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龍文區(qū)朝陽中心幼兒園 周文婷
隨著對園本課程的重視,幼兒園教師越來越關注傳統(tǒng)民間文化。筆者所任職的幼兒園所在地——漳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其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錦歌”“竹馬戲”“大車鼓”舞蹈以及“賽龍舟”等。從小生活在漳州的我園幼兒對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比較熟悉。因此,我們便從漳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中挖掘有教育價值的內容,開展具有本土特色的體育游戲。
如何汲取優(yōu)秀傳統(tǒng)民間文化運用于幼兒園的體育活動,筆者通過實踐探索,認為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體素質、動作發(fā)展各不相同,在選擇內容時也應該要有所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化資源時,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動作發(fā)展需要來篩選適宜的活動內容。小班幼兒的動作協(xié)調性、平衡性與靈敏性比較差,可以選擇適合小班幼兒跳、跑、走的民間游戲來創(chuàng)編體育游戲,如“跳房子”等。中班幼兒基本掌握了走、跑、跳等基本動作,但在力量、敏捷度方面比較薄弱,可以選擇傳統(tǒng)民俗活動“賽龍舟”、漳州太祖拳青龍陣等來創(chuàng)編體育活動。大班幼兒動作協(xié)調性比較好,各種動作發(fā)展都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了,在選擇素材時可側重考慮幼兒速度、耐力、敏捷度等方面素質的綜合發(fā)展,選擇如漳州太祖拳青龍陣、“竹馬戲”等內容創(chuàng)編體育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必須“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yǎng)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游戲是幼兒最愛的活動,在選擇資源時不僅要關注內容是否健康有益,還要注重其游戲形式是否兼具鍛煉的特性,能否讓幼兒在感興趣的體育活動中感受到體育鍛煉的快樂并保持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小班幼兒規(guī)則意識較弱,需要在各種快樂、富有童趣的游戲活動中逐漸培養(yǎng)起規(guī)則意識,我們選擇的游戲“捉迷藏”“老鷹捉小雞”“丟丟丟,騎馬落福州”等,簡單有趣,互動性強,深受幼兒喜愛;中、大班幼兒的游戲水平和游戲需求明顯提高,若是單一、乏味的運動鍛煉,幼兒很難積極參與,富有結構性的閩南民間游戲,如“把關”“救國”等,能夠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求。
幼兒是活動的主人。為了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并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除了遵循上述的適宜性、游戲性兩個原則外,我們分析了各年齡段幼兒需發(fā)展哪些身體素質來增強其體質,然后據(jù)此選擇適宜的體育活動,將幼兒基本動作的發(fā)展與民俗活動、閩南童謠等傳統(tǒng)民間文化有機結合,組織幼兒開展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
