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天飛,朱 靜,朱若曦
(滁州職業(yè)職業(yè)學院,安徽 滁州,239000)
管理溝通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程,一直被作為管理學的專業(yè)必修課程之一,近二十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這門課程,由最初的十所MBA培養(yǎng)高校擴大到普通本科、高職院校,教學對象也由最初的MBA學員推廣到非管理專業(yè)普通本專科學生。高職院校開設此課程的時間短,對其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也較少,因此,筆者對該課程在高職院校非管理類專業(yè)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做了些許嘗試和探索[1]。
高職院校的學生和本科學生相比,存在著知識面較窄、學習能力較弱、自控力較差的不足。據(jù)2018年安徽省某市屬高職院校新入學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生約76%來自農村。因為成長環(huán)境的限制,很多學生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面對未來工作環(huán)境和職場規(guī)則十分茫然,同進也缺乏學習管理溝通課應有的思想意識和認知準備。因此,對即將走向社會的學生開設管理溝通課,使學生在跨入職場前,了解和掌握職場的基本溝通規(guī)則以及交流技巧十分必要。
目前,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把管理溝通作為一門選修課來設置,課時安排一般不超過40學時,而管理溝通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并重的課程,在教學中,要把理論知識講夠,就往往耗費大量時間,且理論教學一般都采取講授型的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案例教學在該課程的教學中也是普遍應用的,但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由于教材提供的部分案例篇幅較長,情節(jié)較為復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了倦怠情緒,或是記不住案例情節(jié),在接下來的分析解決問題環(huán)節(jié)中表現(xiàn)較差,最終常常由教師代勞,課堂互動交流難以實現(xiàn)。同時,學生所學的理論由于沒有得到及時的實踐鞏固,結果就是理論也沒學會,實踐也沒學到,教學效果只能是差強人意[2]。
管理溝通課程內容可系統(tǒng)地劃分為三個模塊:理論模塊、組織模塊、個體模塊。理論模塊包括最基本的管理溝通相關概念、原理和知識結構框架;組織模塊涉及組織內外部溝通,包括組織內部的縱向、橫向溝通、群體與團隊的溝通、沖突的解決等,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熟悉企業(yè)的各種溝通活動,并能通過溝通解決企業(yè)中的實際問題以及企業(yè)在外部環(huán)境中所面臨的各種情況;個人模塊則包括演講、傾聽、面談、寫作等,旨在培養(yǎng)學生相應的個人職業(yè)素養(yǎng)。
根據(jù)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把理論模塊內容的安排盡量簡化,力求做到只學最基本的,以“夠用就行”為宗旨,引導學生在未來的實踐中提煉和驗證所學理論,并且根據(jù)需要不斷深入;第二部分組織模塊實用性強,學生進入職場就用得上,所以這一部分應作為教學重點。第三部分重在個人提升,需要勤學多練,教師可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學習管理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實踐和應用,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的講授法顯然不能達到想要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應當特別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多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刺激學生,調動其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以下三種教學方法在管理溝通教學中可嘗試運用: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動力的實踐活動?,F(xiàn)今,發(fā)達的網絡信息技術為任務驅動教學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非常適合目前學生獲取信息的習慣。在任務驅動教學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交流討論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然后總結匯報,由教師作補充和點評。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主要角色,在探尋知識的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了自學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讓學生帶著問題學,可以使學生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掌握得牢固。例如,針對高職學生中絕大多數(shù)對企業(yè)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影響接下來的本課程的學習,筆者在開學第一次布置給學生的任務是:手工繪制出一個有一定規(guī)模企業(yè)的組織架構圖,并了解各個部門的分工和職能,在下次課堂上隨機選取三到四個同學進行演示闡述,一起討論金字塔型和扁平型架構的優(yōu)缺點,使學生了解企業(yè)的運作方式和企業(yè)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為今后本課程的學習順利進行和完成打下基礎。再如在學習“演講”這一部分的時候,教師可布置學生去搜尋自己最欣賞的一段演講,然后把視頻材料在課堂上和其他同學分享,教師可發(fā)動學生評選出最佳演講視頻。分享者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說明該段演講的特色、優(yōu)點和出彩之處,教師則做出補充和點評,最后總結好的演講所應該具備的特點。這種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的辦法不但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等各方面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3]。
