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琳琳 周 祎 王 瑞 郭小琴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的要求,教育部規(guī)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經作為大學生的必須課程。將體驗式教學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1]。隨著對口援疆政策的出臺,新疆籍學生進入內地高校學習和生活。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自身心理狀況的特殊性,接受新知識能力的差異,對其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應采取更有利于他們接受和理解的新的教學方法、方式[2]。將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引入新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更好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使援疆高職學生盡快適應內地生活,增強團隊建設,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少數民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本研究探索在援疆五年制高職班中開展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方法及其應用。
1.1 體驗式教學概述 體驗式教學是以體驗為中心,授課教師在教學中設立情境,用一定的理論為指導讓學生親身去感知、領悟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或親身感悟進行知識的獲取,從而建構知識,達到知行合一[3]。體驗式教學重視大學生參與實踐體驗,既將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用于指導和解決自身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4]。運用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給予學生參與表達的機會,更能滿足學生的心理和情感訴求,極大促進學生積極體驗,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自己和身邊人的實際心理問題,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2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一般心理特征 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內地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心理發(fā)生變化。研究發(fā)現(xiàn)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漢族大學生,SCL-90 中各因子分幾乎都高于漢族大學生,且大部分差異顯著[2];鐘全宏等[5]對甘肅省6 所高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被調查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存在著思想壓抑、焦慮不安、缺乏自信、情緒失調、消極悲觀、甚至神經衰弱等現(xiàn)象。
1.3 援疆高職班開設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意義 體驗式教育,以活動體驗為主,打破漢語水平障礙,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心理學原理,發(fā)自內心的感悟;活動內容豐富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喜愛心理學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內在學習動力;體驗式教育應用的團隊建設理念,可以增強團隊建設能力,使學生具有團結、信任,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2.1 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材開發(fā)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材比較多,但均為理論式,多為說教形式,自我教育內容比較少。擬開發(fā)一本圖文并茂,游戲故事加理論的教材,讓學生對此心理書籍非常感興趣、教師應用此書非常容易。其每一章節(jié)都有獨立的主題,設有富有啟發(fā)的名人名言,心理故事,心理測試,體驗訓練,心理電影等八個板塊,將心理學的理論與實際生活融合,把學習到心理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對照,在活動和游戲中學習,既通俗易懂又便于理解,又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新疆學生學會運用心理學技巧維護心理健康,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競爭和壓力,迎接飛速發(fā)展的社會帶來的挑戰(zhàn)。
2.2 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
2.2.1 課程設計 教學計劃在初期開設4 學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總學時112 學時,分布于第一年和第二年,每學期1~14 周,每周2 學時連上課程。后面由就業(yè)指導課和素質教育課銜接。保證學生在整體提高心理素質以應對壓力和挫折后,能夠得到全方面的個人綜合素質提升。
2.2.2 主題篩選 根據援疆高職班級學生心理特點,組織專業(yè)老師對學生感興趣和切實需要的話題開展征集活動,并發(fā)放心理測試問卷,根據測試結果并結合征詢意見,由專業(yè)老師進行討論刪選,并最后確定課程主題。課程分為四個模塊:“新生適應、個人發(fā)展、人際關系、生涯規(guī)劃”。并將教學模式調整為理論和體驗結合。其中每個主題包含若干體驗項目。新生適應主題包括:團隊建設、破冰等活動,旨在幫助援疆學生對周圍的環(huán)境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能有效地應對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壓力,正常地進行工作、學習和生活[6]。個人發(fā)展包括:自我認知、潛能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等活動,旨在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傾向、個性特征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以及對自己意志活動和行為進行調節(jié)、控制;人際交往主題包括:合作、矛盾處理、溝通等體驗活動,旨在幫助學生表達積極交往態(tài)度,掌握良好的交往技巧,提高處理沖突的能力;生涯規(guī)劃主題包括:時間管理、職業(yè)規(guī)化等體驗活動,旨在教會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yè),充分發(fā)揮個人潛能,保持良好的擇業(yè)心態(tài)。每學期中課程安排為:新生適應4 次課程、個人發(fā)展4 次、人際交往3 次、生涯規(guī)劃3 次。每次課程安排2 個游戲活動,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布課、體驗、分享、總結。前三個環(huán)節(jié)均為體驗,總結中加入心理學理論宣講。
2.2.3 授課團隊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完整性,采用教學非單一教師授課、團隊授課形式,每次由至少兩名心理專業(yè)老師組合成授課團隊,集體備課后上課,在保證學生接受專業(yè)授課的同時,也能使學生體驗不同老師的風格,使課堂學習效果得到保證。
2.2.4 考核標準 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打破原有的考試模式即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核或者書寫論文的傳統(tǒng),提出一種新型心理測試的考核模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達到目的即可,以及考核問卷形式調查學生心理狀況改善情況。
2.3 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 改革傳統(tǒng)理論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學內容;變動的教學場所,使得學生心情放松,每次上課均具有新鮮感;豐富教學內容,以游戲、心理劇等活動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供給學生主動學習、練習的機會,自我感悟;多人合作教學的團隊式教學,共享教學資源,促進師生間、同行間的交流,提高教學效果和業(yè)務能力;心理測試的考核模式,可以了解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情況。
隨著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援疆高職班中的運用,一些問題也呈現(xiàn)出來,如:教學設計過于追求體驗和領悟,團里活動和游戲偏多,雖然課堂的氣氛活躍,但是普遍存在學生內心體驗不夠深刻,難以很好地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同時,理論提升普遍不足,這可能和專業(yè)老師對體驗式教學的領悟能力不夠透徹有關;學生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學生在體驗環(huán)節(jié)結束后的分享和領悟環(huán)節(jié)積極性不高,難以產生行為內化。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育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是傳統(tǒng)教學無法相比的,使得整個教學以學生體驗式學習為主,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鍛煉學生主動參與與感悟能力。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習特點也顯示,體驗式教學方法更容易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為了更好地促進援疆項目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需要加大在高職院校中體驗式心理健康課程的改進和推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