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速公路病害引發(fā)的交通問題越來越多,其中高填方路基引起的病害尤為突出,路基的不均勻沉降、縱橫向開裂普遍存在,嚴重影響道路交通的安全。要確保高填方路基的施工質量,就必須正確掌握高填方路基的施工技術要點。
以筆者曾參與的某高速公路項目為例,該項目路段使用填土路堤這一方式進行高填方,在施工過程中,挖掘機挖取的土石作為填料,并使用裝卸機車和大噸位貨運汽車進行運輸。就整體施工方案而言,采用的是分層水平填筑、分層進行碾壓等建筑方式,并借助推土機等工程機械對路面進行壓平壓實。為了保障道路施工過程中的順暢和道路整體的平整度和堅實度,選用灌砂法對道路密實度進行檢測,并專門建立了觀測站,對道路沉降的穩(wěn)定性進行長期觀測。
在對路基進行處理之前,項目測量組嚴格遵照施工方案中的圖紙和數(shù)據(jù),對路基中樁和路基邊坡的坡腳線一一確認和固定,用木樁和灰線標示出其位置,并在木樁上寫清填筑高度,對總路面、邊沿線和坡腳線的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最終整理成項目工程數(shù)據(jù)表。除此之外,每隔500m需在路基基底挖探坑取土并編號,取土要在全橫斷面進行,隨后進行相關的土工試驗。若相鄰編號土質變化大,則要在對應路段增加取樣點數(shù)。
填筑是公路修筑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施工環(huán)節(jié),是施工的初始環(huán)節(jié)。一般來講,土方填筑分為分層處理、分層水平填筑、分層進行碾壓等不同的環(huán)節(jié),由下而上地進行填筑,填料的運輸采用自卸大貨車最為方便。當鋪土的厚度達到30~40cm的時候,就要暫停填土施工,用推土機將填土推平,然后用平地機將土面壓實。為了保障路堤兩邊的填土壓實度可以達標,還需要對路堤兩邊進行加寬處理,增加大約30cm的寬度,為路堤兩邊邊緣地帶的填土壓實預留足夠空間。
機械壓實是道路施工的第二道工序,主要是針對填筑后的土壤,借助重力機械對地層表面來回碾壓,讓土層結構更加緊固堅實。在使用碾壓機械之前,首先要用推土機將填土推平,以防不平部位暴露。填土推平后,采用振動平碾壓實,先靜壓,而后振壓。這一過程要控制好行駛速度,一般平碾的振動碾不超過4km/h,并要控制壓實遍數(shù)。用壓路機進行壓實時,應采用“薄填、慢駛、多次”的方法,填土松鋪厚度不應超過40cm;碾壓方向應從兩邊逐漸壓向中間,碾輪每次重疊寬度約40~50cm,避免漏壓。填方超過8m則對路基采取強夯。
如果沒有額外的規(guī)定和其他特殊情況,在壓實土層的過程中,機械輪子下降程度需要控制在1~2cm的范圍內。每完成一次碾壓,就需要將機械表層的拉毛利進行接合處理。在施工過程中,還要嚴格控制填土的水含量,確保土壤含水量符合工程施工要求。
在開始強夯施工以前,需要檢查施工場所中的各種建筑構件和地下管線的布局完成情況和實際分布情況,避免盲目地強夯施工破壞構件和管線。
在進行強夯時,由測量組根據(jù)設計圖紙及有關施工設計文件放出路基紅線,用木樁、彩旗或紅絲帶等對施工輪廓范圍進行標示。對于長度小于100m的高填方路基,每填6m就要進行一次強夯處理。涵洞處須避開涵頂范圍進行強夯處理。
