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明
阿富汗領導人哈菲佐拉·阿明。
2019年是蘇聯(lián)開始阿富汗戰(zhàn)爭40周年。對這場戰(zhàn)爭的起源,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不久前曾稱是“因為恐怖分子將要襲擊蘇聯(lián)”。這個說法很新鮮,但找不到史料支撐。媒體常引用的是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的國務卿布熱津斯基的說法:蘇聯(lián)的動機是“打開進入印度洋的通道”。
然而,美方最新解密的資料顯示,蘇聯(lián)決策者當年真正擔心的是靠政變上臺的阿富汗領導人哈菲佐拉·阿明。當時,他已經(jīng)露出了靠攏美國的跡象。
1979年的秋天,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很不平靜。
當年9月14日,身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二號人物的阿明,用一場軍事政變推翻了自己的政治導師、親蘇派領導人塔拉基。就在政變前一個星期,塔拉基訪問莫斯科,留下一張與當時的蘇聯(lián)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熱烈擁抱的歷史照片。
50歲的阿明,曾半生追隨塔拉基。阿明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喀布爾師范學院畢業(yè)后,當過中學老師,后來赴美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成為一個思想左傾的進步學生,還當選為阿富汗留美學生聯(lián)合會主席。1965年,他因參與政治活動遭美國驅逐,回到阿富汗后加入了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成為總書記塔拉基的得力助手。他幫助塔拉基在派系斗爭中取得勝利,又在軍隊中進行秘密工作。1978年4月,人民民主黨發(fā)動政變、奪取政權,他是政變行動的總指揮。
然而,阿明與親蘇的塔拉基不同,是個民族主義者,早就不滿蘇聯(lián)對阿富汗的控制,主張在大國間走平衡路線。掌權后,他很快與美國搭上了線。
1979年10月15日,美國駐阿富汗使館代辦阿姆斯圖茲向美國國務院發(fā)出機密電報。阿姆斯圖茲說,阿明表示愿意和美方外交官會面。這明顯有改善對美關系的意圖。但阿姆斯圖茲對此事并不積極。一方面,他即將休假6星期。而且他此前也多次見過阿明,主要是禮儀性的,沒有進行過長談。有一次見面總共只有19分鐘,前4分鐘都在拍照。另一方面,他對阿明印象不好,因為阿明“正在進行一系列令人遺憾的清洗”。當時,塔拉基在家中床上被殺,并被迅速埋葬。阿明下達了處決令。阿姆斯圖茲說這種殘酷斗爭是“一群蝎子在互相撕咬”。他還說,阿明對“羞辱和報復美國”有一種“半精神病式的狂熱”。
1979年10月27日,接替阿姆斯圖茲的臨時代辦布拉德與阿明見了面。當天,布拉德就向美國國務院發(fā)回電報,稱這次會面進行了40分鐘,阿明的英語很好,讓人印象深刻。他認為,阿明是真的希望改善阿美關系,并推測了幾個原因:阿明想減少對蘇聯(lián)的依賴,他需要經(jīng)濟援助,或者他想在巴基斯坦、伊朗、沙特、蘇聯(lián)各方勢力間制造混亂。
克格勃負責人安德羅波夫。
蘇聯(lián)領導人勃列日涅夫。
布拉德與阿明的會面,引起了莫斯科的高度警覺。
1979年1月,伊朗發(fā)生了伊斯蘭革命,親美的伊朗國王巴列維被推翻。這一變局令美國喪失了一處中東戰(zhàn)略要地。蘇聯(lián)認為,美國人會想方設法擴大在阿富汗的影響,以便重建原本設在伊朗的蘇聯(lián)導彈秘密監(jiān)控站。
當年3月,阿明迫使塔拉基將部長會議主席(總理)一職讓給自己,架空了塔拉基。當時,蘇共中央政治局就研究過是否要出兵干涉,經(jīng)過深入討論,否定了出兵。但到當年底,決策主要由以克格勃負責人安德羅波夫為首的一小批官員做出。尤其是安德羅波夫,越來越傾向于干涉。他在1979年10月29日向蘇共中央做的報告中稱,要采取一切行動來防止阿富汗出現(xiàn)“反革命的勝利”,避免發(fā)生阿明倒向西方的局面。而決策層中認為“出兵阿富汗很愚蠢”的一些官員,被排除出了關鍵的會議。從10月到12月,克格勃在喀布爾的高級官員只有鮑里斯·伊萬諾夫將軍一人沒有被撤換,因為他是唯一主張干涉的。
