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 岳雪嬌 吳丹平
教學情境是基于教學目標和內容,為了引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滿足學生身心需求,根據(jù)課程需要所創(chuàng)設的一種適當情境,它能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教學,進一步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筆者認為,教學情境是一個多維度和多層面的動態(tài)系統(tǒng),有4個特點:情真、形切、意遠、寓教于樂。教學情境的生活化是要求教學情境的內容設計和實施要站在學生日常生活、課堂生活和未來生活的角度進行設置。教學情境的真實化則需要在生活化的基礎上做到以學定教和學以致用,從而滿足教師教學預設和現(xiàn)實課堂生成的對等,并避免以往為了情境而情境,不考慮學情與教情,沒有對學生課堂學習中有利和不利知識的清晰分辨,以及不尊重生活實際與課堂教學的要素等問題。自2001年以來,教學情境的使用本已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對學生發(fā)展來說,凡事適則立,不適則廢。在此,筆者從本屆活動小學展示課的教學設計和課例中,透過教學情境中的生活化和真實化問題,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體育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葉圣陶先生的三大教育主張中就提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統(tǒng)一的過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催生效果,葉圣陶主張把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读x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倡學習有用的體育,體育要體現(xiàn)“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這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而如何在教學情境中體現(xiàn)“化”的問題,是生活化對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提出的新要求。對此,既可以從生活中選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作為教育資源,也可以在體育課堂中加入一些日常生活和“未來”生活的元素,讓體育課堂教學充滿張力,如此教學,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1.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融入生活元素
教學情境與日常生活的結合,除了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知識與技能之外,還可以開發(fā)日常生活用品作為教育教學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水平二(三年級)的《持輕物側向投擲》一課中,執(zhí)教教師將生活中常見的毛巾設置成輕物,完成側向投擲的教學,就是將日常生活用品運用于體育教學中,為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學練服務。教學中,執(zhí)教教師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開發(fā)毛巾的多種功能,如,把毛巾設置為障礙跑跳(學生跑跳繞過擺成不同形狀的毛巾),手持毛巾進行熱身操練習,利用毛巾做各種投和擲的輔助練習,持裹團的毛巾進行輕物投擲,體會蹬地轉體快速揮臂,兩條毛巾夾在一起體驗揮臂,毛巾一角穿洞體驗投擲抓握和鞭甩,“保衛(wèi)陣地”游戲中用毛巾投擲“保壘”,一條毛巾貫穿整個教學始終。從聽、觀、感三重感官幫助學生真切地感受快速揮臂的動作技巧,展現(xiàn)了簡約、靈動、高效的體育課堂。
2.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關注課堂生成
課堂生活是師生在教學中為達成教學目標共同構建的一切具有特殊意義和價值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在課堂教學中生成的有利于教學目標達成和有價值的教學活動,對于教學情境的設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學情境貫穿于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同時,應關注課堂即時生成,利用生成調整或者創(chuàng)設新的教學情境,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提高教學的質量。水平三(六年級)《籃球——運球急停急起》一課中,執(zhí)教教師設計了游戲“打地鼠”,利用10張間隔一定距離的膠地貼,進行急停急起的運球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有一組學生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膠地貼的另一面是數(shù)字1~10,于是把數(shù)字翻過來,按照1~10的順序間隔擺好,進而按照1—3—5—7—9進行奇數(shù)急停急起的動作練習。這本身是教師后續(xù)教學中的安排,又因為學生們擊打帶數(shù)字的膠地貼比無數(shù)字的膠地貼,對練習急停急起技術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所以當教師發(fā)現(xiàn)這一教學生成后,不但沒有責備學生,還召集所有學生一起觀摩,并對該組學生提出了表揚和建議。當學生們再次回到學習中,也能夠不斷地提出思考和見解,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整個課堂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