角色扮演教學法是學習者在假設環(huán)境中按某一角色身分進行活動以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根據(jù)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設計一個逼真的工作場景和情節(jié),比如企業(yè)、政府、社會組織的情境,學生扮演情境中相應的角色,按設定的角色,嘗試處理各種事件。
為了提高角色扮演教學效果,在角色扮演活動之前,教師要給學生“說戲”,幫助學生將自己的思維、動作乃至儀表、神態(tài)等整個身心置于角色中。角色扮演法可結合案例進行,比如在分析一位部門主管面對工作業(yè)績突出但又經常遲到的員工的案例的時候,可組織學生分別扮演部門主管和員工角色,按自己的理解自由發(fā)揮,處理問題。表演結束后,由同學先對表演進行評價,教師做最后點評,引導學生總結處理類似問題的一般性規(guī)律。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和學生的性格特點,不是所有同學都有機會參加扮演,教師可把班級學生分成三到四組,由各組選派有一定表演天賦和較好表達能力的學生上臺表演,其他同學則負責協(xié)助組織策劃、臺詞設計、小組總結說明等,其他組的同學則進行觀摩、點評,這樣可以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不但可消除沒有參與角色的同學的消極心理,而且可以使扮演者在同學的協(xié)助下更出色地完成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角色扮演教學尤其能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實際效果往往能超出預期[4]。
案例教學是以案例為基礎,圍繞一定的培訓目的,把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真實情景進行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習者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通過獨立研究和交流討論的方式來訓練學習者,以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在管理學教學中是最常用的教學法,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應用以來,迅速推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引入我國,受到醫(yī)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教師和學生的歡迎。雖然案例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在高職管理溝通的案例教學中,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本科教學甚至是MBA教學中的案例直接拿過來用,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高職教師更應當多花心思選擇案例,使之適合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筆者認為選擇適合高職生的案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案例篇幅不宜過長,情節(jié)內容不宜復雜??紤]到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注意力難以集中較長時間等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篇幅較長的案例(超過1500字)應盡量避免,可選取切合教學主題、趣味性較強、有實用性、短小精悍的案例,比如選擇職場中的常見單純矛盾作為案例,學生覺得以后可以用得上,就會積極思考參與。第二,案例的選擇要盡量多樣化。除了文字的,還可以口頭講述身邊的事例,比如筆者就曾把學校心理咨詢室建設中出現(xiàn)的小沖突和最終解決辦法和學生分享,由于事件是在身邊發(fā)生的,故事的主角是學生認識的,學生十分感興趣??梢宰鳛榘咐虒W的素材的還有短視頻、漫畫等,比如在“沖突”章節(jié)中,筆者選用萬達溝通課的短視頻《雙贏的溝通》來分析講化解沖突的辦法,效果良好。短視頻的好處就是播放中可以隨時暫停,便于教師分析講解。形式多樣的案例可以提高學生興趣,使學生有新鮮感,可集中學生注意力;第三,鼓勵所有學生參與討論。案例教學可以做到全體學生參與,教師可安排6-8個同學為一組,各組由學生自己推選一名組長進行討論的組織和協(xié)調,充分調動小組成員的積極性,每一位同學都要發(fā)言。討論結束后,各組及時把討論的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最后由教師集中點評。教師在點評時應當注意肯定學生為教學所付出的思考和努力,盡量避免直接否定學生的觀點,以防止學生的參與熱情受到打擊[5]。
管理溝通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師生間的溝通過程,而且管理溝通是一門知識面廣泛的課程,它要求教師要有相關專業(yè)知識的積淀,如管理學原理、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倫理學、心理學、應用語言學,這就對教師的個人素質、文化素養(yǎng)、言談舉止、非語言符號的運用、策劃能力和現(xiàn)在科技手段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任課教師應當加強自我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精心策劃,周密安排,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