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軍偉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古詩之美;音樂美;結(jié)構(gòu)美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01—0098—01
古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是一份寶貴、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它凝煉含蓄的語言,深遂的意境,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它不僅是一種語言的藝術(shù),而且是一種包容了音樂、繪畫等在內(nèi)的綜合藝術(shù),有著巨大的美學價值。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古詩之美,從中獲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呢?
一、反復吟誦,品味古詩之語言美
古詩語言精辟含蓄、跳躍靈動,意趣無窮,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1.音樂美。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它的音樂美。古詩誦讀起來瑯瑯上口,極富音樂感。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中一、二、四句末的曉鳥少押韻,且句內(nèi)平仄交錯,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2.結(jié)構(gòu)美。我國古代詩歌講究對仗。每首詩像一個個方陣,結(jié)構(gòu)勻稱,句子整齊,顯示出語言的對稱美和均衡美。如,李賀的《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古詩的語言就顯示出一種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的節(jié)奏美。3.風格美。古詩的語言美,也體現(xiàn)在語言風格的多樣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詩人,體現(xiàn)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李白詩風豪放灑脫,杜甫則濃郁深遂,白居易詩歌通俗易懂,而陶淵明的詩歌則質(zhì)樸清淡。4.精確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煉美。每首古詩的字數(shù)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煉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nèi)容。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其中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游動的景象表現(xiàn)出來了。一個掛字,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時的形象。誰能將瀑布掛起來呢?這掛字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工偉力的贊頌。落字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
二、啟發(fā)想象,感受古詩之畫面美
在中外藝術(shù)史上,許多人把詩與畫相提并論。我國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后人在談到詩與畫的共同點時,常以蘇軾評論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作為依據(jù)。怎樣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讓他們感受到古詩中的畫面美呢?首先,可通過直觀手段再現(xiàn)畫面。直觀手段包括教學掛圖、教師的簡筆畫,也可輔以幻燈、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這樣,學生對詩中的畫面就有了深刻的感受。其次,教師生動的語言描述。如果教師能用貼切、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地描述出古詩的畫面,學生就能從中想象,感受到詩的畫面美。再次,教師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體驗,使他們腦子里呈現(xiàn)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感受到詩中的畫面美。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運用眼、耳、鼻、口等多種感官去感受,學生就能感受到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
三、入情入境,領悟古詩之意境美
意境是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繪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眹覛埰?,在詩人眼中,連盛開的花兒也會落淚,鳥兒的鳴囀也令詩人心悸??梢姂?zhàn)爭之亂給詩人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構(gòu)成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獨特的意境美。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四、鑒賞理趣,探求古詩之哲理美
語文教材所選編的古詩,既充滿著詩情畫意,又閃耀著哲理的光輝。如,李紳的《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彼粌H抒發(fā)了詩人對不勞而獲者無限的憤慨,同情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而且雄辯地道出了一個真理:人類社會的物質(zhì)財富,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的。教師在教這首詩時,既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詩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shù)殿堂,去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理解古詩的哲理美,充分挖掘古詩這一藝術(shù)寶庫所蘊含的豐富內(nèi)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zhì),提升古詩素養(yǎng)。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