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法律術語,盡管有的只有一字之差,但卻分屬不同的法律范疇,在適用范圍上有明確法律規(guī)定,必須嚴格區(qū)別,不能混為一談。
一、行政拘留、刑事扣留和拘役
行政拘留是治安管理的一種處罰方式,實質上是一種行政制裁,其目的是懲罰和教育有一般違法行為的人,依法由公安機關決定并執(zhí)行,適用于有一般違法行為的人,最長期限是20日。
刑事拘留是刑事訴訟中的保障性措施,是一種訴訟行為,目的是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本身不具懲罰性,依法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決定,并由公安機關執(zhí)行,適用于刑事案件中涉嫌犯罪的現(xiàn)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
拘役不屬于行政處罰,而屬于刑事處罰,是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一種量刑方式。拘役是短期剝奪犯罪人自由,就近實行勞動的刑罰方法。拘役由公安機關在就近的拘役所、看守所或者其他監(jiān)管場所執(zhí)行。在執(zhí)行期間,受刑人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兩天,參加勞動的,可以酌量發(fā)給報酬。拘役的期限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shù)罪并罰時不得超過1年。
二、違法行為和犯罪
違法行為是指出于過錯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危害社會的行為。根據(jù)違反法律的類別,違法行為分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相對較輕微,稱為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是違法行為中最嚴重的一種,就是我們常說的犯罪。無論是一般違法行為還是犯罪,都要承擔法律責任。
犯罪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觸犯了刑法,應當受到刑罰處罰。嚴重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刑罰當罰性是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
所以,犯罪肯定是違法行為,但違法行為并不一定是犯罪。
三、被告與被告人
根據(jù)我國法律規(guī)定,在刑事案件中,被公訴機關指控涉嫌犯罪的當事人稱作“被告人”,而在民商事、行政案件中的一方當事人稱作“被告”(與原告相對應)。
簡單通俗地說,刑事案件中是沒有“被告”這一稱謂的,民商事、行政案件中也是沒有“被告人”這一稱謂的。案件性質不同,當事人的稱謂也就不同,這是不可混淆的。
四、罰金和罰款
罰金是人民法院判處犯罪人或犯罪單位向國家繳納一定數(shù)額金錢的刑罰方法。
罰款有兩種:一種是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訴訟中責令妨害訴訟的人或單位繳納一定數(shù)額金錢的強制措施(簡稱“司法罰款”);另一種是行政機關決定對違反行政法規(guī)的人或單位向國家繳納一定數(shù)額金錢的處罰方式(簡稱“行政罰款”)。
罰金和罰款都是有關國家機關責令特定人員在一定期限內向國家繳納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但是,罰金和罰款有下列明顯的區(qū)別:1.法律性質不同。罰款屬于行政處罰,而罰金則屬于刑事處罰。2.執(zhí)法機關不同。罰款一般由行政執(zhí)法機關決定,而罰金則由人民法院依法判決。3.適用對象不同。罰款適用于違反行政法律、法規(guī)尚未構成犯罪的一般違法分子,而罰金則適用于違反刑事法律的犯罪分子。
五、法人與法定代表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是指特定的社會組織。如作為企業(yè)法人的公司,稱呼公司的董事長或者總經理為法人是錯誤的。法人是社會組織在法律上的人格化,它必須通過自然人來表示它的意志,法定代表人由此產生。法定代表人就是能夠代表法人的人,因此又稱“法人代表”,在公司中就是董事長或者執(zhí)行董事。因此,公司的董事長或者總經理有的被稱作“法人”是錯誤的,被稱作“法定代表人”是規(guī)范的用法,被稱作“法人代表”也是可以的。
六、起訴與上訴
起訴:是指當事人就民事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審判的行為。即請求法院通過審判,使被告承擔某種法律上的責任和義務。起訴須有明確的被告、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jù),還須屬于受訴法院管轄范圍。
上訴: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用書狀或者口頭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訴。
(摘編自新華網,竹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