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宇
臨床缺鐵性貧血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癥, 這種病癥多發(fā)生在兒科, 會導致患兒存在營養(yǎng)不良和免疫力低下, 易對兒童的生長發(fā)育產(chǎn)生嚴重的影響[1]。鐵劑是針對這種病癥治療的一種主要的治療藥物, 而鐵劑的種類相對較多, 為了分析有效治療小兒缺鐵性貧血的鐵劑藥物, 本文主要基于此進行探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90例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患兒經(jīng)過臨床診斷, 均被確診為缺鐵性貧血。將患兒隨機分為硫酸亞鐵組、葡萄糖酸亞鐵組、蛋白琥珀酸鐵組, 每組30例。硫酸亞鐵組患兒中男女比例為16∶14;年齡最大3歲, 最小0.2歲,平均年齡(1.5±0.5)歲。葡萄糖酸亞鐵組患兒中男女比例為14∶16;年齡最大3歲, 最小0.4歲, 平均年齡(1.6±0.5)歲。蛋白琥珀亞鐵酸組患兒中男女比例為17∶13;年齡最大3歲,最小0.4歲, 平均年齡(1.5±0.5)歲。三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硫酸亞鐵組患兒采用硫酸亞鐵進行治療, 給藥劑量為0.15 g/次, 3次/d, 飯后口服;葡萄糖酸亞鐵組患兒采用葡萄糖酸亞鐵進行治療, 給藥劑量為5 ml/次, 2次/d,口服給藥;蛋白琥珀酸鐵組患兒采用蛋白琥珀酸鐵進行治療,給藥劑量為1.5 ml/kg, 2次/d, 飯前口服。治療期間, 每組患兒同時服用維生素C進行治療, 連續(xù)為患兒治療4周, 4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三組患兒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兒經(jīng)過治療后,貧血癥狀消失, 血紅蛋白(Hb)>110 g/L;有效:患兒經(jīng)過治療后, 貧血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Hb有所增高, 但是≤110 g/L;無效:患兒經(jīng)過治療后, 貧血癥狀未得到改善, 而且Hb也無明顯的變化[2]。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硫酸亞鐵組患兒中顯效16例,有效12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3.33%(28/30);葡萄糖酸亞鐵組患兒中顯效14例, 有效14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3.33%(28/30);蛋白琥珀酸鐵組患兒中顯效17例, 有效12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96.67%(29/30)。三組患兒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
2.2 三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硫酸亞鐵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00%(6/30), 葡萄糖酸亞鐵組為20.00%(6/30), 蛋白琥珀酸鐵組為3.33%(1/30), 蛋白琥珀酸鐵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硫酸亞鐵組、葡萄糖酸亞鐵組患兒,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缺鐵性貧血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小兒營養(yǎng)障礙性病癥, 這種病情一般多發(fā)生在嬰幼兒群體中, 導致這種病情發(fā)生的原因是因為患兒存在鐵攝入不足, 特別是年齡未滿3歲的患兒, 因為所食用的食物大部分都是母乳、奶粉和谷物類,這些食物當中的含鐵量不足, 無法滿足嬰幼兒體內生長發(fā)育所必需的要求。除此以外, 因為小兒偏食和飲食結構不合理等也容易導致鐵元素攝入不足[3,4]。先天鐵元素儲備不足,使小兒先天性儲鐵不足, 在臨床易導致患兒出現(xiàn)缺鐵性貧血。同時因為吸收障礙或飲食不當?shù)认嚓P的慢性疾病, 也會對嬰幼兒的生長發(fā)育產(chǎn)生影響, 它會使嬰幼兒長時間存在腹瀉嘔吐、食欲較差和胃腸吸收不好等狀況, 容易導致鐵吸收障礙。因為鐵丟失過多導致的缺鐵性貧血一般多見于多種慢性失血性病癥, 也存在有大量出血或者相關疾病原因, 這會使得鐵元素丟失, 導致患兒發(fā)病[5-7]。
臨床上小兒缺鐵性貧血在進行干預的過程中, 除了對患兒補充必需的富含鐵元素的食物以外, 最關鍵的就是對于鐵元素進行補充?,F(xiàn)如今口服鐵劑的種類有很多, 所以在進行藥物選擇的過程中, 應根據(jù)實際狀況選擇對患兒治療效果好、吸收良好, 而且不良反應較輕的藥物。因為十二指腸區(qū)是鐵元素吸收的主要部位, 但是人體的小腸壁對于鐵鹽在進行吸收的時候, 存在著一定的排斥性, 這樣就會因為鐵鹽經(jīng)人體胃液消化以后, 轉換成為金屬陽離子, 而陽離子對小腸壁會產(chǎn)生一定的刺激, 這樣就會使得胃腸道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本文主要分析這三種不同的鐵劑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的效果, 從治療效果而言, 三種藥物之間無明顯的差異性, 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為蛋白琥珀酸鐵屬于一種有機鐵化合物,因此當pH<4的時候就會表現(xiàn)為沉淀物, 而pH為7.5~8.0的時候, 又能夠重新轉換為可溶性物質。所以在中性條件之下會被胰蛋白酶所水解, 不會對于胃黏膜產(chǎn)生損傷, 所以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再加之這種藥物的口味主要為櫻桃味, 所以更容易被小兒接受, 不會存在有排斥用藥的狀況[8,9]。
綜上所述, 為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選擇不同鐵劑(硫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蛋白琥珀酸鐵)均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但是為患兒選擇蛋白琥珀酸鐵進行治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 安全性較好,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