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雪
(北京青年報,北京 100026)
在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如何將政法報道做得深入、專業(yè)、有效,樹立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該根據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政法新聞報道的形式和內容上做一些探索和嘗試。
以北京青年報主辦的政知系列微信公眾號為例,近幾年,政知系列公眾號一直重視政法新聞報道,解讀政法工作新部署、新進展,以及政法領域事件及案件,旨在讓讀者深入理解政法工作和相關政策。通過報紙、北京頭條APP、微信、微博、北青網等多平臺進行全方位報道。
北京青年報主辦的政知新媒體三個公眾號粉絲總和超過100萬,粉絲畫像為學者、公務員、律師、本科以上學歷學生,已知粉絲中有省部級以上官員。政知見主要關注時局;政知道關注時政常識和國際;政知圈則主要關注時政人物。政知系列公眾號的內容在十幾個社會新聞客戶端上均有發(fā)布,如:今日頭條、騰訊新聞、搜狐、網易、鳳凰、新浪、百度等等。僅今日頭條上的粉絲數就有310多萬,四年來累計閱讀量超過30個億。平均每日閱讀量超200萬。
政知系列公眾號對政法新聞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多次報道政法工作新部署、新進展。多篇文章在微信公眾號和各大網絡平臺傳播量大,公眾號單篇平均閱讀量5萬左右,在網絡平臺上的閱讀量達數百萬。
舉例來講,政知見2019年1月29日推送《全國掃黑辦亮相,新增兩位“新面孔”》,向讀者介紹了全國掃黑辦的重要人士調整,同時闡釋了從“打黑辦”到“掃黑辦”的區(qū)別,凸顯中央在更大范圍內,更全面、深入地掃除黑惡勢力的決心。2018年12月8日,推送《陳一新部署掃黑除惡,特別提出了這一點》,報道2018年12月6日中央政法委秘書長、全國掃黑辦主任陳一新在全國掃黑辦第四次主任會議上,研究謀劃明年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思路和舉措,部署當年掃黑辦重點工作。文章主要解讀了陳一新在會上提出的新概念——把握好“時度效”。政知見還多次發(fā)文,報道掃黑除惡的案例,宣傳中央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督導成效。
政知系列公眾號之“政知道”同樣關注政法系統(tǒng)的新聞,例如2019年1月18日推送《中央重磅發(fā)文,全國鄉(xiāng)鎮(zhèn)要多一個新崗位》,詳細解讀新印發(fā)的《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例如地方黨委應將政法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黨委考核結果作為干部綜合評價重要依據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2月26日,北京青年報社融媒體平臺“北京頭條”客戶端正式上線?!氨本╊^條”整合了《北京青年報》《北青社區(qū)報》《法制晚報》、北青網等北青系媒體資源,集中力量向融媒體進軍,力爭打造一個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平臺。政知系列公眾號的文章同時在北京頭條APP上推送,擴大新聞傳播廣度和影響力。
“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痹谛麄髡üぷ餍虏渴?、新進展時,新媒體應該敏銳抓住新聞點,堅持“內容為王”,不放松自身要求,確保內容品質,不為追求速度而放棄深度,盡量做到層層深入解讀,豐富內容表達,傳播權威聲音。緊跟政法改革的新部署新進展,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報道政法領域重大新聞。在“全民皆記者”的現實狀況中,緊握深度報道這張王牌,就可望在與以碎片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自媒體的競爭中勝出。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一些執(zhí)法中的瑕疵可能在一夜之間被無限放大,從而將政法機關卷入輿論漩渦,有的甚至影響到執(zhí)法的公正性。而政法新聞報道必須要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遵循法律程序和司法規(guī)范,特別要注意避免媒介“審判”的問題。媒體應該做出權威、客觀、全面的報道,及時正向引導輿論。
