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常青
在此選取五首極具中國五聲民族調式風格特色的戲曲作品來進行鋼琴即興演奏、伴奏與彈唱的編配,將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滬劇《燕燕做媒》、黃梅戲《對花》、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和湖南花鼓戲《劉??抽浴返葢蚯浀涑未撈饋?,進行演繹與講解。
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是具有典型浙江民間音樂、音調風格的唱段,F宮調式。第一段由鋼琴作即興獨奏(見范例第1至23小節(jié)),首先單獨用右手在鋼琴上奏出從主音(F徵音)開始的一小節(jié)具有典型五聲音調特征的引子,從而引入由宮音開始的唱段獨奏主題,并加入左手流動琶音的伴奏音型。右手采用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純四度、大三度和純五度雙音演奏主旋律,左手采用加入大二度音程的商音替代被省略三音的宮和弦分解和弦進行伴奏。節(jié)奏上突破平時常用的八分音符平均分開的慣例音型,采用將第二拍后半拍延長至第三拍前半拍的切分節(jié)奏模式,增強了音樂靈動性。并且在第四拍上以大二度雙音作一拍的停留,使伴奏音型節(jié)奏產生動與靜的對比來增加民族特色。值得注意的是,二度雙音在大小調作品中是屬于比較慎用的不協和雙音和聲,但是在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中使用,則具有水彩畫一樣的渲染效果。在接下來的樂句中,左手的伴奏音型一直沿用這種富有動感的固定音型,只是第四拍,有時不用雙音而用和弦,同時在左手低音線條設計上注重每個小節(jié)強拍上的低音形成一種既具有動力性又具有五聲音階特色的走向。在和弦的選擇與民族化方面多采用替代音和弦與加四度六度音和弦。和聲進行為Ⅳ(宮和弦)—徵—Ⅴ商—Ⅰ徵—Ⅱ羽,Ⅳ宮—Ⅰ徵,Ⅱ羽—Ⅰ徵—Ⅳ宮,Ⅱ羽—Ⅳ6宮—Ⅰ徵,Ⅳ宮—Ⅵ角—Ⅰ徵—Ⅴ7商—Ⅰ徵,Ⅵ角—Ⅱ羽—Ⅴ7商。從第24至45小節(jié),進入歌聲,織體采用不帶旋律的伴奏方式。和聲依然沿用鋼琴獨奏第一段的和弦語匯連接,右手在高音區(qū)明亮、透徹,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二度、四度替代和弦與小七和弦的八分音符分解和弦。而左手采用改良版的探戈節(jié)奏型,在第一拍彈奏八度低音,然后在附點四分音符一拍半的節(jié)奏點上彈奏和弦,并將這個弱拍上的和弦切分延長至第三拍,最后在第四拍上彈奏和弦,使其既具有民族器樂的鑼鼓節(jié)奏感,同時又吸收了流行音樂時尚而充滿活力的元素。
滬劇《燕燕做媒》是以上海民歌音調創(chuàng)作出來的著名唱段,C羽調式。在徵調式的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結束在F徵主和弦以后,經過第46至49四個小節(jié)的間奏(前調的F徵—降B宮—后調的F商—G角—C羽),通過近關系轉調,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的商和弦作為《燕燕做媒》的主和弦(羽和弦),從第50至101小節(jié)開始引入《燕燕做媒》的主題歌旋律。依然采用五聲旋律的伴奏方式,左手用帶八度低音的四個平均的八分音符琶音,與右手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進行組合,為主旋律伴奏(詳見范例)。右手雖然是密集的音型,但是為了不造成凌亂的音響效果,將每個小節(jié)的第一個十六分音符休止,同時沿用《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的切分節(jié)奏模式,在第一拍的第四個音符開始延長至第二拍的第一個音符,形成錯落有致的切分節(jié)奏效果,力求和聲效果民族化,大量使用小七和弦分解,借鑒使用爵士樂的某些元素間或降低角音,從而又使音樂具有現代特色。和聲進行(第50至74小節(jié))是Ⅰm7羽和弦—Ⅲ+6宮—Ⅶ徵—Ⅲ宮,Ⅰ羽—Fm7—Ⅶ徵,Ⅲ宮—Ⅳ商—Ⅶ徵—Ⅲ宮,Ⅰ羽—Ⅶ徵—Fm7—Ⅴ角—Ⅰ羽,Ⅳ7商—Ⅶ徵—Ⅰm7羽—Ⅶ徵—Ⅰ羽。第75至101小節(jié)伴奏音型與和聲進行是前一段的重復故不再贅述(詳見范例)。
