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 敖建陽* 繆金透 袁凱 蔡軒 鄭勝利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是臨床常見的肝膽外科疾病,主要因結石阻塞膽囊管,導致膽汁無法及時排出形成滯留,繼發(fā)細菌感染導致炎癥反應而引起的急診。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惡心嘔吐、發(fā)熱、右上腹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1]。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臨床常用的微創(chuàng)術式,近年來廣泛應用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治療中,且取得良好療效,但臨床對何時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仍存有較大爭議[2]。本文探討不同時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創(chuàng)傷應激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4年2月至2017年10月本院150例因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患者均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且臨床資料完整;無凝血功能障礙;無其他惡性腫瘤疾病。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腎、肝等臟器功能障礙;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既往有上腹部手術史,局部粘連嚴重;合并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根據(jù)發(fā)病至手術時間不同將其分為三組,早期組51例(≤72h),延期組46例(72h~2周),擇期組53例(>4周)。早期組中男23例,女28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48.96±5.32)歲。病理類型:壞疽性3例,化膿性5例,單純性43例。延期組中男21例,女25例;年齡22~77歲,平均年齡(48.94±5.36)歲。病理類型:壞疽性1例,化膿性3例,單純性42例。擇期組中男25例,女28例;年齡23~77歲,平均年齡(48.99±5.40)歲。病理類型:化膿性6例,單純性47例。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予以營養(yǎng)支持、解痙、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術前常規(guī)禁食禁飲8h,均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患者呈仰臥位取頭高腳低位,于臍下緣做一長約10mm切口,常規(guī)建立CO2氣腹,維持腹壓在12mmHg左右,置入腹腔鏡;于右肋弓與鎖骨中線交界下方,右肋弓和腋前線交界下方分別做一長約5mm切口,置入腹腔操作器械。腹腔鏡下探查腹腔組織情況,若存在粘連,首先將膽囊周圍粘連組織分離,解剖膽囊三角,找出膽囊動脈及膽囊管后,采用Hemolock 夾閉后切斷,采用電灼方法對膽囊床進行徹底止血,將切下的膽囊使用無菌手套裝入取物袋中并取出,創(chuàng)面徹底止血后,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腹腔確認無遺漏后,炎癥重或腹腔滲出明顯的可于膽囊窩處放置引流管,然后逐層關閉切口。術中對于中轉(zhuǎn)開腹手術者均采用右側肋緣下斜切口,膽囊切除采用逆行或順行法。炎癥重者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2~3d,一般患者術后不用抗生素,密切觀察創(chuàng)面、引流管情況,并在機體狀況允許情況下,將引流管盡早拔除,并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1.3 觀察指標 記錄三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等手術相關指標;于術前、術后3d抽取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ml,離心分離血清,采用間接競爭法檢測皮質(zhì)醇,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清白介素-6(IL-6),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CD4+、CD3+、CD8+等免疫功能指標;記錄三組術后出現(xiàn)腹腔感染、膽漏、膽總管撕裂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中轉(zhuǎn)開腹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三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三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三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延期組比較,*P<0.05;與擇期組比較,#P<0.05
(min)住院時間(d)住院費用(萬元)早期組(n=51) 62.36±8.65* 63.22±10.24* 4.52±1.23*# 1.05±0.19*#延期組(n=46) 98.65±10.21 94.68±13.25 8.35±2.21 1.56±0.23擇期組(n=53) 64.54±9.21* 65.01±10.37* 13.68±4.26* 1.85±0.31*F值 9.341 7.652 13.264 11.341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
表2 手術前、后三組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水平對比(±s)
表2 手術前、后三組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水平對比(±s)
注:與術前比較,*P<0.05;與延期組、擇期組比較,#P<0.05;與延期組比較,△P<0.05
組別 IL-6(pg/ml) 皮質(zhì)醇(ng/ml) CRP(mg/dl)術前 術后3d 術前 術后3d 術前 術后3d早期組(n=51) 73.26±5.24 126.35±8.64*# 142.32±7.24 168.33±8.21*# 0.16±0.04 0.56±0.08*#延期組(n=46) 73.31±5.26 150.32±7.21* 142.41±7.18 192.65±10.33* 0.15±0.04 1.52±0.10*擇期組(n=53) 73.28±5.30 133.26±7.25*△ 142.46±7.19 185.69±9.32*△ 0.17±0.06 0.98±0.11*△F值 1.032 10.698 0.986 9.834 1.124 23.685 P值 0.208 0.000 0.241 0.000 0.108 0.000
