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光有一片好心是不夠的,還得有智慧和方法。想做事,還要會做事,做成事。
朋友的兒子進入了青春叛逆期,不太遵循父母為他安排的“人設(shè)”,時不時要對著干。朋友苦口婆心,軟硬兼施,恩威并舉,還不時祭出“中國式家長”最愛說的那句口頭禪:我們都是為你好!
我絲毫不懷疑他們對兒子的愛偉大而無私,也確信他們一定是為了孩子好。但從邏輯上講,主觀上的好心不代表以此為出發(fā)點要求子女去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好心不一定能辦成好事。更多時候,“我都是為你好”是一種道德綁架,是一種情感暴力,也是最讓人反感和無奈的一句話。
《莊子·外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只海鳥飛到魯國都城郊外,停歇下來,魯國國君讓人把海鳥接到太廟里,用酒宴招待它,演奏“九韶”之樂供它欣賞,以“太牢”作為膳食給它吃。面對這些,海鳥卻頭暈?zāi)垦#瑧n愁悲苦,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在這個故事里,魯國國君對海鳥難道不好嗎?他用了他認為最隆重、最高級的禮遇來對待它,但這一切并不是海鳥需要和喜歡的。結(jié)果事與愿違,好心辦成了壞事。
還有個故事叫“幫蝶破繭”——有人看到正在奮力破繭、掙扎欲出的蝴蝶,覺得它好可憐、好艱難,便拿了一根小樹枝把繭弄破,讓它直接飛出來。結(jié)果,蝴蝶無力地拍打著翅膀,不一會兒就掉在地上死掉了。由于外力幫忙破繭,小蝴蝶的翅膀沒有因此得到鍛煉,這個人想幫它誰料卻害了它。
在日常的交通管理和服務(wù)工作中,很多時候,大家的出發(fā)點都是好的,都想為群眾辦一些實事和好事。但有一些看上去很好的政策措施,實施后并不盡如人意,甚至惹得人怨言紛紛。比如,有的公路和橋梁實行免費通行,導致車輛劇增,嚴重擁堵,公眾出行消耗的時間成本遠遠超過免費節(jié)省下來的那點經(jīng)濟成本;很多地方為了愛老敬老,向超過一定年齡的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免費乘坐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優(yōu)惠,然而這樣一來,在上班高峰期,不少老年人為了買菜、晨練甚至聽保健品講座,也要和學生、上班族一起擠公交,圍繞“該不該讓座”引發(fā)的糾紛時有發(fā)生;還有些城市在重大活動期間對市民乘坐公交、地鐵和輪渡實行免費,結(jié)果造成高峰期地鐵站、公交站人滿為患,公共交通運行幾乎癱瘓,埋下嚴重的安全隱患……對這些并沒有達到好效果的“好心”之舉,公眾無力拒絕,很多專家基于理性提出了反對意見,但因牽涉群眾利益,要一舉廢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好心沒辦成好事,最根本的原因是管理者在決策過程中缺乏深入調(diào)研,不太了解基層的實際情況;或者沒有很好地站在服務(wù)對象的角度思考問題,不太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或者考慮欠周到,沒有全面權(quán)衡利弊,導致出臺的政策措施要么不接地氣、難以落實,要么執(zhí)行變異、租值耗散。管理部門的一番好意、工作人員的一片苦心往往沒能換來好的反饋,吃力不討好,群眾不領(lǐng)情。
隨著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多元化、社會階層多樣化和利益訴求復雜化,行業(yè)管理和社會治理越來越難了。很多理論上很完美的想法,實施起來卻漏洞百出。因此,管理部門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大包大攬,合理劃分事權(quán),基層能做好的事就讓基層做,群眾能辦好的事就讓群眾辦,“讓聽得見槍炮聲的人做決策”。決策要做到科學民主,重大決策要建立在扎實的調(diào)查和嚴謹?shù)姆治鲋?,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廣泛集中民智,真心求智于民、問計于民。要學會將心比心,懂得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要慎施于人。
做事情,光有一片好心是不夠的,還得有智慧和方法。想做事,還要會做事,做成事。
一介書生,兩鬢染霜;
三余讀書,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凈;
七言八語,九行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