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穎
近年來,隨著英語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試卷難度呈不斷上升趨勢,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量增大,話題新穎并貼近時代,文化差異增強。通過試卷提升閱讀能力顯然不足,高中學生還需閱讀大量課外文本以豐富閱讀經歷,從而提升閱讀品質?!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畢業(yè)生達到語言技能目標(九級),即能閱讀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節(jié),了解主要人物(教育部2018)。英文原著語言地道,最能真實反映講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社會文化風貌。筆者所任教班級選擇《經典短篇小說101 篇》為課外讀本,學生閱讀氛圍濃厚,興趣高漲。
《課程標準》文化知識部分要求高中畢業(yè)生達到文化意識目標八級,即能初步了解主要英語國家重要(歷史)文化現(xiàn)象的淵源(教育部 2018)?!督浀涠唐≌f101 篇》中很多篇目涉及哥特式小說。哥特式小說作為西方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在西方文學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高中學生對哥特式小說相對陌生,翻閱上海牛津高中英語教材,只有The Phantom of the Opera(S1B)是一篇關于哥特式小說的節(jié)選。筆者選取《經典短篇小說101 篇》中愛倫·坡代表作,哥特式小說經典代表The Black Cat(《黑貓》)一文作為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的補充,展示基于“大”閱讀圈的高中哥特式小說課外閱讀實踐情況,幫助學生深入剖析哥特式小說。
《黑貓》故事的主人公養(yǎng)了一只名叫普盧托的黑貓。一天,在酒精的作用下,他挖出了黑貓的眼睛,不久后,又將它吊死在樹上。事后他帶著悔恨的心情收養(yǎng)了另一只與普盧托十分相像的黑貓。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二只黑貓胸口上原有的白斑逐漸長成了絞架的形狀。每當主人公看到那塊白斑并想起死去的普盧托時就渾身戰(zhàn)栗。他試圖殺死這只貓,卻誤殺了他的妻子。他將妻子的尸體埋藏在地窖的墻里,并且確信自己的完美謀殺將逃脫法律的制裁。然而,事情遠遠沒有結束……在這個故事中,黑貓象征著消極的情緒和病態(tài)的犯罪心理。
閱讀圈(Reading Circles)是一種有效的課外閱讀方式。閱讀圈的角色包括組織討論的小組長(discussion leader)、負責總結概括的人(summarizer)、負責聯(lián)想的人(connector)、負責找重點詞匯的人(word master)、負責提煉語篇信息的人(passage person)、負責研究文化的人(culture collector)(王薔、陳澤航2016)。筆者基于所在學校學生英語基礎較弱的實際情況,將閱讀圈的實施模式稍作改動,將班級整體分為6 個小組,每個小組擔任一個角色,形成discussion leaders,summarizers... 的形式,基于“大”閱讀圈實施,相對降低了難度。
“大”閱讀圈角色分配要基于自愿原則。在學生參照“大”閱讀圈各角色所承擔的任務,根據(jù)個體能力自愿組合后,筆者再次對各小組進行能力評估,并對小組規(guī)模和小組成員作適當調整。筆者基于閱讀圈各角色所承擔的任務設定問題,將問題分為表層解讀和深層探索兩類。各小組成員基于承擔的角色和任務,閱讀并熟悉文本,作好課前準備工作。
各小組成員在筆者的引導下展示成果。筆者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并鼓勵學生互評。
經過課前準備,學生對文章內容和所承擔的任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從而為實踐奠定基礎。
1.整體感受
經過課前文本閱讀,學生應獲得文本大意:受到黑貓的指引,“我”一步步淪為殺人狂,完成由善至惡的轉變。筆者設置一個“頭腦風暴”題:嘗試用大量形容詞談談讀完《黑貓》的感受。
【設計說明】問題的設置是為了考查各小組課前準備和整體閱讀情況,引導學生從整體感受哥特式小說氛圍。各小組談完各自閱讀感受后,會立刻明白哥特式小說的整體基調。
2.細節(jié)剖析
為使學生深入理解哥特式小說的基調,筆者從三個角度進行文本剖析,突出善與惡的沖突。
(1)場景
小組長主要負責整個討論的組織,需要準備一些問題供大家討論(王薔、陳澤航2016),主要任務是“準備至少5 個概述性問題,確保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有機會參加討論,促進討論的可持續(xù)性,并號召小組成員積極展示自己的角色活動成果”(羅少茜2017)。筆者為小組長設置了以下任務:基于3幅圖片,嘗試提出5 個問題來引導小組成員探尋3個角色的關系和不同場景中的死亡事件。(圖片1是一位面容冷峻的紳士站在燈光暗淡的房子前面,圖片2 是一只的黑貓,圖片3 是一張刊載一位女士死亡事件的報紙)
【設計說明】《黑貓》主要涉及3 個主人公,但人員關系復雜,場景復現(xiàn)且界限不清晰。小組長自身對于問題設置就可能不盡相同,而各組成員的回答也會百花齊發(fā)。巨大的想象空間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思維,發(fā)展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提升了他們的英語水平(左煥琪2007)。此問題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體味不同場景所帶來的氛圍。問題提出者和回答者無標準束縛,自圓其說即可。
(2)心理
負責找重點詞匯的人需要摘出文章中的好詞好句以供小組成員學習。負責提煉語篇信息的人主要是從故事里提取重要或者有趣的信息并講給小組成員聽(王薔、陳澤航2016)。愛倫·坡在文本中應用了大量詞匯、語句描寫心理變化,需要負責找重點詞匯的人和負責提煉語篇信息的人合作進行整理并講解。筆者設置以下任務:在文章中找到能夠表達“我”與第一只黑貓、第二只黑貓和妻子相處時心理狀態(tài)轉變的詞或句,并解釋個別詞或句。
