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鵬杰
校譯/ 湯菲菲
在剛開始從事教學的那幾年,我充滿自信地認為我的老師們教給我的知識都是正確的(通過時間檢驗也的確如此),而這些知識能夠讓我順利地學習新作品,并且演奏得讓人信服(事實上多多少少也是這樣的)。然而,看著眼前這一團肉肉的還流著鼻涕的“熊孩子”,讓我從某種程度上意識到,這一切都不重要。我逐漸開始關注該如何把這些小家伙從“鋼琴白丁”變成一位真正懂音樂的琴童呢?我回憶了個人的啟蒙階段,卻發(fā)現(xiàn)如此重要的第一步早就被遺忘了,當年的我也是一個沒意識的“熊孩子”。而且我也發(fā)現(xiàn),許多大學開設“鋼琴教學法”這門課,學到的教學理論其實并不能完全運用到現(xiàn)實教學中。于是,我開始在如何有效地教孩子這一領域進行思考和研究。起初,我的目標很明確我的目標很明確在學生應有的水平上,教會他們彈好作品。我很快就達到了自己的目標,但又總覺得還是缺少了什么重要的東西,尤其是在每一次學生開始學習一首新作品時,總會讓我感覺一切又從零開始了,盡管很多音樂知識已經(jīng)在前面的學習中講過了,甚至有些理念才剛剛學完,但學生還是不能舉一反三地運用。
面對如此令人絕望而又不斷上演的“劇情”,我開始把關注點從“讓學生彈好”這個初級目標調(diào)整到了更高的追求。我開始思考,當一名鋼琴老師到底意味著什么?當一名老師究竟意味著什么?教學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么?回想起我在大學文科學院修的種種科目,以上的答案似乎是:讓學生無師自通。在沒有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就能做好的那一天,就是老師成功的日子,學生獨立的那一天來得越早,老師就越成功。
帶著這個新的目標,我開始研究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我時刻圍繞著培養(yǎng)學生如何自立,尤其是養(yǎng)成批判式的獨立思維能力。這種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是西方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宗旨。所以幾年前當有人請我開展一個系統(tǒng)深入的關于幼兒鋼琴教學的系列講座時,我把這個十小時的講座命名為“歐美少兒鋼琴教學法”。我還記得當年為了制作這個講座的PPT,我歸納、總結(jié)了以前很多的教學習慣,而在幾百頁幻燈片中,首當其沖的是這一頁——“到底什么能讓孩子在學琴生涯中達到獨立?”雖然這個問題看上去挺復雜的,但其實學生在鋼琴上達到獨立只需要具備四個要素。
首先,學生必須能夠沒有技術阻礙地“操作”鋼琴,也就是說彈奏技術要自然,要能駕馭彈琴中的各種技術難點。當然在兒童時期,學生并不需要百分之百明白自己每一個動作的原理,因為“幸福地無意識”才是童年的樂感來源,但是當學生成年以后,必須全面了解自己的一切技術是怎么運作的,否則他將無法過渡到成熟的藝術家階段。那么“知道一切技術是怎么運作的”意味著什么?簡而言之,即明白身體跟彈琴該如何協(xié)調(diào)配合,肢體要怎么動才能讓鋼琴發(fā)出想要的聲音。當然看上去很簡單的一句話其實蘊藏著很多含義:表面上技術是速度、力量和準確度等,但這些背后都需要自然性、持久性和多樣性。關于這部分內(nèi)容,后文再展開討論。
眾所周知,技術是要服務于音樂的,而就算擁有了一雙“黃金手”,如何用音樂思想去指導這雙手就是下個問題了。這是一個復雜又簡單的話題。意大利鋼琴家米開朗基利曾經(jīng)說過:“一切信息都在樂譜上,只要你知道如何讀?!睒纷V就是所有音樂思想的起點。起初,我們當然會把注意力放在最基本的內(nèi)容上,比如讀五線譜、數(shù)拍子以及讀懂譜面上最基本的標記,如強弱和連斷等。但當我們更進一步思考,我們會對樂譜的標記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比如樂譜中的一個小連線,作曲家要用這個小連線告訴我們什么呢?從表面上看,他告訴我們要連貫地彈奏,但是隨后我們會知道,這個小連線的含義遠不止一個簡單的運音法。作曲家同時還告訴我們,這個小連線下包含的一組音是一小樂句,而這個小樂句包括了開頭、走向發(fā)展和結(jié)尾。為了確定這個樂句的走向,我們還必須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這一句的前面和后面在“說”什么,跟這一句的關系是什么,從而保證音樂的連續(xù)性。說到這里你覺得我說完了嗎?還沒有!除了上下文和當下的這個樂句,我們還需要把無數(shù)樂句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段落,而這些段落最后也會再次有邏輯地組合起來,變成一首完整的作品。