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弘
初中作文教學研究的常規(guī)視野是寫作技巧。比如為諸多一線教師所常識的“虎頭、豹尾、豬身”的作文策略,就是不少教師奉為圭臬的法寶。在認識到這些技巧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筆者以為,要提高初中學生的寫作能力,更需要對他們寫作時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研究,對學生害怕寫作的心理進行歸因分析,這樣才能達到治標且治本的效果。
一、初中生寫作心理及歸因分析的價值
學生寫作心理特指在寫作教學環(huán)境下所表現(xiàn)出的需要、興趣、動機和欲望等。研究發(fā)現(xiàn),寫作心理的核心是寫作動機,只有當學生有了寫作動機時,他們才會對寫作產(chǎn)生決定性的認同感,從而調(diào)動有關(guān)寫作心理因素形成寫作的心理機制。
具體說,初中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階段,一方面初中階段的寫作因為考試評價需要,不得不出現(xiàn)一些“格式化”的傾向,這在客觀上約束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不再像此前一樣進行天馬行空式的寫作;另一方面,初中階段的作文開始追求思維深度與思想高度,強調(diào)學生作文需要表現(xiàn)出思想性并體現(xiàn)出可以鑒賞的價值,因而在寫作上提高了難度。當學生的寫作水平與寫作要求之間存在較大落差時,學生自然會產(chǎn)生畏懼心理,失去寫作動機。此外不能忽視的是,教師的評價也是學生畏懼寫作、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感”心理(下一點詳述)的重要原因。從寫作教學的實際來看,絕大多數(shù)學生難以得到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即使偶有少數(shù)學生的作文出色,教師也會因為群體性作文水平不高而失去表揚學生的心理。
二、基于初中生寫作心理尋找教學策略
在研究學生寫作心理的過程中,專家對學生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臉、唉聲嘆氣,表現(xiàn)出較為強烈的畏難情緒和排斥心理進行了仔細分析,并將這種消極心理體驗稱作“習得性無助感”。它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寫作,也會影響學生其他方面的學習,甚至是身心健康。而避免這種心理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關(guān)鍵就在于尋找到恰當?shù)慕虒W策略。通過總結(jié),筆者提出如下幾點策略:
一是創(chuàng)設(shè)輕松活潑的寫作情境策略。寫作是需要心境的,心境是受到情境影響的。如果學生能夠在一個輕松活潑的情境中,那他們的寫作心理就可以回避一些不必要的干擾,這樣學生的思維更容易激活,因而在形成寫作動機、搜集寫作素材、建構(gòu)文章架構(gòu)的時候,都會有更好的表現(xiàn)。更重要的是,長期處于這種輕松活潑的作文情境中,學生更容易形成積極的寫作心理,這是其他教學策略所無法比擬的。
二是針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策略。多年的作文教學經(jīng)驗讓筆者感覺到,寫作過程是最能體現(xiàn)學生個性差異的過程。作為聽說讀寫中綜合性最強的環(huán)節(jié),“寫”是學生輸出信息的過程,即將所習得的知識綜合性地輸出,其中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表達方式的迥異,往往都顯示著學生個體的風格,有時候即使這個風格看起來不明顯,教師仍然需要站在學生個體的角度去研究其寫作特點。從這個角度講,作文教學中的因材施教顯得非常重要。筆者在教學中,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針對學生個體進行點評,包括書面批注與面批,而在學生反思、修正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進行一兩句話的指點(必須提前構(gòu)思好,課堂上擇機個別點評),那學生更加會印象深刻。
三是恰到好處的積極評價策略。作文評價是一件非常考驗教師教學水平的事情,過揚則學生不信,過抑則打擊學生,因而追求“恰到好處”的評價,是教師的智慧表現(xiàn)。筆者的經(jīng)驗是八個字——就文評文,就文評人,即基于目體的作文,評價其優(yōu)缺點所在,并結(jié)合一些常見性的問題指出學生寫作習慣的優(yōu)點或不足。這樣的評價往往能夠切中學生的要害,放大學生的優(yōu)點并對缺點產(chǎn)生深刻印象,學生容易接受。
三、初中生寫作心理及歸因研究之反思
基于學生的寫作心理去研究寫作教學,筆者以為是抓住了最關(guān)鍵的地方。針對初中學生的寫作動機薄弱的現(xiàn)狀并進行歸因分析,能夠抓住作文教學的要害,從而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產(chǎn)生質(zhì)的幫助。
在研究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初中學生其實是有著寫好作文的愿望的,這就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不滅的火焰”。只要教師和學生都發(fā)現(xiàn)這一火焰的存在,那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與練,都應(yīng)當充滿信心。而如果跳出作文教學看作文教學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其實也是教師的積極動機所在??磻T了不少同行成天抱怨學生的作文水平不行,怎么教都沒有提升,這實際上也說明教師教的動機的缺失,如果教師都沒有成功的信心,學生又怎么可能有積極的寫作心理呢?
總之,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研究學生的心理并進行歸因分析是有價值的,是提升學生作文水平的源泉所在。
詩學詩藝
王弼“得意忘象”談略
在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也。”
在這段話里,王弼對“言”“象”“意”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之所以有這樣的理解,首先,其根據(jù)是“言生于象”“象生于意”。周裕鍇主張理解這個關(guān)系可以從四個角度出發(fā)從功能角度上看,“象”具有象征“意”的內(nèi)涵的功用,而“言”則具有說明“象”的象征意義的功用,從生成角度看,“意”派生象,“象”派生“言”,從理解的角度看,可以通過派生的”言”來了解“象”,從派生的“象”來了解“意”,從表達的角度看,“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或者說,“意以象盡,象以言著”。
其次,在“得意”過程中,“言”“象”僅僅具有工具價值。王弼借《莊子·外物》指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因此,“象”需要“言”才能更好地說明其象征意義,“言”是表達“象”的工具,“象”是得“意”的工具,借助于“象”能更好地盡意。在肯定“言”“象”作用的同時,反對因“言”“象”的得象、得意作用而執(zhí)著于“言”與“象”,它們僅僅是工具、手段,并非目的。
再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王弼繼而用反證法論述了執(zhí)著于“言”就不能“明象”,執(zhí)著干“象”就不能“得意”。要言之,執(zhí)著于手段往往達不到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