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美葉
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最初始于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然后于2006 年正式提出關于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文件,在文件中不僅對農村經濟改革提出了進一步的措施和部署,為未來農村經濟體制的完善點明了方向。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是國家對農村經濟的一項重大改革創(chuàng)新,據有關機構統(tǒng)計,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總共涉及到農村的近2.6 萬億非資源性資產,總共包括了近70 億畝集體土地。根據農業(yè)農村部的相關數據表明,截止到2014 年底,全國已經有超過3 萬個村和8 萬個組完成了這項改革。為了持續(xù)推進改革的進程,國家還在全國各個地區(qū)設立國家級農村經濟改革實驗區(qū),為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對我國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安排了新的部署。按照預先設定好的目標,在2021 年前完成好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攻堅任務,重要意義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從宏觀角度來講,在目前新形勢、新環(huán)境下做好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對我國的農村經濟發(fā)展和轉型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和意義。首先是推動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對于實現我國城鄉(xiāng)要素平等交換有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只有對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進行架構性的調整和優(yōu)化,才能夠對我國農村集體產權的歸屬、產權的權能進行明確的界定,才能夠加快促進農村集體產權流動和組合,真正成為實現我國城鄉(xiāng)要素平等交換的基礎。其次,推動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有助于完善我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建立使農村經濟逐漸轉變?yōu)榉鲜袌鼋洕?guī)律的良性運轉機制,從根本上提高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效率和水平,充分發(fā)揮集體經濟制度的帶動力和影響力。同時,推動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還有利于農民增加收入,通過對集體資產產權的重新認定和劃分,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收益分配落實到每家每戶手中,切實保障農民的財產收入。除此以外,推動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還有利于鞏固黨在農村執(zhí)政的基礎保障。通過對制度改革,使農民真正成為集體資產的主人,能夠行使其民主管理決策和監(jiān)督的權利,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穩(wěn)定。
從微觀角度來講,推動和深化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對于農民來說有著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作用。通過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不僅保證了農民對其耕地林地基本承包經營權,還通過改革賦予了其更多的集體收益分配權等財產權利,有效增加了農民在集體資產中的收益分配份額。同時,推動和深化農村資產產權制度改革,還能夠有效促進農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有效強化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和服務職能。
1.因政策變遷而造成差距巨大。因為之前城鄉(xiāng)體制戶籍改革的因素,在這些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中仍屬于農村戶口的群體和農轉非群體之間存在較大的利益差距。除此以外,農村大學生群體上學和就業(yè)的戶籍變化使得這部分人群未被納入到改革量化款政策享受人群中,這些因政策變遷導致的利益差距巨大。
2.因政策模糊而造成理解差異。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性文件雖然對農村集體資產量化對象的審核條件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但是在對農村勞動關系的界定以及改革政策享受人群是否需要享受和承擔農村集體資產的權利和義務未明確規(guī)定,使得各地方在執(zhí)行改革政策時其政策量化款享受人群和補償線的劃分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導致不同地方矛盾的發(fā)生。
3.因認識偏差而形成思想誤區(qū)。因為傳統(tǒng)政策的執(zhí)行原因,導致很多地區(qū)的農民對農村集體資產的產權歸屬認識模糊。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認為農村的集體資產屬于土地承包人的。很多農民認為自土地解放后本屬于自己的土地或者承包地被地方征用是農村集體資產不斷發(fā)展和壯大的主要原因,從而模糊了農村集體資產歸屬權和使用權之間的區(qū)別;第二,認為農村集體資產的產權分配與戶籍無關,認為自己是農村集體資產的所有人,在進行農轉非后并未帶出或轉讓農村集體資產,因此在目前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改革中仍然擁有集體資產。
4.因法制落后使改革無法深入。目前國家雖然在穩(wěn)步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進程,但是仍然缺乏相應法律法規(guī)的建設。尤其是農村經濟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并沒有相關法規(guī)進行明確確定,使得其無法在工商部門進行登記,各個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東的基本權益也無法得到法律保障。除此以外,農村股東經濟合作社往往還要承擔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和農村公益事業(yè)建設的職能,而其收入一般較低,自然無法進行股東的分紅或者分紅很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
1.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清理和核算工作。要想順利完成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必須要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清理和核算工作。首先要對農村集體產權歸屬進行劃分,以此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其次,要對農村集體資產的賬目和物資進行核實和梳理,做到核查對象、內容、進度向村民和上級組織公開。在對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清理和核算工作完成后,還需要進行農村集體資產產權登記,并進行妥善地保管和留存。
2.落實農村集體資產所屬權問題。落實農村集體資產所屬權其實就是對不同層級的集體資產產權歸屬問題進行妥善處理,這需要集體組織成員對所屬集體的資產所屬權進行歸分,并依據相關規(guī)定代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行使相應的權利。除此以外,還要注意對國土資源、農村集體土地資源的邊界劃分和產權歸屬等問題進行妥善處理。
3.明確界定農村集體經濟成員身份。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所針對的人群和受惠的人群為廣大農民群體,因此在進行相應制度改革時,必須緊緊圍繞農民群體展開,充分發(fā)揮農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尊重農民自身的意愿的同時,兼顧弱勢群體的利益保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必須要確定起組織成員,并將集體產權量化到各家各戶,建立好科學完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備案系統(tǒng),以此保障農民群眾的權益。
4.賦予農村經濟組織市場合法地位和權益。國家和有關部門必須要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其在市場中的合法地位和相應權益。有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其對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和農村公益性建設的作用,更好地為農民群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