所以千萬別小看這一個小連線,它其中隱藏著巨大的含義。音樂中的每一個小記號背后都蘊藏著無限豐富的意義,而且不同的作曲家(甚至同一個作曲家在不同時期)都有自己的獨特記譜法,所以貝多芬和肖邦的重音記號彈奏法是完全不同的!關于不同作曲家這個話題,我們除了讀懂了無數(shù)的標記,還需要通過音樂的基本元素(節(jié)奏、旋律、和聲、對位和結(jié)構(gòu))來學習作品分析,這樣才能真正地通往藝術巔峰。大師的演奏魔力主要來自于他們的音樂思想,三言兩語也解釋不清,但為了簡化,我選擇用一個成語來表達——人如其食。你在音樂中怎么“養(yǎng)活”自己,你就是什么樣的音樂家。對我來說,讀譜是青少年音樂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因此教材的選擇也變得一樣重要!說到這里,你可能會想:“既然讀譜和教材那么重要,為什么孫老師先提技巧訓練,然后再提音樂思想呢?”因為培育音樂思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通過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曲目量積累慢慢達到的。小孩兒不也是先學步了,再開始慢慢認識這個大千世界嗎?
音樂思想讓我們的音樂擁有一個完整的畫面后,技巧就能讓我們的音樂畫面實現(xiàn),但是僅實現(xiàn)一首作品是不夠的,因此就有了關于產(chǎn)量的問題了。就像普及教育要求學生大量閱讀一樣,一個完整的音樂學習過程也需要大量瀏覽音樂作品,這個過程是要伴隨一生的,當然從小就能先打好厚實的基礎是最好的??焖俚貙W習各種音樂作品,并且一學就掌握得非常牢靠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很多職業(yè)演奏家單憑這一種能力就能在事業(yè)上非常有成就,哪怕他們的演奏并沒有太多深度!而且,只要是經(jīng)常演出的鋼琴家,肯定都有過必須在幾天內(nèi)馬上完成某部大作品的“慘痛”經(jīng)歷,并且現(xiàn)在還能活著告訴你他們“自虐”的故事。那么我們把這種快速學習和牢靠掌握的技能叫什么呢?當然就是叫練琴呀!有效率的練琴本質(zhì)上就是精力、時間和質(zhì)量權衡三者的過程,即怎么樣能在最短的時間能保證最有質(zhì)量的練習并且耗費最少的能量。這本身就是一種技巧,需要花很多年去調(diào)整,逐漸掌握然后再調(diào)整。
換做以前,文章到這里可能就結(jié)束了,可是近幾年我越來越重視一些看似跟音樂沒有直接關系的問題,但是這些內(nèi)容都會最終影響到學生的音樂和人生。正如老話所說,先會做人,再會彈琴。換句話說,學生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獨立的音樂家,就必須先學會如何獨立地做人,這是知易行難的!這里就涉及兒童行為心理學領域,尤其一個關于腦科學的研究領域叫作“執(zhí)行力”,“執(zhí)行力”就是執(zhí)行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的能力,比如寫一篇文章、學一首曲子或者做一桌子好菜(順便提一下,以上這三樣我都擅長)。執(zhí)行力的培養(yǎng)在童年時期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現(xiàn)在的我寧可犧牲學生的一些音樂成就,就為了教他們?nèi)绾喂芾硪?guī)劃自己的人生。畢竟,哪怕孩子贏得了世界上所有的獎項,可是他卻不懂得處理和掌控自己的人生,那還有什么幸??裳裕?/p>
我一直秉承一個理念——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我的教學中,即使是最聰明的學生,也至少需要花一年多的時間才能開始獨立起來,而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這個調(diào)整周期需要兩到五年。當然,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花兩年去真正地學好某樣東西似乎不算什么,而且也肯定比毫無目標地學習幾年后半途而廢、落得一場空要強。另外,學生掌握了這個獨立學習的基本技能以后,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學習就很容易融會貫通,并且上課時可以展開各種各樣的話題,我有時候真的覺得我跟學生之間就像兩個成年人在對話,即使對面坐著的不過是一位八九歲的小孩兒……在接下來的一年里,除了有關于技巧訓練、教材選擇、高效練琴、執(zhí)行能力以外,我還會就音色、背譜、指法等話題進行討論。在未來,我很期待通過文字為你們繼續(xù)分享我的“釣魚”經(jīng)驗。(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