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佩越
唐代詩人王安石有句著名的詩: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但“綠”是詩人經(jīng)“入”“過”“滿”“到”等十多個字才擬定,而這個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使整首詩名滿天下。由此可見,美是需要修飾的,正如古語所說:“玉不琢,不成器?!?/p>
尚未用“綠”字的詩如一塊剛被剝出甚至仍裹在籽料中的玉石,僅是介于“石”與“玉”間的“四不像”,盡管變美的潛能,畢竟不是。因此,這塊玉石面臨被埋沒和被開發(fā)的兩種可能。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理論”,最后一項便是“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為了實現(xiàn)詩的價值即為了實現(xiàn)身為詩人的價值,王安石殫精竭慮,將詩句反復(fù)修改、裝飾,直到“綠”出現(xiàn),與詩無比契合,渾然天成。
除“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以外,修飾的原因還在于他人的認同感的需要。人是群居動物,渴求著群體的認同和歸屬感。如尼采、薇依那樣孤獨半生的人畢竟是極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需要認同感,即使不為自我滿足,也追尋理解和安慰。
然而“修飾”與“修正”“裝飾”不同。有人為了漂亮的外表整容成癮,這是所謂“修正”;有人追名逐利以致在欲海中沉浮,功成名就后得意忘形,這是所謂“裝飾”。這些都不是“修飾”?!靶揎棥笔窃谠谢A(chǔ)上,洗鉛華而質(zhì)樸,將細微之外雕琢。“修飾”本質(zhì)上是精益求精,更甚者是追求美的極致。正如電影《黑天鵝》中的女主角,為追求完美的舞,雖彷徨過,雖迷失過,最終依然保留純凈眼神。這就達到莊子所說的“外化而內(nèi)不化”的境界。
也許有人會提出質(zhì)疑,詩仙李白曾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欣賞的是自然韻味。我認為這種說法有失偏頗。朱光潛老先生在《談美》中曾提出美的產(chǎn)生由“模仿”到“創(chuàng)造”,既是人為,又怎么可能“自然”呢?“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之所以美,因為它自然、圓融。此“自然”非“大自然”中的“自然”,而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不為“美”而“美”。李白是個天才,見多了詩也寫多了詩,不再拘泥于形式、辭藻,開始追求“境界”。然而李白的詩依然是“詩”,而不是詞、賦。這是因為李白也要遵守詩的形式,只是能將格律為其所用。正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李白反對的其實是無病呻吟的空洞的言語。
美是需要雕飾的,王安石的詩和李白的詩都稱得上出水芙蓉,而不是蓬頭垢面的村野荊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