網絡雖然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能帶來輿論引導危機,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弘揚社會正氣,在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加強輿論監(jiān)督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2018年,中央政法委就曾兩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和部署政法新媒體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工作。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在發(fā)言時表示,要繼續(xù)擴大政法新媒體賬號的數量及種類,縣級以上政法單位要至少開設一個新媒體賬號,鼓勵更多政法干警注冊自媒體賬號,實現政法新媒體全覆蓋。
新媒體可以關注更多的政法新媒體、政法干警自媒體賬號,政法網紅大V,發(fā)現選題并進行采訪報道。邀請權威的政法人士解讀熱點事件,用足用好用活政法領域大政、大事、大案等引人題材和政法系統(tǒng)“網紅”名人的自帶流量。
政法隊伍是一支和平年代犧牲最多、奉獻最大的隊伍。新媒體可以采訪掃黑除惡等重大事件中的正面典型人物、英雄人物,突出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宣傳,突出維護社會穩(wěn)定宣傳。講好政法新聞故事,講好政法英雄故事,大力宣傳政法隊伍的時代楷模,弘揚社會正能量,彰顯執(zhí)法司法的公信力。同時也會挖掘一線干警平凡小事的閃光點,講好他們的感人故事,讓主流價值在網上充分擴散、在全社會廣泛傳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多讓記者到基層一線采訪,實地感受采訪對象的工作和生活。政法新聞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帶有故事性,可讀性強的案件,其中的偵破、審理以及涉及法律方面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充分體現。講故事時注意運用“網言網語”,尤其要做精做實做活做靚標題,在不搞“標題黨”的前提下,用心制作吸引讀者的標題。
以掃黑除惡為例,2019年是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接下來將是“深水區(qū)、攻堅期”。當前,有大批案件也陸續(xù)進入起訴環(huán)節(jié)。打“傘”在去年也是掃黑除惡的一大亮點,去年以來,不少“保護傘”在斗爭中應聲落馬。新媒體可以繼續(xù)關注相關案件進展,并報道案例細節(jié),會收獲相對較高的閱讀量。
與此同時,新媒體也應該對微信公眾號以及各大網絡平臺上的網友評論、輿情信息進行收集、梳理,及時通過留言回復進行引導、應對,形成良性互動。重視時效是做好網上輿論工作的重要考量指標,政法委方面做到及時確定權威口徑,對執(zhí)法司法工作的疑慮、誤解,在恰當時間給予回應,盡早主動發(fā)聲,才能完成有效的主導輿論導向。相關部門應第一時間協(xié)調配合,保證信息暢通和信息對稱,不給謠言留死角,占領網絡輿論陣地。同時注意拿捏分寸,把握火候。
伴隨著短視頻應用的興起,新聞報道與短視頻形式的結合無疑是傳統(tǒng)媒體轉型發(fā)展的一大方向。它為傳統(tǒng)媒體借力新的媒介技術,在激烈的傳媒業(yè)競爭中尋求突破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以北京青年報為例,北京青年報、北京頭條已推出了官方視頻發(fā)布平臺——青流視頻,打造發(fā)展短視頻、直播、動畫等多種視覺產品形式,從2019年1月1日正式上線以來點擊量早已超5000萬。政知新媒體也推出了短視頻類新聞產品,目前累計播放量過百萬。
媒體可以對接網民心理與需求,以網民喜愛的表達方式,將報道視頻化,發(fā)布到各大視頻平臺,吸引更多平臺的網民關注??梢詫で笈c相關部門建立合作關系,獲取豐富的視頻素材,挖掘到更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
直播也是受眾較廣的傳播方式之一,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互動性。這種實時傳播方式會使內容呈現更自然,銜接更流暢。媒體可以邀請政法網紅大V、權威人士,走進直播間,解讀政法工作,回應熱點話題,提高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報道,新媒體政法新聞報道應格外注重策劃,創(chuàng)新形式,講究報道技巧,從而為政法類新聞注入新活力,開辟新空間。尤其要緊密結合政法工作實際,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政法新聞的規(guī)律和特點,使政法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