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偉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預防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50例川崎病患兒進行實驗研究,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5例,丙種球蛋白對照組采用400 mg/kg·d,連用5日療法,實驗組采用1 g/kg·d連用2日療法,比較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及預防冠狀動脈病變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及冠狀動脈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丙種免疫球蛋白1 g/kg·d連用2日療法治療川崎病可有效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率,提升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不同劑量丙種免疫球蛋白;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01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發(fā)熱性疾病,主要特點為全身性血管炎,以5歲以下小兒多見,病因不明[1]。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可累積內臟內動脈和臟器外動脈,早期表現(xiàn)為微血管、小動靜脈及周圍炎,中期常見為冠狀動脈全血管炎,極易形成血栓,最后發(fā)展成為動脈瘤、動脈狹窄等[2]。利用丙種免疫球蛋白1 g/kg·d連用2日療法可有效降低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的發(fā)生。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50例川崎病患兒進行實驗研究,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實驗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5個月~9歲,平均(3.21±0.56)歲,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8個月~9歲,平均(4.21±0.48)歲,比較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所有患兒均符合川崎病臨床診斷標準;(2)所有患兒均無藥物過敏史;(3)患兒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2)精神意識異常且無法配合治療者;(3)先天性心臟病畸形。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口服阿司匹林,急性炎癥期30~50 mg/(kg·d),熱退、急性期癥狀消失后以小劑量3~5 mg/(kg·d),連用2~3個月至血沉、血小板恢復正常;有冠狀動脈病變者應用至其恢復正?;蚪K身用藥。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實驗組400 g/kg·d連用5日;對照組1 g/kg·d連用2日。
1.3 判定標準
由專業(yè)的醫(yī)護人員記錄患兒臨床癥狀緩解時間。隨訪6個月后利用心彩超對冠狀動脈病變情況進行監(jiān)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檢測,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x2檢驗。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
實驗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病率
實驗組患兒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川崎病是由免疫介導的變態(tài)反應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治療過程中應積極抗炎,防止冠狀動脈病變的形成。丙種免疫球蛋通過調節(jié)體內免疫力,阻斷抗原分子和核細胞之間的免疫反應,達到改善臨床癥狀的目的,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效果確切。
本組實驗研究顯示,實驗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及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丙種球蛋白1 g/kg·d連用2日療法治療川崎病及預防冠狀動脈病變臨床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丙種球蛋白1 g/kg·d連用2日治療川崎病可有效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率,提升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何國華,謝玉增.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療效比較[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6,11(44):82-83.
[2] 王雪芳,劉純義,劉文娟,等.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對川崎病患兒的療效及對冠狀動脈病變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3,19(16):81-82.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