12月初,安德羅波夫手寫了一份備忘錄交給當時已經(jīng)年老體衰的勃列日涅夫,其中說:“我們已經(jīng)得到情報,阿明在搞秘密活動,可能會在政治上倒向西方。他一直在和美國臨時代辦接觸,而且此事對我們保密。”時任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支持安德羅波夫的干涉立場,并堅持要派出7.5萬軍隊,而不是僅靠部署在喀布爾的蘇軍特種部隊。
12月8日,安德羅波夫、烏斯季諾夫和時任外長葛羅米柯一起說服了勃列日涅夫,做出了出兵的決定。根據(jù)葛羅米柯的回憶,讓勃列日涅夫改變立場的轉折點是塔拉基被害,因為塔拉基與勃列日涅夫的感情很好。根據(jù)蘇聯(lián)前駐美大使多布雷寧的回憶,當時安德羅波夫、烏斯季諾夫在談到失去阿富汗的危險時,提到了蘇聯(lián)南部邊境的安全問題,以及美國有可能在阿富汗部署短程導彈瞄準哈薩克斯坦、西伯利亞等地的戰(zhàn)略目標,并說美國中央情報局可能在蘇聯(lián)南部的加盟共和國加強活動,而巴基斯坦可能會侵吞阿富汗的部分領土。
參加“333風暴行動”的蘇軍官兵。
阿明在喀布爾的住所塔日別克宮(攝于1979年12月27日)。
12月12日,由安德羅波夫、烏斯季諾夫和葛羅米柯組成的核心小組完成了“關于A情況的備忘錄”。這份高度保密的備忘錄由未來的蘇共總書記契爾年科手寫,即便克里姆林宮打字員也無法看到。經(jīng)過勃列日涅夫同意后,文件送交政治局委員簽名。這次沒有辯論,大家只是簽名。時任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沒有簽字——當時他生病住院了。不過,他一直是反對干預的。
12月26日,最后一位政治局委員簽署了這份文件。阿明的命運被決定了。
12月27日,蘇軍“333風暴行動”開始了。參加此次行動的有24名蘇軍阿爾法特種部隊軍人,30名克格勃特工,還有345近衛(wèi)空降團的87名士兵和蘇軍“穆斯林營”的520名軍人。這個營的士兵全部來自蘇聯(lián)南部加盟共和國,外表上看與阿富汗當?shù)厝艘粯?,原本是應阿富汗領導人要求在蘇聯(lián)組建并派去保護其住所的。阿爾法部隊負責對付阿明,克格勃負責搜集阿明與美國人合作的證據(jù)。這兩支精銳隊伍都混雜在“穆斯林營”中,努力讓外界認為行動是阿富汗軍人主導的。
蘇軍開始攻擊阿明住所塔日別克宮時,阿明還以為是其他敵對勢力,并且仍相信蘇聯(lián)人站在他一邊,還告訴他的副官:“蘇軍將幫助我們。”副官說,正是蘇軍在襲擊他們。阿明最初說,這是謊言。他嘗試聯(lián)系總參謀長,但沒有成功。這時候他才說:“我猜,這都是真的?!?/p>
關于阿明的死亡細節(jié),一直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他是在住所被活捉的,被捕時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痛苦地抽搐。當年喀布爾廣播電臺正式宣布阿明的死亡原因是:“阿明因對國家犯下的罪行而在革命審判中被判死刑,判決已經(jīng)執(zhí)行?!?/p>
當年流傳的另一種說法是,阿明是被此前遭他罷免的宣傳部長古拉布佐殺死的。古拉布佐與兩位前部長一同參加了襲擊行動,以向外界表明這是阿富汗人主導的行動。阿明的一些支持者也被逮捕,經(jīng)簡短的“審判”后當場遭處決。阿明的兒子受傷后死去,一個女兒也受了傷但幸免于難。還有約100名阿富汗人(包括阿明的私人保鏢和衛(wèi)隊成員)在戰(zhàn)斗中喪生。守衛(wèi)阿明住所的150名正規(guī)部隊士兵意識到攻擊者是蘇軍時,就投降了。
蘇聯(lián)方面也有損失。幾乎所有參戰(zhàn)的克格勃人員都受了傷。包括克格勃指揮官博亞納羅夫上校在內的5名克格勃特工、6名“穆斯林營”士兵和9名傘兵被殺。正在為阿明治病的蘇聯(lián)軍醫(yī)庫茲涅琴科夫上校被誤殺,事后被追授紅旗勛章。
阿明死后,卡爾邁勒接替了他的職位。蘇聯(lián)在阿富汗這個泥潭里足足陷了近10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耗盡了蘇聯(lián)的國力,某種意義上也助推了蘇聯(lián)的解體。
英國前駐蘇聯(lián)大使布雷思韋特在其關于蘇聯(lián)侵阿戰(zhàn)爭的著作中稱,蘇聯(lián)當時也許是做出了一個“無法避免的決策”來防止其南方鄰國情況的惡化。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防衛(wèi)性”的決策,導致的嚴重后果卻是安德羅波夫未曾想到的。
哈菲佐拉·阿明 1929年生,阿富汗普什圖族人,曾留學美國,回國后追隨阿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1978年參加政變奪取政權。1979年9月推翻塔拉基掌權。同年12月,阿明政權遭蘇軍推翻,本人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