黃梅戲《對花》是流傳于安徽、湖北東部一帶的具有山歌風格的經典戲曲唱段,降B徵調式。前一段羽調式的滬劇《燕燕做媒》與黃梅戲《對花》是同宮系統(tǒng)的作品,所以可以非常自然地經過第102至105小節(jié)的四小節(jié)間奏(Ⅳ6宮第一轉位和弦—Ⅳ宮原位—Ⅴ7商—Ⅰ+6徵和弦),在第105小節(jié)的第二拍用一個五聲性的經過句引入《對花》的唱段主題。右手的伴奏音型沿用《燕燕做媒》的右手伴奏音型,即在弱拍上使用帶切分節(jié)奏的十六分音符,左手沿用第一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的帶低音的切分和弦伴奏音型,但是從第117小節(jié)開始,左手在第二拍的后半拍和弦位置換上了八度低音,以增強低音線條感與流動性。和弦采用加大二度、純四度、大小六度、小七度音來替代被省略的三音。第106至142小節(jié)的和聲進行是:Ⅰ徵和弦—Ⅱm7羽—Ⅳ+6宮—Ⅴ7商—Ⅰ+2徵—Ⅴ7商—Ⅰ+2徵,Ⅳ+6宮—Ⅶ+6清角—Ⅴ7商—Ⅰ+6徵,Ⅳ宮—Ⅱm7羽—Ⅴm商—Ⅰ徵,Ⅳ宮—Ⅱm7羽—Ⅴm商—Ⅰ徵,Ⅳ宮—Ⅱm7羽—Ⅳ6宮—Ⅶ+7—Ⅴ7商—Ⅰ徵,Ⅳ宮—Ⅱm7羽—Ⅳ+6宮—Ⅶ+6清角—Ⅱm7羽—Ⅴ7商—Ⅰ徵—Ⅱm7羽—Ⅳ+6宮—Ⅴ7商—Ⅰ徵和弦。第142小節(jié)《對花》結束在降B徵主和弦,我們可以把這個和弦當作C徵調式的Ⅳ清角和弦,或是F大調的下屬和弦,從而轉調進入F宮(其主和弦與F大調主和弦完全一樣)系統(tǒng)(詳見范例)。
對比中段的爵士化即興演奏,從第143小節(jié)開始,可以在F大調(也可以當作是改良、吸收了歐洲大小調和聲的C徵調式)上進行一個結合民族調式、大小調和聲,并吸收利用爵士樂的某些音調與節(jié)奏元素進行華彩段的即興演奏。左手可以采用帶附點切分節(jié)奏的伴奏音型,這個附點節(jié)奏也可以演奏成爵士樂慣用的三連音搖擺的效果。同時右手作一些炫技性的旋律加花演奏,當然右手主旋律也可以按三連音的搖擺節(jié)奏來處理。在旋律音調方面,可采用降低三音、VII級音或升高V級音等方法,來產生一些爵士樂的音響效果。第142至159小節(jié)的和聲是:Ⅴ7—Ⅰ—Ⅰ—Ⅱ,Ⅴ7—Ⅰ—Ⅰ—Ⅱ,Ⅴ7—Ⅰ—Ⅰ—Ⅱ,Ⅴ7—Ⅰ—Ⅱ—Ⅴ7—Ⅰ(詳見范例)。
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是現代革命京劇《紅燈記》中著名經典唱段,C徵調式。從全曲的對比中段F大調的即興演奏華彩段結束的主和弦開始,天衣無縫地轉入F宮系統(tǒng)的第159小節(jié),經過第160這個小節(jié)的五聲調式風格的間奏經過句,直接引入《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的主題唱段。伴奏織體的右手采用加花裝飾的跟奏主旋律的方式伴奏,而在主題唱腔的長音和休止空白處加上一些支聲復調性質的呼應與填充樂句,比如第172小節(jié)等;而左手采用具有典型五聲調式和聲特征的和弦長琶音進行伴奏,在情緒激昂的樂句和長音處,可以加用一些具有對比性質的八度反向旋律進行。使用的和弦同樣是加大二度、純四度、大小六度、小七度音來替代被省略的三音和弦,以及大三和弦加六度音與小三和弦加四度音的方式來增強民族特色。由于和聲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與自由度,這里就不贅述其和聲進行了(詳見范例)。
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是聞名全國的經典唱段,降B宮調式。從結束在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第193小節(jié)的F宮和弦開始轉入近關系的降B宮調式的《劉??抽浴返那白?,將F宮和弦(大三和弦)作為降B宮調式的Ⅴ級徵和弦,引入《劉??抽浴返挠鸷拖遗c宮和弦。經過第194至197四個小節(jié)的間奏(Ⅵ羽和弦—Ⅰ宮—Ⅴ徵—Ⅰ宮),風趣活潑的主題唱腔出現了。因為此作品本身就是宮調式,旋律與大調式有很大的相容性、共通性,所以在使用民族調式風格的特色和弦進行配彈時,可以大膽加入流行音樂的各種時尚元素。左手采用了流行鋼琴編配常用的大小調的Ⅰ—Ⅵ—Ⅳ—Ⅱ—Ⅴ—Ⅰ的和聲進行,節(jié)奏則大膽采用附點切分節(jié)奏,右手彈奏休止半拍的各種小七和弦、屬七和弦的分解和弦音型,左手在第一拍的強拍和第四拍的弱拍上彈奏下行的大調音階與宮調式的五聲音階(詳見范例),這樣低音線條的進行既有鮮明的時尚性,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由于和聲的使用已經非常明確,這里就不再贅述??v觀“串燒”的五首民族風格作品的全曲,我們可以看到和聽出它們基本上都在降B同宮系統(tǒng)中進行,全曲開始于降B同宮系統(tǒng)中的F徵調式,結束于降B同宮系統(tǒng)中的降B宮調式。從第一首越劇《天上掉下林妹妹》到最后一首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樂譜所示的兩個降號,可以明顯感受到它們是首尾呼應、自然而然有機相融的一個整體(參見完整范例《京、滬、越劇、黃梅戲、花鼓戲即興演奏伴奏與彈唱》與教學視頻《京、滬、越劇、黃梅戲、花鼓戲即興演奏伴奏與彈唱》)。(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