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少鵬,吳澤昊,攀健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包頭 014000)
教學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中心工作。 教學中心地位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 也是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然而,人才培養(yǎng)和教學中心地位在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中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實,普遍存在輕內涵中外延,輕教學重科研的現(xiàn)象。遵循市場邏輯當中的社會實用價值,中國高等教育的教學中心地位讓位于功利化的發(fā)展趨勢。
科研于高校教師而言,是名利雙收最為有效和最為快捷的途徑。其一,許多大學將科研工作業(yè)績作為崗位聘任與考核的最為重要的量化指標,如項目數(shù)量,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科研經費到賬數(shù)量等,而教學成果所占比重甚小。一方面教學成果很難量化,另一方面教學的評價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尺度下才能得以顯現(xiàn)。年輕教師僅憑高學歷和科研成果就可以輕松完成“直線超車”,獲取高職稱和高級崗位,即便他們對所在學科的課程體系還沒有深入了解,即便他們還不能完成該專業(yè)一門課程的完整講授,因此在以科研成果為導向的崗位聘任和職稱評審的大背景下,年輕教師是不可能將教學放在中心的地位。其二,科研工作因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往往能夠轉化為獲取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有價值的學術成果的科研轉化本無可厚非,然而,很多高校從事的科研工作并未具備真正的學術價值和實際的應用轉化價值,僅僅作為申報課題,攫取科研經費的途徑。 科研工作功利性也表現(xiàn)在社會對其成果的盲目信任與推崇,從而能夠為從事科研工作的教師帶來一定經濟效益,從而進一步拉大教師們間的收入差距,專心教學的教師成為高校最沒有地位和話語權的群體。
高校行政管理官僚化一直以來備受教育界詬病,然而時至今日,高校官僚化的行政體系不僅沒有讓位于教學和學術,在某些高校反而成了決定教學和科研如何開展的權利機構。 沒有登過一次講臺的教務部門制定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無視各個學科學科特點的前提下實施一刀切的教學考核辦法,教學管理考核朝令夕改現(xiàn)象比比皆是,教師為應對不斷變化的管理辦法疲于應付,難于真正將教學任務科學合理的有序開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優(yōu)化與改進也難以實施。教學工作成為一些教務主管部門積累部門業(yè)績的工具。 高??茖踊芾斫嬈饳嗔χ辽稀⑿手辽系慕M織文化,行政權力過多介入學術事務,體現(xiàn)于大學教師身上的學術權力在大學的地位沒有得到充分落實。
高??蒲泄托姓芾淼倪^度干預催生了許多利益共同體,導致教學資源并不能按照其最優(yōu)的方式進行合理配置。為有效整合人才優(yōu)勢,更加高效地產出科研成果,相同學術方向的科研人員會形成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團隊。然而,組織和領導科研團隊的往往是行政領導而并非德高望重科研經驗豐富的教授擔任,形成了一個個行政領導管轄的“利益區(qū)域”。
能夠進入到這個“利益區(qū)域”當中,教師便找到了“靠山”,不僅科研成果共享而且也能帶來一定的人脈積累和可觀經濟收入,從而職稱評定和崗位升遷便一路坦途,科研團隊不僅在科研工作上為自己劃定了勢力范圍,團隊成員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得到諸多便利,如可以優(yōu)先選擇骨干課程,即便專業(yè)素養(yǎng)遠遠達不到專業(yè)骨干課程的要求。 又如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項目的申報“利益區(qū)域”的成員因人數(shù)眾多可以相互投票,輪流坐莊。 不同科研團隊本能夠在學科專業(yè)建設方面相互彌補,豐富學科研究的內容,但卻演化成了相互競爭、利益博弈的利益集團。
知識經濟時代,高校職能重心有日益向科研與服務轉移的趨勢。 然而,不論高等學校職能如何變革,人才培養(yǎng)都是其最根本、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職能,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使命。人才培養(yǎng)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學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渠道,在某種意義上說,高等教育可歸位于人才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可歸位于教學工作。
