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宇,劉忠慧,王楊,閔帆,牟聃
?
國際學生計算機類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方宇1,劉忠慧1,王楊1,閔帆1,牟聃2
(1.西南石油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四川成都,610500) (2.西南石油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四川成都, 610500)
本文論述了西南石油大學對來華學歷國際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對計算機類課程建設和實踐提出了新需求,對教學進行了創(chuàng)新設計與改革。本文從國際學生必修課程《計算機基礎》出發(fā),探討了適合國際學生的計算機類課程教學新思維,通過改革和實施,為國際學生搭建了計算機課程學習的框架,形成了一套具有國際視角和專業(yè)特色的教學模式,為國際學生后續(xù)的學習“鋪好路,打好樁”,從而能較好地促進高校國際學生教育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國際學生; 慕課; Seminar; 計算機基礎
近年來,隨著打造“留學中國”品牌目標的提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開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截止2018年6月,來華國際學生人數(shù)達到50萬人(其中約25萬人為學歷生),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qū),就讀于全國935所高等院校[1,2]。來華國際學生生源結構日趨優(yōu)化、學歷生比例不斷走高。然而,面對如此大規(guī)模的來華國際學生規(guī)模,如何幫助國際學生迅速適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課程體系已成為高校國際化建設的重要任務[3,4,5]。由于國際學生生活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接受的基礎教育存在較大差異,如何讓國際學生更快適應大學環(huán)境、了解大學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批判思維,提高學習積極性,這是高等院校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國高校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6]。
西南石油大學(以下簡稱我校)自2014年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以來,學歷國際學生從十幾人迅速上升至370多人,主要來源國是南亞、非洲、西亞、俄羅斯和東南亞等國家。計算機基礎類課程(包括:計算機基礎和Visual Basic程序設計)開始于2015年,授課對象為全校所有專業(yè)的學歷國際學生,通過近三年的教學模式調整和實踐,發(fā)現(xiàn)了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適應性地改革了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國際學生大規(guī)模迅速地進入我國高等院校學習專業(yè)課程,迫使我們“逆推”歐美國家高等教育的思維和方式,然而在這種本土化模仿和時間壓迫的背景下,來華國際學生培養(yǎng)遇到了很多普遍而共性的問題。
我校國際學生來源國主要為孟加拉、埃塞俄比亞、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等國,英語往往是他們的第二語言或者第三語言。在他們接受英語基礎教育階段,由于文化和地方差異的存在,導致他們的英語中普遍有方言和濃重的口音,個別學生英語基礎相當薄弱,對于教師授課存在一定的問題。
與此同時,由于高校教師受英語教育環(huán)境的不同、出國經歷的不同,授課教師的英語能力也不盡相同。很多課程存在一種現(xiàn)象:教師很努力在講英語,學生很努力在聽英語,但仍然聽不懂。國際學生對此頗有怨言。相對來說,理工科出生的教師口語水平低于人文社科出生的教師,新入職的年輕教師英文水平好于老教師。由此,學生和教師英語能力參差不齊,教學和溝通就存在一定的問題。
根據授課經歷以及通過與學生大量的溝通,我們發(fā)現(xiàn)來自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普遍計算機能力略低于我國普通本科生水平,經濟次發(fā)達地區(qū)的生源僅僅使用過計算機或偶爾使用計算機,還有部分國際學生甚至沒有見過計算機,對于計算機的感性認識是空白。國際學生計算機基礎水平差異如此之大,如采用我國本科生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則無法提高和改進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往往導致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感覺所學內容不夠,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無法跟上教學進度,進而放棄計算機課程的學習。
不同于數(shù)學、物理、中文等課程,計算機基礎類課程作為高校必修課程之一,因計算機相關技術更新快、內容增加多、課程需要承載的知識點與日俱增,對其應用性和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求極高。而計算機基礎類課程又是其他專業(yè)課程學習和實踐的重要基礎和工具,如果沒有很好地打下基礎,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也必然受阻。同時,如果完全照搬我國本科生“滿堂灌”的計算機教學模式,學生接受度極低,特別是對于計算機理論部分的抽象知識無法理解,感覺枯燥乏味,無法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習驅動力不足。而實踐操作部分又要求學生能夠迅速熟練地掌握計算機操作,國際學生面對計算機理論和實踐的兩難,很大一部分人出現(xiàn)了畏難情緒,感覺無從學起。