表3 三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三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P<0.05,與延期組、擇期組比較,#P<0.05;與延期組比較,△P<0.05
CD8+術前 術后3d 術前 術后3d 術前 術后3d早期組(n=51) 70.69±6.65 69.76±5.98# 43.22±3.52 42.26±3.37# 25.66±3.22 24.69±2.84#延期組(n=46) 70.73±6.72 62.54±5.75* 43.25±3.50 37.18±2.98* 25.73±3.17 21.26±2.32*擇期組(n=53) 70.75±6.69 66.38±5.78*△ 43.28±3.49 39.01±2.84*△ 25.70±3.31 23.04±2.19*△F值 0.936 5.214 0.851 4.215 0.769 4.685 P值 0.215 0.000 0.364 0.000 0.398 0.000組別 CD3+CD4+
2.4 并發(fā)癥與中轉(zhuǎn)開腹 早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88%,其中腹腔感染1例、膽漏1例、膽總管撕裂傷1例;延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3.91%,其中腹腔感染6例、膽漏3例、膽總管撕裂傷2例;擇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77%,其中腹腔感染1例、膽漏1例;相較于延期組,早期組和擇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367、8.756,P=0.012,0.003);早期組和擇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2,P=0.615)。早期組中轉(zhuǎn)開腹率為0.00%,延期組為13.04%,擇期組為0.00%,延期組中轉(zhuǎn)開腹率較早期組、擇期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21、5.246,P=0.008、0.007)。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近年來患病率逐漸增加,若不接受規(guī)范治療,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可導致膽囊穿孔或壞疽等并發(fā)癥,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目前外科手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腹腔鏡技術是臨床新型的技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且可取得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一致療效,近年來廣泛應用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治療中,但臨床對何時采用手術治療存有一定爭議[4]。
既往研究認為,越早接受手術治療的療效越好,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早期,膽囊周圍組織受細菌感染相對強烈,組織存在水腫且較為脆弱,易于分離組織間隙,利于手術早期解剖分離;相反手術時間拖得越久,膽囊周圍炎癥反應越嚴重,易造成纖維瘢痕組織,從而增加手術難度[5]。近年來,臨床不斷的總結實踐經(jīng)驗,將發(fā)?。?2h設為行手術時限,對于發(fā)?。?2h,組織粘連較輕,手術解剖層次較為清晰,手術風險較小,故在疾病確診后越早行手術治療越好;對于>72h者,在炎癥刺激下,膽囊漿膜面附著大量的纖維蛋白,易形成瘢痕組織,造成局部粘連、水腫、充血嚴重,破壞解剖層次,從而增大手術難度,臨床建議在保守治療炎癥消失4~8周后,患者機體狀況恢復良好后,再行手術治療[6]。本資料結果顯示,早期組和擇期組手術相關指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中轉(zhuǎn)開腹率均優(yōu)于延期組,分析原因在于因延期治療接受保守治療時間較短,炎癥尚未完全消除,解剖組織未恢復正常狀態(tài),從而增加手術難度,延長手術時間[7]。此外,炎癥反應可進一步刺激血管使其變脆弱,術中稍加分離易引起出血,從而增加術中出血量;由于局部組織無法清晰的辨別,易損傷鄰近組織器官、膽管等,從而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
機體免疫功能和應激反應是評估患者術后恢復能力和術后創(chuàng)傷的重要指標,減輕兩者損傷和反應程度,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9]。手術創(chuàng)傷可使機體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功能、代謝功能產(chǎn)生一定的變化,進而引起術后應激反應。皮質(zhì)醇是腎上腺皮質(zhì)產(chǎn)生的應激激素,在機體受到急性創(chuàng)傷時,其水平顯著升高;IL-6可促進炎性因子的釋放,同時積極參與炎癥反應中,可直接反映機體應激反應;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機體發(fā)生創(chuàng)傷后其水平顯著提升[10]。此外,手術創(chuàng)傷還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主要表現(xiàn)為免疫功能指標水平降低。相關研究表明,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等因素與手術創(chuàng)傷有密切聯(lián)系[11]。本資料結果顯示,早期組和擇期組手術創(chuàng)傷應激指標、免疫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延期組,且早期組優(yōu)于擇期組,結果提示,早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效果確切。
綜上所述,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確診后72h是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最佳治療時機,其次可先行保守治療后擇期行手術治療,有助于降低手術風險性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減輕機體創(chuàng)傷應激,改善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