然而在科研功利化的驅使下,教學資源的嚴重偏離和教學質量的嚴重下滑致使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yǎng)在眾多高校成了名副其實的副業(yè)。 一方面一些原本熱愛教育事業(yè)的教師也迫于聘崗和評職稱的壓力,無奈地將工作重心不斷地向科研方向轉移。 大量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荒廢,因為教師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學,教學質量嚴重下滑。當前,高校教師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花在項目申報、論文寫作和項目的完成上,課堂教學質量日趨下滑,普遍存在教師教學工作敷衍了事,如不認真?zhèn)湔n,教學方法單一,講授的知識陳舊、枯燥無味、照本宣科,不維持課堂秩序和紀律等現(xiàn)象,課程考核則能簡則簡,課堂教學只是完成工作業(yè)績考核的必要工作。另一方面在多方利益團體相互博弈下,教學資源往往得不到科學合理的配置,如專業(yè)骨干課程的教學在專業(yè)的課程體系當中舉足輕重,本應由經驗豐富的教師來擔任,然而卻因學時多學分高對評職稱有利成了爭奪的對象,一些經驗不豐富甚至從未登過講臺的年輕教師在利益團體的照顧下?lián)酥厝?,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教師與學生承擔著大學教育的主體角色,高等教育的主體性既是圍繞教育主體再現(xiàn)出的內在規(guī)定性、特征。教育性和學術性體現(xiàn)了教育的本體價值,是大學精神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和保障[1]。教學中心地位的偏移使得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等體現(xiàn)為學生、教師的主體性被遮蔽“以人為本”的大學教育價值失落。
首先,高校教育功利化現(xiàn)象會妨礙教師職業(yè)發(fā)展與身心健康,功利化傾向會影響甚至重塑了教師價值觀的選擇。 量化的科研考核指標迫使高校教師在追求短期見效但并未有多少實際價值的學術成果的道路上疲于奔命,行政化的教學干預極大地剝奪了教師這個教育主體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導致教師長期處于過度勞累、精神緊張、競爭激烈的狀態(tài)之下,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大學教師是大學精神的承載者和實踐主體。而在功利化背景下,教師逐漸淪為教育管理者實現(xiàn)功利化目的的工具,體現(xiàn)其主體性的獨立自由精神、探究精神、批判精神等被扭曲。
其次,教育的基本目的和功用是智慧啟迪,文化啟蒙,獨立人格的養(yǎng)成[2]。然而當下,全面覆蓋的現(xiàn)代媒介使青少年暴露在大眾文化漩渦當中,不僅嚴重分散了他們形成疑問的知識興趣和建立知識結構的關注,而且也使其很容易缺失道德判斷和是非判斷的基本能力,使得他們在進入大學學習之前,在人格建構上已實際缺失了以往家庭教育對人格養(yǎng)成起引導者、 守護者作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因此,大學是很多青少年養(yǎng)成健康、獨立人格的關鍵時期,大學教師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的地位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引導者,教學功利化傾向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的價值觀的選擇。受功利化的影響,學生不再追求個人專業(yè)技能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而會逐漸學會選擇和習慣于以外在的功利尺度評判教育功用,如拉關系、走后門、認圈子等成人社交的不良作風在高校學生中間司空見慣。 有些教師為了完成科研和課題任務,通過課程考核一路綠燈的方式吸引本科生參與到自己的項目當中,導致很多學生竟然長時間在外出差而荒廢學業(yè),只要能夠考試通過拿到學分,許多學生以此為榮。 缺乏教師的必要引導、啟發(fā)、激勵的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集體觀念淡漠,同學間彼此漠不關心,對身邊的不良行為視而不見,學習的內在動力嚴重匱乏。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出席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時指出,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戰(zhàn)略地位的教育,高等教育戰(zhàn)線要樹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薄安恢匾暠究平逃男iL不是合格的校長”“不參與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應將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地位、 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 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前沿地位。 如今,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全面提升質量的新時代,高素質的人才培養(yǎng)在教學中心地位嚴重偏離的局面下是難以實現(xiàn)的,高效內涵式發(fā)展、質量提升應體現(xiàn)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回歸本分,就是要引導教師熱愛教學,傾心教學,潛心教學,真正回歸高等教育的本質。大學在處理育人、科研及服務國家和社會三項基本功能時,應考慮將健康人格教育優(yōu)先排位,把以知識、能力、 素養(yǎng)為要素的人才培養(yǎng)工程建立在優(yōu)先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機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