適”,即如何尋求不同的學習者適宜自主學習和自主的方法。難點在“度”,即如何為不同學習者制定合理發(fā)展的標準和相互差異的“度”,發(fā)展差異關鍵在“度”。有效的關鍵是“效”,即針對課堂活動中不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活動熱烈,而是只參與的活動是否有效果。規(guī)范是指對于活動的評價不在標準的高低,而在于是否適度、有效和規(guī)范。堅持適度的教育,有效的和規(guī)范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公平的教育。
三、 創(chuàng)建特色課堂模式,推動學校特色內涵發(fā)展
學校特色建設是一個集參與性、專業(yè)性、實踐性、發(fā)展性于一體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活動。它的成敗與教育科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校特色建設是否促進課堂教育的特色化和是否促進學校的全面發(fā)展與內涵的豐富是檢驗學校特色兩個標準,標準的驗證離不開教育科研。
首先,在日常課堂教學教研層面,學校成立了校級教育科研機構——教科室,結合每個課題組申報的課題,成立不同的研究共同體。各個課題組圍繞“如何有效開展三三一課堂模式的展示方式、評價模式、班級管理模式以及如何充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等問題展開研究。在縣級公開課、縣、市級名師學科帶頭人示范課、“三三一課堂模式”課改展示課等都成了“三三一課堂模式”的研究場、練兵場、實踐場。經過近5年的實踐研究,“三三一課堂模式”教學模式基本形成,我校也因此取得許多豐碩的教育教研成果。
其次,為了豐富我們的特色課堂模式,在縣教研室的組織下,在我校多次舉行了“三三一”教學模式的觀摩、研討活動,研討我們課堂教學改革的意義。這些大范圍觀摩、研討會的舉行,為我校特色課堂構建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大大提高我們課題研究者全面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信心,推動了我校、甚至我縣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通過這些研討活動我們制定“三三一課堂模式”的標準,進一步解讀了“三三一課堂模式”的內涵。開展一系列傳幫帶活動,在全縣部分學校進行推廣。另外,結合每個課題組的研究實際,制定切合實際研究規(guī)劃,從不同角度,分梯隊開展特色課堂教學研究。利用這些課題研究的引領,推動廣大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自2015年春期開始,教務處將按照工作安排,圍繞理想課堂構建,全面開展培訓、觀摩、研討、推廣、賽課等活動,促進全校教育教學質量健康、快速提升。
總之,教育科研定位,引領學校特色發(fā)展,學校的核心是課程,課程的載體是課堂,學校特色建設必須融入課堂。創(chuàng)建特色課堂模式,引領課堂改革,全面提高了課堂效率,推動學校特色內涵發(fā)展。將特色主題進行立項研究,用教育科研的方法,逐步形成教育研究氛圍,通過教育研究全面推進學校特色建設工作。
作者簡介:何延坡,牛聚豪,侯國輝,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楊莊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