對于計算機類課程,應試教學已經被詬病多年,然而很多情況下我們仍然沿用了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國際學生對于我國這種考核方式呈現(xiàn)出集體排斥的現(xiàn)象。如何效仿國外考核評價方式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降低期末考試的分值比例,把大部分考核內容分解到學習過程中,或以論文和小作業(yè)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考核,讓學生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在啟發(fā)式、探討式的環(huán)境下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針對國際學生計算機類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做了以下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實踐:
根據計算機類課程目標設定Seminar主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通過MOOC (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 + Seminar研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國際學生“量身打造”授課內容和方式。教學方式和內容的改革圍繞四個方面展開:
2.1.1 Seminar主題設計
以計算機科學相關的各個方面展開的主題(以MOOC學習為載體),以2018級國際學生“計算機基礎”Seminar主題設定為例,如表1所示:
表1. 2018級國際學生“計算機基礎”MOOC在線學習和線下討論方案
序號線上學習在線視頻時長(學時)線下討論學時 1計算機與信息社會2統(tǒng)一組織學生在機房,提出MOOC學習要求,學習使用MOOC平臺2 2信息的表示2 3計算機系統(tǒng)2線下主題討論(一)2 4算法與程序設計4線下主題討論(二)2 5信息管理與數(shù)據庫2線下主題討論(三)4 6計算機網絡2線下主題討論(四)2 7信息安全2線下主題討論(五)4 合計 16 16
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國際學生對“計算機基礎”主題設定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惑。不同于國內的大一新生,國際學生普遍自我意識較強,不乏個別國際學生已有工作經歷,因此,充分考慮國際學生個體差異和知識需求,擬以兩種方式設定Seminar主題:1. 與知識點結合,從多個視角(硬件、軟件、社會價值、道德倫理等方面)設計討論方案;2. 針對一個實際的問題,讓學生利用所學,設計方案,并進行可行性、高效性等方面的討論。
2.1.2 Seminar的組織與實施
以學生翻轉課堂、“自主教學”為主線,任課教師引導和組織課堂為輔線,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到學生剛進入中國高校,對我國高校培養(yǎng)方式和計劃缺乏了解,因此需要對課程進行必要的國際化建設,除了課程相關的英文資料準備和全英文授課外,課程組采用(https://study.swpu.edu.cn/)平臺公布所開設課程的相關信息,包括教學內容、教學大綱、教師信息、上課時間、教學計劃、教學手段、學習要求、考核方式以及聯(lián)系方式。
在“計算機基礎”MOOC學習方案中,雖然只是將Seminar放在線下由教師引導進行,但是如果缺乏學生在線上的學習,查找資料,以及一些必要的線上討論,其線下討論的效果不容樂觀。傳統(tǒng)的Seminar是線下活動,同時在國內高校也較少在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中實施。結合MOOC學習特點,我們將Seminar活動從線上延伸到線下,通過網站討論版塊,在線小組討論,線下教師引導討論,完整的貫穿了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以確保了MOOC學習的效果。考慮“需求驅動”能動力,線上的Seminar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開視頻學習在線上拋出問題,對問題進行簡單地分析和適度的討論,學生線下搜集信息,整理自己的觀點和支撐內容,提出解決思路。在課堂上由教師主持課程,部分學生對解決思路進行闡述,其他學生參與討論和發(fā)言,教師在討論過程中掌控發(fā)言內容的邊界和討論的范圍,確保討論的深度,在下課前10分鐘對討論進行總結。
2.1.3 Seminar考核內容和方法
在MOOC模式中,Seminar的作用是檢驗學生在線學習情況,知識運用情況的最佳方案。其考核比重在課程中比例較大,其考核內容和方式的合理性尤為重要,結合Seminar組織方法和實施內容。
考核內容包括:以小論文的形式對兩個或三個研討主題進行總結,要求論文從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解決方案到數(shù)據收集、分析、解釋等進行闡述,并要求能讓一個無專業(yè)知識的人或專業(yè)知識很弱的人能夠從論文中清楚的知道論文所講述的內容。
考核方式包括:學生的線上參與度以及線下討論的效果。學生的線上參與度由討論版塊的發(fā)言情況和線上小組討論的次數(shù)決定。線下討論的效果,可以由教師和其他學生組聯(lián)合評定。
2.1.4 Seminar組織和實施的效果評估
針對學生對課程滿意度設計調查問卷,并在進行線上問卷調查信息收集和整理,對課程進行效果評估,同時要求學生對教師教學組織、語言表達等多方面進行評估,從而幫助教師提升國際化視野,增強教師的跨文化意識,以適應新的國際學生教育形勢對教師提出的要求[7,8]。
要求具有國外留學、訪學經歷且口語表達較好的教師參與課程實施。由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采用了線上學習和線下討論和操作的教學模式,作為一門利用新型教學方法實施的課程,為了將新的理念傳輸給教師,讓教師能有效的引導和組織Seminar的開展,我們進行了多次的教學研討和場景模擬,以確保課程的順利實施。
此外,我們組織了多次教師和國際學生座談,傾聽學生的聲音,對學生的教學反饋進行了整理和總結,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和方式。
通過課程的改革和實施,國際學生在計算機類基礎課程的課堂表現(xiàn)、課堂討論以及演講能力等學習過程方面均得到了大幅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也在分組討論和論文匯報時得到了訓練??偟谜f來,國際學生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參與度得到了極大調動(如圖1、2所示),學生計算機能力得到了較好提高(如圖3所示),課堂氣氛活躍度高。
圖 1 2018年秋季學期《計算機基礎》課程國際學生簽到率
圖 2 2018年秋季學期12月份《計算機基礎》線上流量
圖 3 2018年秋季學期《計算機基礎》學生綜合成績分布