根據(jù)小班幼兒在走、跑、跳等方面發(fā)展的需要,我們整合了民間游戲“跳房子”來開展關于跳的動作練習:用呼啦圈或紙板在地上鋪設格子,在格子終點放置玩具或幼兒喜歡的物品,并以幼兒喜愛的動物形象來設置運動情境,引導幼兒從起點用雙腳跳,一格一格地前進,直到最后一格,拿到玩具或物品。隨著幼兒跳的能力逐漸提高后,可以繼續(xù)以“跳房子”為活動內容,引導幼兒進一步進行雙腳跳、單腳跳、雙腳交替跳的學習與鍛煉。“跳房子”游戲在游戲形式上稍作改變也適用于中班幼兒腿部力量的鍛煉,如在地面創(chuàng)設“凸”字形格子,引導幼兒進行雙腳并攏跳與雙腳分開跳的動作交替練習。
中班幼兒開始學習匍匐、鉆、爬等,大班幼兒則鞏固匍匐前進和學習翻跟斗的動作。閩南童謠《白鷺鷥》唱的“白鷺鷥車(意為“翻”)畚箕,車到溪仔邊,跌一倒,拾到一鮮錢(意為“一點錢”)”,詼諧地再現(xiàn)了白鷺鷥在河邊玩簸箕的場景,與幼兒學習匍匐、翻跟斗的狀態(tài)很契合。我們引導大班幼兒結合童謠內容做動作,首句“白鷺鷥車畚箕”對應的動作是做翻跟斗的準備動作,“車到溪仔邊”對應的動作則是往前翻跟斗,“跌一倒,拾到一鮮錢”對應的動作是匍匐前進。場地的終點有小紅旗或幼兒喜歡的玩具等物品,幼兒匍匐前進并到達終點之后,站立起來去獲取一個物品作為獎勵,這與童謠的最后一句“拾到一鮮錢”相呼應?!栋橔儭芬部稍谥邪囿w育活動中運用,并可將滾輪胎融入活動中。“白鷺鷥車畚箕,車到溪仔邊”對應動作為幼兒向前推滾輪胎,“跌一倒,拾到一鮮錢”對應的動作是匍匐前進到終點。同樣,為了激發(fā)幼兒運動的興趣,可在終點設置取物的環(huán)節(jié)。閩南童謠的巧妙結合,增加了體育游戲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
每年端午,漳州各地都會有精彩的“賽龍舟”民俗活動,文化工作者將這個民俗活動編成了朗朗上口的閩南童謠《扒龍船》:“五月節(jié),扒龍船,大人囝仔嘩嘩滾。海面一排四只船,岸上人馬一大群。比賽開始葐啡仔,漿起漿落水花噴。拍鑼拍鼓做后盾,滿頭面汗爭冠軍。”“賽龍舟”講究的是團隊合作,要求選手有一定的上下肢力量和身體的平衡能力。大班幼兒已經有一定的合作意識,且動作有一定的基礎,但速度、力量、平衡能力、協(xié)調能力有待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可在大班開展“賽龍舟”的情境體育活動。活動以小組形式開展,兩人一組坐在竹筏上,一手在上、一手在下雙手握住竹竿,有節(jié)奏地向前“劃”,即邊走邊劃動竹竿,待幼兒熟悉動作后再逐漸增加小組的人數(shù),引導幼兒一邊運動一邊念閩南童謠《扒龍舟》。為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可以增加鑼鼓、紅旗等道具,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如果中班開展“賽龍舟”體育活動,需要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先選擇上肢或者下肢的單項力量鍛煉,待幼兒的肢體力量逐漸增強之后再將上下肢力量鍛煉結合起來進行整體性的運動,避免幼兒運動過度或進行過多的機械練習致使上下肢受傷。
漳州太祖拳青龍陣有縱高躍低、跑跳躥躍、快速行進等動作。其步法靈活,有上下對練、左右對練等不同方向的動作,對平衡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在中、大班的體育活動中,我們邀請了本地太祖拳傳承人到幼兒園開展太祖拳活動,每周固定一個時間。最初以表演活動作為活動的開場,激發(fā)幼兒的興趣,接下來引導幼兒觀察并模仿表演的動作,再利用各種道具創(chuàng)設動作練習的場景,配上鼓聲節(jié)奏,引導幼兒進行下肢動作、平衡能力與身體靈敏性的練習,進行連貫性的閃躲、躥躍、走跑等動作練習。同時教師在太祖拳中提煉適宜的動作編排成富有特色、有氣勢的閩南早操。