【設計說明】詞匯處理不單單局限于找新詞、查詞意,要把詞匯學習融入文章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學到新詞,還能夠感受到“我”由善到惡的心理轉變,并感受情景氛圍。
(3)意象
負責研究文化的人需要從文章中找到與自己的文化相同或相近的內容。閱讀英文原版小說,文化提煉必不可少(王薔、陳澤航2016)。只有透過文本洞悉文化,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文學作品和歷史元素。筆者為負責研究文化的人設置了以下任務:第一只黑貓,第二只黑貓,“我”的妻子、火、絞刑架,這些看起來簡單的詞其實都有隱含意。筆者為負責研究文化的人設置了以下任務:與小組成員合作,借助書籍和網(wǎng)絡發(fā)現(xiàn)這些詞的隱含意。
負責聯(lián)想的人需要思考自己身邊是否發(fā)生過故事中類似的事,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與故事里相似的人物,是否有過故事中人物的所感所悟等,將所讀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驗建立聯(lián)系。在負責研究文化的人完成任務后,負責聯(lián)想的人可以在此基礎上實施中西文化對比??梢赃x取具有哥特式意味的《聊齋志異》中數(shù)篇文章,將其中涉及的意象與《黑貓》中涉及的意象進行對比。筆者為負責聯(lián)想的人設置了以下任務:嘗試將《黑貓》中的意象和《聊齋志異》中的意象進行對比,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內涵。
【設計說明】王薔、陳則航(2016)指出,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包含解碼能力、語言知識、閱讀理解,還包括文化意識。作為哥特式小說經典代表作,《黑貓》涉及很多具有西方文化淵源并具有典型哥特式特征的意象。學生了解了這些意象,就洞察了哥特式文學。
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對《黑貓》哥特式理解。負責總結概括的人找出文本關鍵點,記住故事內容,并用自己的語言簡短復述故事;閱讀文本,做好有關角色、事件及大意的筆記,并借助筆記與小組成員分享文本概要(羅少茜2017)。在完成閱讀圈所有角色任務后,負責總結概括的人將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進行重新整理和歸納。小組成員合作繪制思維導圖,并依此總結The Black Cat。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我們力求做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喜愛的學科,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途徑達到迷戀某一門學科的境界。”盡管途徑不同,但學生一般是從課堂教學得到啟發(fā)而去課外閱讀書籍,是由教室走向閱覽室,由某一個問題激發(fā)興趣,從讀一本課外書到積累個人藏書。所以課外閱讀對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而閱讀圈正是達到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雖然閱讀圈教學很有效,但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探討:
在內容方面,由于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多圍繞教材和試卷,課外閱讀時間很少,所以在材料選擇上要精益求精,不僅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題材,而且材料內容要能反映中西方文化對比,使語言學習對高考有幫助。每次閱讀都要選取不同題材的文本,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在篇幅方面,篇幅要適中,不要占用太多時間。在“大”閱讀圈教學中,學生自學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教師參與較少。如果篇幅過長,學生很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失去興趣,而且很容易遺忘。
在難度方面,教師要選取切合中等學生認知能力的文章,以彌補差距。筆者選取的《黑貓》就比較適當,篇幅適中且內容有趣,準備過程僅需一個星期,適合開展“大”閱讀圈教學。
“大”閱讀圈教學,一個角色以小組為單位承擔,小組中的每一個組員都要積極參與。這就要求基于教師對學情的精準分析合理分組,否則很有可能出現(xiàn)學生虛假參與,如認為課外閱讀和高考關系不大或者依靠其他組員的情況,產生懈怠心理。教師在分組時要兼顧所有學生,避免小組內一人主導,“一言堂”。分組后,盡量固定小組成員,不輕易調整。教師也可以成立QQ 群,方便課前和小組成員交流并進行有效監(jiān)督,互相幫助,解決問題,詢問進程,為上課作充分準備。
由于時間相對寬松,建議“大”閱讀圈課型在高一、高二以拓展課的形式展開,讓學生借此機會積累更多知識,并在高三凸顯其有效性。在學生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說英語,并同伴監(jiān)督糾錯,為口語考試作準備。
課后,教師要求每個小組及時總結,及時整理每一次閱讀后的收獲,建議按照《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主題語境內容的要求,如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主題形式積累,以詞組、文化知識和能體現(xiàn)文章結構的思維導圖體現(xiàn),從而回顧文章內容,為高考積累素材。
至今,哥特式小說在西方文學界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經常觸及哥特元素,對哥特式小說進行研究成為必要。由于單詞量和文化差異,課外閱讀難度較大?!按蟆遍喿x圈有助于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順利進行。基于“大”閱讀圈閱讀、分析哥特式小說,匯聚集體力量,凝聚集體智慧,有助于學生了解哥特式小說,豐富文學知識,提升課外閱讀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