隨著“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進一步展開,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留學目的國,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從單一的漢語學習變成了學歷教育[9,10],為提高學歷國際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團隊對教學方法和課程建設進行了改革和實踐。強化了教學過程管理,改變了考核方式,提高了國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采用MOOC+Seminar“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消除了學生計算機能力差異化,滿足了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基本述求和培養(yǎng)目標。與此同時,任課教師也在課程的改革和實施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實踐能力和英文水平,對計算機基礎類基礎課程教學設計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管理都有了新思維、新手段。如何更好地實施計算機教育教學,切實提高國際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仍然是我們迫切需要求解的問題[11]。
[1] 杜瑋. 中國教育的世界舞臺——慶祝改革開放40年系列述評·對外開放篇[N]. 中國教育報, 2018-12-12(1).
[2] 陳麗, 伊莉曼·艾孜買提.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教育近10年發(fā)展變化與策略研究[J]. 比較教育研究, 2016, 38(10):27-36.
[3] 鄭剛, 馬樂. “一帶一路”戰(zhàn)略與來華國際學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數(shù)據分析[J]. 教育與經濟, 2016(4):77-82.
[4] 羅振, 潘琢金, 毛艷娥等. 來華留學生全英文單片機課程的建設與改革[J]. 計算機教育, 2018(2):59-62.
[5] 胡瑞, 余賽程.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教育結構評價與發(fā)展策略[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8, 20(5):68-73.
[6] 周偉, 陳柳. 來華留學生計算機類課程教學實踐研究—以軟件工程課程為例[J]. 軟件導刊·教育技術, 2016, 15(7):15-16.
[7] 李昭, 王雪竹, 臧兆祥. 來華留學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5(18). 10-10.
[8] 李波, 王劍, 于克倩. 留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實驗教學方法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學為例[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 2010, 20(11):148-150
[9] 施慧彬. 來華留學生計算機組成原理課教學方法初探與思考[J]. 大學教育, 2016(4):114- 115.
[10] 教巍巍. 留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 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8(3):117-119.
[11] 欒鳳池, 孫偉. “一帶一路”國家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意義、問題及對策[J].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 44(1):7-17.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omputer-related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ang Yu1, Liu Zhong-Hui1,Wang Yang1, Min Fan1, Mou Dan2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2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t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uter courses, and carries out innovative design and reform of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mpulsory course "Computer Bas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w thinking of computer cours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rough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it has built a framework of computer cours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orming a set of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majoring features. The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mode is to “pave the way and lay a good pile”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OOC; seminar; computer basics
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9.03.001
TP3-4
A
1672-9129(2019)03-0001-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04114),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16ZA0060),西南石油大學2018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校級項目資助。
閔帆,E-mail-minfanph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