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杰
(武漢市蔡甸區(qū)張灣街衛(wèi)生院 精神科,湖北 武漢 430114)
老年癡呆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臨床癥狀以漸進性記憶及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大部分患者在中晚期可合并焦慮、妄想等精神行為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應在抗老年癡呆治療基礎上,予以合理有效抗精神行為障礙藥物,幫助患者改善生活質量。奧氮平是臨床常用抗精神癥狀藥物之一,具有一定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大[1]。本文選擇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老年癡呆精神行為障礙患者106例為研究對象,評估利培酮聯(lián)合奧氮平臨床治療效果。以下為研究過程回顧。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老年癡呆精神行為障礙患者10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研究組53例,男35例,女18例,平均年齡(75.14±8.56),平均病程(3.18±2.15)年;對照組53例,男33例,女20例,平均年齡(74.65±8.47),平均病程(3.21±2.09)年。兩組病例數、性別比例、年齡范圍及病程等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病例納入標準[2]:①所有患者均按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的標準確診為老年癡呆精神行為障礙;②年齡在60~80歲;③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①已知藥物過敏者;②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和內臟器質性病變;③合并其他類型精神疾病者;④無法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根據癥狀和病情進行老年癡呆相關治療,另予以奧氮平2.5 mg/d,可根據癥狀逐步增加劑量,但不可超過12.5 mg/d。
1.2.2 研究組:在基礎治療外,予以奧氮平2.5 mg/d,3 d后加用利培酮0.5 mg,可根據病情增加利培酮劑量,但不可超過5 mg/d。兩組均進行6周治療,治療期間禁止服用其他同類藥物。
1.3 評定標準[3]:治療前后,采用PANSS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精神障礙情況。并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嗜睡、惡心嘔吐、肝功能異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8.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由表1可知,治療前,兩組患者PANS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PANSS評分為(46.33±7.1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8.19±8.45)分,t為7.814,差異顯著,P<0.05。
表1 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
表1 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例)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3 87.45±8.16 46.33±7.12對照組 53 88.12±8.23 58.19±8.45 t - 0.421 7.814 P - >0.05 <0.01
2.2 不良反應情況對比:由表2可知,研究組患者中,僅發(fā)生1例嗜睡、1例惡心嘔吐,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7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87%,χ2為4.60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表2 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加劇,老年癡呆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以阿爾茲海默癥最為多見。相關研究認為[4-5],老年癡呆發(fā)生與β-淀粉樣蛋白沉積及神經元纖維纏結導致神經元數目減少、神經遞質乙酰膽堿含量下降有關。而老年癡呆患者腦組織中乙酰膽堿含量下降可導致膽堿能系統(tǒng)功能衰退,誘發(fā)躁動、妄想等精神行為障礙。老年癡呆患者合并精神行為障礙會進一步加重家庭和社會負擔,如何進行有效治療,已成為臨床研究熱點之一。奧氮平多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治療中,選擇性作用于大腦邊緣和中腦皮質,具有一定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多。而利培酮是一種選擇性單胺能拮抗劑,與5-HT2受體和D2受體親和力較高[6]。其可有效增強紋狀體及額葉皮質D2受體的活力,從而改善陰性和陽性癥狀,緩解精神行為障礙進展,臨床療效肯定。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PANS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PANSS評分為(46.33±7.1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8.19±8.45)分,t為7.814,差異顯著,P<0.05。提示聯(lián)合用藥臨床療效更好。另一組數據顯示,研究組患者中,僅發(fā)生1例嗜睡、1例惡心嘔吐,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7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87%,χ2為4.60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提示聯(lián)合用藥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利培酮聯(lián)合奧氮平應用于老年癡呆精神行為障礙臨床治療中,對精神行為障礙改善作用明顯,不良反應更少,用藥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由于本研究選取樣本較小,其有效性有待進一步考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