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 解繼紅
摘要:基于“整體—部分—整體”的認識論,按照“Top-Down-Top”組織架構將機械制圖、機械測繪、三維建模進行知識融合對機械制圖Ⅱ進行教學改革,形成“項目式”課程。根據新的教學內容組織進行了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的修訂,借助一體化的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資源,采用多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實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了學生的繪圖技能,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意識。
關鍵詞:機械制圖Ⅱ;機械測繪;三維建模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9-0132-03
整體是構成事物的諸要素的有機統(tǒng)一,部分是整體中的某個或某些要素。整體與部分是標志客觀事物的可分性和統(tǒng)一性的一對哲學范疇。整體和部分的范疇有重要的認識論意義。整體與部分在認識過程中,人們總是先對整體有大致的了解,繼而分析研究其部分,并在這個基礎上綜合地、具體地認識整體。揭示事物的各要素是了解整體的基礎,而有了整體性的知識又可以進一步認識其部分。在機械制圖教學中,裝配體即整體,零件即部分,根據認識論,先要對裝配體有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研究分析零件,最后再綜合地、具體地認識裝配體,這樣從裝配體到零件再到裝配體的學習過程即“Top-Down-Top”。
目前,機械制圖的教學內容一般由畫法幾何和機械制圖兩部分組成,后續(xù)有制圖測繪、計算機二維繪圖、三維建模等課程。筆者所在高校機械類專業(yè)機械制圖按照教學計劃分在三學期進行,第一學期機械制圖Ⅰ主要是畫法幾何部分,內容包括制圖基本知識,點、線、面的投影,基本體的投影和組合體投影;第二學期機械制圖Ⅱ主要是機械制圖部分,內容包括機件的圖樣畫法,零件圖,標準件和常用件,裝配圖;第三學期是制圖測繪。本文僅探討對機械制圖Ⅱ進行“Top-Down-Top”教學改革。
一、“Top-Down-Top”機械制圖Ⅱ教學改革理念
機械制圖是機械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后續(xù)的專業(yè)核心課程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等課程的先修課程,該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后續(xù)課程的進行。目前,機械制圖Ⅱ的教學計劃中機件的圖樣畫法、零件圖、標準件和常用件都屬于零件也就是部分,最后是裝配圖也就是整體,即“Down-Top”的內容組織方式,這樣先部分再整體的教學過程是符合人的認識過程的。
1.“Top-Down-Top”教學內容的組織架構。“Top-Down-Top”組織架構即按照“裝配體—零件—裝配體”進行內容組織,如圖1所示。首先通過對裝配體進行拆裝進行工作原理分析,并按照普通零件、常用件、標準件進行零件的分類,通過該部分的學習對裝配體和零件都形成了一個總體的認識,特別是對各類零件的用途為后續(xù)內容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第二部分主要是對普通零件、標準件和常用件進行內容組織,將普通零件、常用件和機件的圖樣畫法進行結合。第三部分在裝配體拆裝和零件圖的基礎上進行裝配圖的講解。
2.機械制圖、測繪課程與三維構形融合構建“項目”式課程。根據教學內容“Top-Down-Top”的組織,將機械制圖與測繪課程內容進行整合。“Top”層由齒輪油泵、千斤頂、一級減速器、球閥等一般測繪裝配體組成,每個裝配體為一個總體項目?!癉own”層對裝配體進行項目分解,零件分為普通零件、常用件、標準件,對普通零件按照軸套類零件、輪盤類零件、叉架類零件、箱體類零件進行分類,歸類分析其三維構形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零件圖樣畫法及尺寸標注等內容的講解,將三維構形與表達方案融合,可以把握“三維—二維”轉換的本質。在“Down”的基礎上對裝配體重新回裝,完成“Top”層項目的相應裝配圖。
表1以一級減速器為例進行項目式課程設計。其余千斤頂、齒輪油泵、球閥項目以此為例,拓展教學內容。例如可以將齒輪油泵、一級減速器中的齒輪軸歸為一個類型,總結其功用及結構特點,包括設計結構和工藝結構,然后進行相應知識點的講解及相應任務的完成。
二、“Top-Down-Top”教學改革實施
1.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的制定。在現(xiàn)有的教材中,機械制圖、制圖測繪、三維建模是獨立的三個內容,也有機械制圖與CAD結合,或機械制圖與機械測繪結合的教材,但是CAD與機械測繪在教材中仍是獨立于制圖內容的,沒有真正實現(xiàn)內容的融合。因此,首先要將三部分內容的知識點進行提煉融合,編寫新的教材,制定全新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