3.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滿足“未來”生活需要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符合“未來”生活中學生的需要,對激發(fā)興趣和掌握技術動作更有幫助。水平三(五年級)《少年拳第一套及體能練習》一課中,執(zhí)教教師創(chuàng)設“遭遇歹徒”的情境,將少年拳的規(guī)定動作學習,與“未來”生活中遇到“歹徒”時如何應對聯(lián)系起來,加深學生對動作的理解、學習和掌握。執(zhí)教教師對學生學習少年拳套路的每一個動作,都加入了攻防意識的培養(yǎng),更好地利用靶,讓學生明白技擊的重要性及如何運用。少年拳第一套前4個動作震腳架打、蹬踢架打、墊步彈踢、馬步橫打,可以與生活中“頂天立地、一馬當先、挺身而出、戰(zhàn)無不勝”的意境相對應。由此,一是能夠為學生下一階段武術內容的學習提供方法和借鑒;二是當學生遇到“歹徒”時,可以運用所學武術動作做出應對,如“歹徒”上步抓你,可使用震腳架打;“歹徒”后退時,迅速跟進使用墊步彈踢。
二、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真實化要做到以學定教、學練結合、學以致用
1.以學定教,滿足學生學習需要
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對學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學習需要,在學習中采用不同的練習、提出不同的建議、給出不同的評價,是以學定教的根本。水平三(五年級)《彎道跑學習與體能練習》一課中,執(zhí)教教師創(chuàng)設了“賽車”情境。在課的開始部分,教師先讓學生在“檢查賽車”“模擬訓練場”“車隊競技”“安全回家”等相關情境中,感受彎道跑帶來的快樂,初步掌握彎道跑的動作技術。熱身活動結束,學生們左手拿起彩虹傘,右手擺臂,沿著逆時針方向慢慢轉動,體驗彎道,并觀察學生的不同彎道跑能力。學生圍繞彩虹傘慢走,當聽到教師喊出色塊顏色,對應色塊的學生跑出,沿轉動方向跑動,跑完一圈回到原點,對彎道跑中表現(xiàn)不同的學生提出技能的要求和建議。接著利用模擬器記住色塊和號數(shù)繼續(xù)圍繞彩虹傘轉動和跑出,當放下彩虹傘后,在半圓的兩邊,整體以女生在內圈、男生在外圈繞整圈跑動,強調彎道跑的動作要領。在每一次練習中,學生們在彎道跑中感受側身、手臂內小外大的動作技術,感受怎么樣順利地從直道進入彎道,再從彎道進入直道。循序漸進、分層教學、整體推進,學生從初步感受弧度的跑到進入“賽車駕駛”的真實場景,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彎道跑技術的需求,通過自我挑戰(zhàn)與相應水平的挑戰(zhàn)結合,在學練中逐步掌握彎道跑的動作技術。
2.學練結合,促學習目標達成
學、練是賽和評的基礎,只有抓好了學習和練習的鞏固,方能開展賽、評。水平二(四年級)《籃球——行進間運球》一課中,執(zhí)教教師創(chuàng)設了“漁夫和小魚”的教學情境,把籃球場作為“魚塘”,學生在規(guī)定區(qū)域內運球行進,教師持“魚桿”在“魚塘”內“釣魚”,被“魚鉤”碰到的學生即為被釣到的“小魚”。被“魚鉤”碰到或球和人出了規(guī)定區(qū)域,要到“太陽島”原地運球20次“復活”,然后才能再回到“魚塘”,學生要邊運球邊觀察,不能抱球跑動。這樣的教學情境設計,學生通過學與練有效地鞏固了行進間運球的動作技術,促進了技能目標的達成。
3.學以致用,為學生成長服務
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學習了某個動作技術,但更要讓學生通過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去完成教學情境中的下一個創(chuàng)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水平一(三年級)《立定跳遠》一課中,執(zhí)教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走進動物園”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完成立定跳遠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跳躍能力,并使學生敢于自我挑戰(zhàn)。如,熱身活動結束后,教師提問“哪些動物是蹦蹦跳跳的?”首先帶著學生模仿動物走進動物園闖關,和小白兔比拼向上跳;然后解決立定跳遠落地輕的問題,讓學生想辦法怎樣跳才不會有聲音,才不會把老虎驚醒;然后分別模仿高人、矮人、超人,解決擺臂、蹬地、跳的銜接問題,形象地促進了學生對立定跳遠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認識;隨后利用泡沫地墊擺成不同的高度和形狀,讓學生尋找立定跳遠的合適高度。教師不斷地引導學生參與評價,發(fā)現(xiàn)自己和別人動作的差別,并通過逐級跳的序列動作,促進擺臂與蹬地銜接,找到自己起跳的合適高度。學生沉浸在“動物園”里,不知不覺地學習和掌握立定跳遠的基本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