把夯錘用吊裝機固定在具體的高度,以自由落體的方式,對錘頂?shù)母叨冗M行測量,如果發(fā)現(xiàn)歪斜等現(xiàn)象,則需要檢測夯坑底部的平整度,幫助其恢復平整。為達到良好的強夯效果,需采用10t重的強夯錘,夯錘的底面是直徑2m的圓形,采用鑄鋼制作,十分堅固有力。在夯錘砸擊的圓形地面上,需要設置φ250~300mm的排氣孔,采用上下聯(lián)通的方式,底部的排氣孔對稱排列,便于快速排出坑底的各種氣體,加大夯錘著地時的力度,也有助于減小起錘時的阻力。夯錘底部的面積大小則需要根據(jù)土壤成分和性質來進行設置,一般來講,啟動夯錘時需要借助于15t的履帶吊,但是如果遇到重型機械噸位過小的情況,就需要借助于鋼支腳,并添加輔助門架,保障支架的穩(wěn)定性,避免落錘時機架坍塌,造成安全事故。一般而言,起重機械的力度至少要高出夯錘總重量的1.5倍,才可以達到工程建設的要求。脫鉤器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強度,才能保障夯錘起吊時不會自動滑落,實現(xiàn)平穩(wěn)下落和迅速掛鉤的目的。
在強夯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地下水位超出合理范圍,需要先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高度,避免建筑區(qū)域內產生積水,繼而影響工程施工。
在進行單點夯擊的過程中,選取6、8和10作為基本的夯擊數(shù)。先以6作為夯擊的基準數(shù),如果夯沉量無法達到標準要求,那么就需要進一步加大夯擊的點數(shù)。一般來說,至少需要夯擊4遍,在最后一次夯擊時需盡全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壓實土層,避免土層松動。
無論是夯實之前還是之后,都需要從地表下面的土層中抽取土樣,用來檢測土壤成分的干濕度、密度等物理系數(shù),為施工方案的優(yōu)化提供參考,樣品抽取的間距是垂直水平距離1m。一旦發(fā)現(xiàn)測評的結果不符合原有方案的設計要求時,就需要調整方案中的參數(shù)設置和材料選擇,確保夯實程度最大化。
在完成路基填方的強夯施工之后,需要對所填之處的地面路基進行檢測和評估,確保路基的承載能力符合道路規(guī)劃要求。如果道路要求的承載力較大,則需要采用彎沉檢測。
沖擊碾壓采用30~50kJ沖擊式壓實機械,正常速度保持在10~12km/h的范圍內,在路基兩側之間來回沖碾,兩邊優(yōu)先,其次才是中間位置。同一個表層,至少需要碾壓15~20次,才能保障路面的平整和內部結構的堅實。沖碾結束后,還需對路面進行壓實度試驗,利用不同的試驗手段和方法檢測路面和路基的密實性能,待檢測合格以后再填筑。
表1 不同路堤高度的壓實度
需要注意的是,要選≥擇連續(xù)的路段進行沖擊碾壓,確保碾壓機械擁有足夠的掉頭空間。施工路面50cm以下的土層至關重要,所以需要密切控制其含水量,避免含水量過大,出現(xiàn)彈簧和翻漿等現(xiàn)象。
施工過程中,每一壓實層檢驗壓實度,檢測頻率為每1000m2至少檢驗2點,不足1000m2時檢驗2點,必要時根據(jù)需要增加檢驗點。
進行正式施工之前,在整個路基沉降區(qū)的外圍選取比較穩(wěn)定的區(qū)域,預先設置2~3個觀測站點,借助全站儀和水準儀這兩種儀器,對基點的標準高度和基線走向進行明確標注。針對路基左右兩邊的路堤區(qū)域,在坡腳至周圍2~4m的范圍內設置觀測基點,按照200m一間隔設定距離。設置的3個觀測基點主要采用15×15×150cm規(guī)格的鋼筋混凝土固定而成。
在對路基進行填筑之前,需要先根據(jù)觀測基點的標準高度和基準線的走向,借助全站儀測量出測點的起點和終點,并將其一一記錄在冊。在對路基進行填筑的時候,也要保持對測點進行按時觀測的習慣,觀測頻率一般是3~7天,所有的觀測數(shù)據(jù)都要記錄在冊。當觀測點的水平位置和豎向基線發(fā)生移位,則說明建筑地基正處于變動狀態(tài),出于安全考慮,應該馬上停止地基填筑,積極采取措施以穩(wěn)固地基。
本文結合高填方路基施工實例,通過施工過程中的一系列措施,有效確保了高填方路基的施工質量,減少了路基病害的發(fā)生,為道路后期的安全運行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