漳州浦南古儺,是具有濃厚鄉(xiāng)土風情的民俗舞蹈。其道具之面具頂在筐頂,整體用竹子做框架,顯得體形龐大,迥異于人;表演時踩著伴奏打擊樂鼓點,行走時東倒西歪,時快時慢,在維持身體平衡的前提下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我們開展了培養(yǎng)“古儺接班人”的體育活動,用適合幼兒體形大小的紙箱做成“服裝”,將紙磚或奶粉罐等物品以直線形式按不同的間距疏密擺放,利用水管在半空中設置障礙,引導幼兒根據(jù)地面上不同間距的障礙物用不同的速度行進,在遇到半空中的障礙物時則模仿古儺表演的動作東倒西歪地避開障礙物,最終順利通行。幼兒在保持身體平衡的前提下順利躲避障礙物,提高了身體的反應能力與平衡能力。隨著幼兒動作的熟練,我們不限制擺放形式,擴大障礙物的數(shù)量,讓幼兒進一步提高身體的平衡能力。為了情境的完整性,我們最后設置了“考核”環(huán)節(jié),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沒有觸碰障礙物順利到達終點的幼兒可成為“古儺接班人”并獲得證書,以資鼓勵。在開展這個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小班開展本活動則可免去穿戴“服裝”,同時將避開地面障礙與躲開空中障礙分成單獨的兩部分進行學習與練習,待幼兒提高身體的反應能力與平衡能力之后再嘗試組合練習。
在激發(fā)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之后,要注意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及時調整活動內容,避免幼兒運動過度。例如,在“賽龍舟”活動中,若整個活動持續(xù)地“劃槳”,幼兒很容易疲勞,需要適時休息。我們在活動中穿插一些相對平靜的小游戲,通過動靜結合來調整幼兒的運動量,讓幼兒脈搏跳動有舒緩的恢復過程。我們利用閩南童謠《額米投鍋》,引導幼兒與同伴面對面,兩人一起念童謠“額米,額米”,一人打開手掌,另一人用食指在其手掌上轉動,念到“投鍋,投鍋”的時候張開的手掌快速閉合,另一個人則要立即做出反應,將食指抽出。若是被抓住了,則兩人交換角色;若是成功逃脫了,則繼續(xù)游戲。
體育活動中,幼兒完成一個動作離不開手、眼、腳的協(xié)調配合。雖然幼兒能在動作的學習與練習中逐漸提高身體各部位的協(xié)調、配合能力,但為了在活動中更好更快地掌握動作,可以利用運動時的休息間隙,整合閩南童謠引導幼兒玩一些趣味小游戲,如《秀才騎馬》《拍糕拍餅》《食子仔歌》等閩南童謠,均適合編成鍛煉反應能力的小游戲。
利用閩南童謠《秀才騎馬》開展的游戲玩法如下:幼兒兩人面對面而坐,念“秀才,秀才”的時候兩人各自伸出一只手,手心保持一定距離相對;念到“騎馬嚨嚨來”的時候,放在下面的手快速翻起去拍上面的手,上面的手則做出反應,或是成功避開或是被拍到,若是上面的手成功避開則兩人不用交換手的位置,被拍到的話則兩人交換手的位置并繼續(xù)游戲。
利用閩南童謠《拍糕拍餅》開展的游戲玩法如下:游戲前準備若干小紙球,放置在兩人之間;幼兒邊念“拍一糕,拍一餅”邊與對方擊掌,念到“我分桃,汝分餅”時按自己想拿的個數(shù)分別取小紙球,念“桃紅紅,餅生蟲;桃幼幼(意為“餅破碎了”),餅上蛀(意為“餅生蟲子”)”時每念一小句,雙方就把紙球放到中間,在念完時所有紙球全部回位到兩人中間,最后再念一遍“餅上蛀(意為“餅生蟲子”)”;念完后,幼兒立即抓取小紙球,然后比一比誰抓取的多。
利用閩南童謠《食子仔歌》開展的游戲玩法如下:幼兒與同伴一起念童謠“一放雞,二放鴨,三分開,四做堆,五搭胸,六拍手,七圍墻,八摸鼻,九揪耳,十抾起”,在念童謠的同時根據(jù)內容向對方做相應的動作,對方則要進行躲避。例如,幼兒雙方念“一放雞,二放鴨”時,一人模仿小雞的動作,一人模仿小鴨的動作;“三分開,四做堆”對應做相反的動作;念到“五搭胸,六拍手,七圍墻,八摸鼻,九揪耳,十抾起”時,一個幼兒向對方做拍肩、拍手、摸鼻、摸耳朵、碰頭發(fā)等動作,被拍的幼兒則要避開。若幼兒成功完成所有動作,就交換角色進行游戲,反之則不用交換角色。
通過朗朗上口又易于理解與接受的童謠游戲,幼兒能在有趣的情境下既獲得適當?shù)纳眢w放松,又獲得動作靈敏性的鍛煉與提高。
在探索本土傳統(tǒng)民間文化教育價值的過程中,我們立足幼兒,著眼于幼兒身體素質的發(fā)展需要,選擇了部分本土傳統(tǒng)民間文化有機融入幼兒體育活動中,讓幼兒在有趣的運動氛圍中體驗體育游戲的樂趣,獲得各方面動作的發(fā)展,同時也萌發(fā)對家鄉(xiāng)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