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萍
摘要:在實施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今天,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生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研究的問題。同時,生物科學本身的特點,就是要求人們不斷探究和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物討論和研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4-0198-01
1.高效解讀教材的方法
解讀教材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它還有助于突破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要做到高效解讀教材,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課前要預習,預習過程中一定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發(fā)現(xiàn)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帶著這些問題來聽,加強了聽課的針對性,提高了學習效率;其次,課堂上要積極聽從教師的指導,進而正確地理解相關的知識,認真把握一些重要的知識點,以備課后復習之用;第三,課后閱讀教材能夠做到“溫故而知新”,梳理知識,總結歸納,最終形成知識網絡。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痹陂喿x教材時,要讓學生動筆。動筆就調動了眼、口、腦、手并用,這樣做由于專注性強,更能持久,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閱讀中對于概念、規(guī)律等結論性內容用筆勾勾劃劃;對于說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修飾語或限制詞可加上著重號;對于不能理解的內容要加上問號。隨著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教者要求學生閱讀后能提出問題并提綱挈領地歸納大意,形成知識結構。
2.根據(jù)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標要求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以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平臺。教師除了采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shù)倪\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儀、錄音錄像、多媒體課件。特別是制作復雜生命現(xiàn)象演示動畫等視聽設備和手段,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提高教學效果。同時,我們教師也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恰當?shù)剡x擇教學方法。生物教學的方法很多,如講授法、分組討論法、探究法、講練結合法等。在一堂課的具體教學中,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必修1):《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搜集一些在農業(yè)生產上有哪些提高光合作用強度的具體措施及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等方面的信息,在課堂上進行全班交流,以加深對科學、技術、社會相關聯(lián)系的認識,教師做好點評總結,并組織學生完成探究活動——環(huán)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這樣,不但使學生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學得相關的操作技能,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3.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善于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發(fā)揮他們的專長。宋代朱熹將此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進入高中后,學生存學習上的差異越來越大。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出現(xiàn)了“吃不飽”的現(xiàn)象,而學習較困難的學生則“吃不了”。這就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fā),全面了解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有效教學,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
“吃不飽”學生學習較主動,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針對這類學生,可以開“小灶”。通過組織興趣小組,讓他們在實踐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吃不了”的學生學習基礎不好,在課堂上不善于與教師交流。但他們內心深處迫切希望自己能進步。針對這類學生,可在適當時機鼓勵他們投入到課堂中來,充分體會學會知識的快樂。
還有一類“不想吃”的學生,比如文科班學生。他們認為不高考,只要混個及格就行。針對這類學生,要盡可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逐步提升其主動學習的欲望與能力。
4.運用實驗,求真務實
科學精神的精華是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求真的過程,是我們對提出的假設用科學的實驗手段去偽存真的過程,因此,實驗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求真務實的品格。例如在講到指示劑時,我向同學們表演了一個魔術:我向一張白紙上噴上了一種無色液體,結果學生們看到了一幅漂亮的卡通畫,他們感到非常驚奇,急于想知道真相。此時,我把這個變化原理向同學們陳述清楚,并當場利用指示劑的變色原理重復了這一變化過程,同時向學生指出只有用科學的手段才能揭開事件的真相,要用科學的理論來識別一些偽科學,例如“水變油”、“黃銅變金”等。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一個科學結論的產生都必須通過實踐的檢驗,必須采取科學的方法。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只有按照科學方法設計的,在嚴格的科學檢查和驗證下進行的,在相同條件下可以重復進行的實驗,才具有科學意義。
總之,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學中我們應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進行學法指導,力求共性和個性的統(tǒng)一,力求學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于少數(shù)學習特別困難的學生要雙管齊下,既要指導學法又要培養(yǎng)他們的非智力因素,激發(fā)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使他們走出學習的低谷。我們認為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確定恰當?shù)姆椒?,對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增強自信心、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是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