2.教學環(huán)境與資源一體化?!癟op-Down-Top”教學改革要求將課堂教學、制圖測繪室、CAD/CAM實驗室多元化教學環(huán)境一體化,按照實際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資源上,突破傳統(tǒng)的單純機械制圖課本、習題冊資源,將測繪實物模型、三維模型納入,實現(xiàn)實物模型—數字化模型—工程圖資源一體化,并借助現(xiàn)代媒體技術開發(fā)豐富的教學視頻及在線資源。
3.師資水平的提高?!癟op-Down-Top”項目式課程的構建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進行傳統(tǒng)機械制圖知識點、制圖測繪和三維構形進行融合,教師就要對知識點進行提煉融合,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寬厚的知識基礎,不僅具有制圖理論,而且具有零件設計及工藝制造知識。另外,教師要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能在課堂內隨時采用草圖繪制、計算機建模等多種技能進行教學。
4.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課內融合項目進行知識傳授,借助實物拆裝進行功能展示,視頻進行加工演示,結合CAD軟件進行構形分析和建模,采用討論法與演示法結合進行課堂教學。課外以項目進行分組分工合作,按照項目的進行完成特定任務,課外任務的完成強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5.考核體系綜合化。項目式課程設計將項目分解成小項目,并對應一定的任務,這就要求考核體系不能僅局限于最終的考試成績,而是將過程考核與最終考核進行綜合。過程考核主要是對任務完成的考核,包括裝配體示意圖、零件模型、零件工程圖、裝配體模型和裝配體工程圖。綜合化考核體系中該部分任務性考核占40%,平時成績占20%,考試成績占40%。
三、教學實踐效果
該教學改革僅在自動化專業(yè)進行了試點班的教學嘗試,并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教學成果。(1)“Top-Do-
wn-Top”教學內容的組織符合學生的認識思維,使得理論知識不再枯燥。例如在學習了一級減速器拆裝后,在學習軸類零件時,學生明白軸類零件的主要功用是承載傳動件——齒輪,為了進行裝配,會加工有鍵槽,這樣的學習過程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達到學有所用的效果,這使得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更為扎實。(2)機械制圖、測繪課程與三維建模的融合促進了知識的理解。例如齒輪參數的學習可以指導齒輪三維模型的生成,反之三維模型的生成驗證了參數的計算。這種融合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尺規(guī)作圖和計算機繪圖技能。(3)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在課堂中討論解決問題,參與度的提高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4)考核體系的綜合化。讓學生更注重過程任務的完成,減少了制圖測繪突擊完成的現(xiàn)象,更多地增加了思考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意識。
四、結論
“Top-Down-Top”機械制圖Ⅱ教學改革符合人們的認識過程,將機械制圖、機械測繪、三維建模相融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下一步我們將繼續(xù)推行教學實踐,形成完善的“Top-Down-Top”機械制圖Ⅱ教學新體系。
參考文獻:
[1]金鑫.工程制圖與CAD及制圖測繪的一體化教學實踐[J].機械研究與應用,2015,28(1):164-170.
[2]許萍.對機械制圖與CAD和測繪課程整合教學的思考[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11(4):40-41.
[3]楊薇,張京英,張輝,佟獻英.機械制圖三結合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J].圖學學報,2014,35(1):127-130.
[4]郭磊,劉文偉.工程制圖理實一體化教學研究[J].山東工業(yè)技術,2017,19(273).
[5]張瑞華,楚焱芳.“任務·項目”模式在《機械制圖》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南通職業(yè)大學學報,2010,24(1):55-57.
[6]張伶俐,陳勇棠.基于能力本位的《機械制圖與測繪》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J].裝備制造技術,2013,(6):2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