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錦 張輝(通訊作者)
(1南華大學附屬邵陽醫(yī)院 湖南 邵陽 422000)
(2邵陽市中心醫(yī)院 湖南 邵陽 422000)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臨床表現(xiàn)為突然起病,進展快,常見感染和出血,并常因此致死。少數病例進展緩慢,表現(xiàn)為乏力,虛弱等,偶見出血及感染,本病主要依賴血象和骨髓象確診[1]。白細胞介素35(IL-35)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一種新型細胞因子,具有強大的免疫抑制作用,促進Tregs的增殖并為其發(fā)揮最大免疫抑制功能。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是血管新生特異性調控因子,白血病細胞可能通過分泌VEGF正性血管生成調控因子來促進血管生成[2]。
選擇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在邵陽市中心醫(yī)院血液腫瘤科經骨髓細胞學、流式細胞術檢查確診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50例為觀察組,其中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齡16~48歲。觀察組患者在化療前和化療兩周期后采血進行生化檢測。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診斷和療效標準參考第三版張之南《血液病疾病診斷及療效標準》。選取我院體檢中心同時期體檢健康成人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19~50歲。
IL-35定量酶聯(lián)檢測試劑盒(德國,IBL),VEGF測定試劑盒(北京,健平九星生物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
酶標儀(美國,BIO-RAD),-70°冰箱(青島,海爾),37°恒溫水浴箱(天津,泰新特),Labofuge400離心機(德國,Heraus),微量移液器(芬蘭,吉爾森)。
1.4.1 標本采集 觀察組患者在入院初及化療兩周期后在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靜脈血4ml,健康體檢者采集外周靜脈血4ml,分離上清液于-70°冰箱內保存待測。
1.4.2 標本檢測 分別檢測兩組患者血清中IL-35和VEGF含量,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所有的數據均用SPSS22.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清中IL-35及VEGF較對照組高,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治療后外周血清中IL-35及VEGF較治療前表達下降。見表1。
表1 正常對照組和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清IL-35和VEGF表達
同期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完全緩解IL-35及VEGF較部分緩解患者外周血清IL-35及VEGF水平明顯升高。治療后的較治療前外周血清IL-35及VEGF水平明顯降低。
表2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緩解程度患者間及治療前后外周血清IL-35和VEGF表達
在人體內IL-35大部分是由調節(jié)性T細胞分泌,是細胞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關鍵因子。VEGF主要參與血管發(fā)生和生成的各種生理及病理過程。本研究檢測了正常人、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清IL-35和VEGF水平。同時,比較了是否緩解患者治療前后IL-35和VEGF水平。結果顯示,過度增生的白血病細胞可能是外周血IL-35和VEGF的主要來源。外周血IL-35和VEGF的濃度水平的變化和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疾病轉歸及預后有關。本研究的結果對于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給了一些提示,抗IL-35和VEGF的方案可考慮引入到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