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霞 鞏玉艷
(濱州市中心醫(yī)院結防院消化內科 山東 濱州 251700)
本文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在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消化內科收治的患者中隨機選擇148例,根據就診先后順序按照1∶1比例分成對照組(n=74,先就診)與優(yōu)質組(n=74,后就診)。所有對象對研究知情且愿意參與研究,簽署有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有精神疾病、嚴重臟器疾病、嚴重殘疾、無法正常交流的患者。對照組:41例男性,33例女性,最小21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47.1±5.93)歲,其中21例肝硬化,25例上消化道出血,19例消化性潰瘍,5例胃潰瘍,4例消化道潰瘍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優(yōu)質組:44例男性,30例女性,最小20歲,最大78歲,平均年齡(48.5±6.14)歲,其中18例肝硬化,24例上消化道出血,21例消化性潰瘍,8例胃潰瘍,3例消化道潰瘍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優(yōu)質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P>0.05,有可比性,可分組研究。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管理模式,按照消化內科常規(guī)化護理流程提供護理服務,護理過程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關注病情變化,一旦發(fā)現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協(xié)助醫(yī)師對癥處理,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優(yōu)質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管理的基礎上采用優(yōu)質護理管理模式,具體方案如下:(1)環(huán)境護理。護士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溫馨的環(huán)境,定期消毒,根據天氣變化調節(jié)室內溫度與濕度,定時開窗,通風透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病房內保持安靜,光線柔和。另外病房中配備必要的生活設施,如開水瓶、坐便器及吹風機等,滿足病人基本生活需求,病房內設置好防護設施,合理位置安裝扶手,以免發(fā)生意外事件,尤其是針對老年人。(2)飲食護理。飲食方面,堅持個體差異原則,根據病人的實際病情,制定飲食方案,強調營養(yǎng)均衡,多吃新鮮蔬菜與水果,限制或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證每日蛋白質與維生素攝入充足。手術患者,術后2d內食用流質飲食,隨后根據病情好轉情況慢慢過渡至半流質飲食,堅持循序漸進,最終過渡到正常飲食,提高機體機能,增加抵抗力與免疫力,促進疾病康復。(3)康復護理。對于部分手術患者,術后康復護理十分有必要,綜合分析患者實際情況,結合患者身心狀態(tài),選擇康復運動方式,如呼吸訓練、打太極拳及慢跑等,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4)健康教育。護士根據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社會背景以及性格特點等,選擇適當的健康宣教方式,包括一對一教育、講座、健康手冊等形式,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包括誘發(fā)因素、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及預后等,引導患者全面正確認識疾病,加強自我管理意識,增加依從性,積極配合臨床護理與治療。(5)心理護理。護士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了解患者出現負面情緒的主要原因,觀察患者表情、動作等,進行針對性干預。護士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傾聽患者主訴,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用成功案例鼓勵支持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心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
(1)根據患者康復情況,評價護理管理效果: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保持良好心理狀態(tài),日常生活恢復正常,判定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心理狀態(tài)相對較好,對正常生活無明顯影響,判定為有效;臨床癥狀改善不大,或者未改善,甚至加重,心理狀態(tài)欠佳,日常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判定為無效[1]。
(2)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
(3)調查患者對本次護理管理的滿意程度,實行百分制評分,評分越高說明越滿意。
采用SPSS20.00軟件處理數據,t檢驗計量資料,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管理效果,組間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管理效果比較 (例)
優(yōu)質組與對照組的住院時間及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護理滿意度比較(±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護理滿意度比較(±s)
組別 n 住院時間(d) 護理滿意度(分)優(yōu)質組 74 6.82±1.38 92.43±5.69對照組 74 11.97±3.29 87.74±6.71 t 12.417 4.585 P 0.000 0.000
消化內科是醫(yī)院科室中的一大重點,所收治的疾病類型較多,包含肝、胃、食管、小腸、膽、胰腺等多種疾病,對臨床護理具有較高的要求[2]。消化內科患者,在積極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全面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強化護理管理,有助于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提高療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傳統(tǒng)護理管理模式,強調“以疾病為中心”,護理內容相對片面、單一,護士被動開展護理工作,難以很好地解決病人的實際問題,與“生物——心理——社會”醫(yī)療模式背景下的護理要求不符合[3]。優(yōu)質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轉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且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轉變,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注重基礎護理,全面貫徹并落實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yè)內涵,提高護理整體質量。優(yōu)質護理模式,不管是思想上,還是醫(yī)療行為上,都以病人為中心,將病人作為護理的主體,圍繞病人開展護理工作,優(yōu)化護理流程,縮減護理成本,為病人提供優(yōu)質、全面、高效且低耗的護理服務[4]。本文通過對比觀察發(fā)現,優(yōu)質組的護理康復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而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給予優(yōu)質護理,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從多個方面著手,如環(huán)境護理、飲食護理、康復護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指導護理實踐,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改善患者治療環(huán)境,指導患者科學飲食與運動,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增加患者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提高臨床療效。